第18章 道砟与枕木的学问

关灯
得了突破性进展。

     新型的火龙式锅炉,摒弃了原有的单烟道设计,借鉴了多管式热交换的思路,在锅炉内部增加了数十根细长的烟管,极大地增加了受热面积,使得热效率提升了惊人的五成以上,蒸汽产量稳定而充沛。

     而那曾经脆弱的关键十字头-连杆系统,王铁臂带着铁匠们,在失败了数十次后,终于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热处理工艺——先正火,后淬火,再高温回火,使得轴彀钢件在保持足够硬度的同时,韧性大增。

    再配合上精心设计的、带有羊毛毡密封的牛油润滑盒,在持续的高负荷、长时间测试中,整个传动系统运行平稳、温升正常,再未出现卡死或过度磨损的故障。

     一台全新的、凝聚了昭铁厂当前最高技术结晶的蒸汽机车,在工匠们充满自豪的注视下,终于完成了总装。

    它比巨龙一号更加庞大雄壮,结构更加合理紧凑,黝黑的车身上,每一个铆钉、每一根管线都透着严谨的工艺之美。

    林昭亲自为其命名为——启明号,寓意其将如启明星一般,照亮一个运输业的全新黎明。

     启明号被小心翼翼地用撬杠、滚木转移到厂区内那段特意加长、加固的实验轨道上。

    这一次,它后面挂接了整整五节满载优质煤炭和沉重钢锭的车厢,总重超过四万斤,远超首次实验。

     没有喧天的锣鼓,没有围观的人群,只有林昭、李老蔫、王铁臂等核心工匠屏息凝神的注视。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锅炉压力在司炉工精准的操作下稳步攀升。

    达到工作压力后,随着林昭一个手势,汽笛发出了比巨龙一号更加浑厚、悠长的咆哮,声震四野! 开阀! 高压蒸汽涌入改造后的汽缸,启明号庞大的身躯微微一震,那对巨大的驱动轮开始沉稳地转动起来,有力地克服了巨大的静摩擦力和身后四万斤的重量,拉着钢铁长龙,开始平稳地加速!它沿着轨道前行,速度越来越快,锅炉压力表指针稳定地停留在预定区域,运行的噪音低沉、浑厚而充满力量,再无之前的挣扎、喘息与刺耳的异响。

     它成功地跑完了加长的实验轨道全程!并且,在工匠们压抑不住的、低沉的欢呼声中,顺利地完成了倒车、停车、重启等一系列复杂操作,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可靠性、强劲动力与良好的操控性! 成了!这回是真成了!俺的娘嘞!王铁臂激动得满脸通红,猛地一拳砸在旁边木桩上,浑然不觉疼痛。

    李老蔫没有说话,只是用他那双布满老茧和烫伤疤痕的手,轻轻抚摸着启明号尚有余温、微微震动的车体,眼中闪烁着如同看待自己孩子般的欣慰与骄傲。

     林昭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心弦终于略有松弛。

    技术的骨骼,历经磨难,终于被初步锻造完成,拥有了承载梦想的力量。

     然而,就在这双喜临门、人心振奋的时刻,一匹快马从徐州城方向疾驰而来,带来了知府陈文烛的一封密信。

    林昭拆开火漆,借着傍晚微弱的光线快速浏览,脸上的笑容微微收敛,眉头重新蹙起。

     信中的内容言简意赅,却字字带着紧迫: 漕运发难,鼓动御史数人,以与民争利、毁田迁坟、劳民伤财、奇技淫巧为由,联名上奏,弹劾你我。

    朝中争议颇大,保守之声甚嚣。

    恐有天使不日南下查勘。

    铁路之效,须尽早彰显于人前,迟则生变。

    切切! 林昭沉默片刻,将信纸凑近旁边的马灯火焰,看着那素笺边缘卷曲、焦黑,最终化为一片灰烬,随风飘散。

     外部的风暴,正在加速汇聚,乌云已至天边。

    朝堂上的攻讦,比他预想的来得更快、更猛。

    留给他在徐州从容布局、精雕细琢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他抬头望向西方,那里,铁路的路基仍在夜以继日地向前延伸。

    又回头看向厂区内那如同沉睡巨兽般的启明号。

     它必须尽快驶上那条真正的、凝结了无数人心血的铁路,用钢铁的轮毂与铿锵的轰鸣,用无可辩驳的,去碾压一切非议,去迎接那即将到来的、更为猛烈的狂风暴雨。

     夜色彻底笼罩大地,唯有机车院和远处铁路工地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如同黑暗中不肯熄灭的信念,顽强地闪烁着。

    前路挑战更巨,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