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通轨商局
关灯
小
中
大
为人刻板严谨,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正因如此,方能铁面无私。
他既非徽籍,亦非晋籍,乃纯粹之事外人。
学生冒昧提议,可否由此人暂代商务会办一职?若日后运营中,诸位股东觉得其才不堪任,或行事有偏,再行议换,如何?” 周墨轩此人,汪承业和乔承业均有耳闻。
在昭铁厂规模扩张的过程中,与外界银钱往来频繁,周墨轩经手的账目确实清晰严谨到令人咋舌,其人不苟言笑,只认规矩不认人情的作风,也传扬在外。
用这样一个无帮无派、只忠于职守和专业的人,虽然是林昭提拔的,但在目前徽晋相争不下的情况下,反而成了一个双方都能勉强接受的“最大公约数”。
汪承业与乔承业再次对视,眼神交流了片刻,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与权衡。
最终,汪承业率先开口:“周司计之能,汪某亦有耳闻。
林总办既如此推荐,汪某愿信其一回。
”乔承业也缓缓点头,声音低沉:“乔某也无异议。
便依林总办所言,暂由周墨轩代行商务会办之职。
望其能秉持公心,不负众望。
” 至此,通轨商局最核心的权力架构也初步落定。
总办陈文烛(官督),会办林昭(技术总揽),会办周墨轩(商务管理,暂代),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的顶层设计。
接下来的数个时辰,四人又就《通轨商局章程》的细节进行了反复推敲。
这份由林昭结合现代公司治理理念起草、经陈文烛润色认可的章程,明确了股东按股分红的原则,设立了由官股代表(陈文烛指定)、商股代表(徽、晋各推举数人)、技术股代表(林昭及核心大匠)共同组成的董事会,规定了诸如路线规划、巨额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需经董事会决议通过。
它虽然还带着这个时代的烙印,但已初步具备了现代股份制公司的雏形,为大明日后的工商业组织树立了一个全新的范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东方泛起鱼肚白,雄鸡唱晓之时,这份承载着无数人心血与期望的《通轨商局章程》初稿,终于在这间烛火摇曳的后堂中初步拟定。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外部的阻力,从未因朝廷的一纸诏书而消失。
漕运集团残余势力、因铁路兴起而利益受损的地方骡马帮、以及那些固守“重农抑商”、“奇技淫巧”观念的保守乡绅,不愿看到这个掌控着“铁脊梁”的庞然大物顺利诞生和壮大。
就在商局筹备期间,市面上已然悄然流传开各种恶意的谣言。
“听说了吗?那通轨商局,说是官督商办,实则是与民争利的巨蠹!日后这陆上运输,皆由它垄断,我等小民还有活路?” “可不是!那林昭,一介匠户出身,如今仗着些许奇技,攀附上陈府尊,竟成立如此大的商局,其心叵测,怕不是要效仿那陶朱公,富可敌国,窥视神器了!” 更有甚者,在商局试图招募识文断字的文书、懂账理的伙计,以及大规模采购木材、石料时,总会遇到各种无形的阻碍。
或有人暗中威胁应征者,或供应商突然提价、拖延交货,种种小动作,不胜枚举。
成立“通轨商局”,远不是一道圣旨就能一帆风顺的奇迹。
它是在内部的精妙利益权衡与外部的明枪暗箭、旧势力反扑中,艰难诞生的新生儿。
它的股本结构,是官、商、技术三方博弈的暂时平衡;它的权力架构,是各方势力相互妥协的产物;它的章程,是面向未来的探索与尝试。
林昭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府衙,清晨的凉风让他精神一振。
他回头望了望那在晨曦中更显威严的府衙大门,心中没有半分松懈。
他知道,拿到了名分,整合了资源,仅仅是开始。
真正的挑战,随着这个名为“通轨商局”的全新平台建立,才刚刚拉开序幕。
前方的路,如同那尚未铺设铁轨的荒野,既充满无限可能,也遍布荆棘与未知。
但他眼神坚定,迈步向昭铁厂的方向走去,那里,有等待他指挥的工匠,有需要他解决的技术难题,有他改变这个时代的起点和力量源泉。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
他既非徽籍,亦非晋籍,乃纯粹之事外人。
学生冒昧提议,可否由此人暂代商务会办一职?若日后运营中,诸位股东觉得其才不堪任,或行事有偏,再行议换,如何?” 周墨轩此人,汪承业和乔承业均有耳闻。
在昭铁厂规模扩张的过程中,与外界银钱往来频繁,周墨轩经手的账目确实清晰严谨到令人咋舌,其人不苟言笑,只认规矩不认人情的作风,也传扬在外。
用这样一个无帮无派、只忠于职守和专业的人,虽然是林昭提拔的,但在目前徽晋相争不下的情况下,反而成了一个双方都能勉强接受的“最大公约数”。
汪承业与乔承业再次对视,眼神交流了片刻,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与权衡。
最终,汪承业率先开口:“周司计之能,汪某亦有耳闻。
林总办既如此推荐,汪某愿信其一回。
”乔承业也缓缓点头,声音低沉:“乔某也无异议。
便依林总办所言,暂由周墨轩代行商务会办之职。
望其能秉持公心,不负众望。
” 至此,通轨商局最核心的权力架构也初步落定。
总办陈文烛(官督),会办林昭(技术总揽),会办周墨轩(商务管理,暂代),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的顶层设计。
接下来的数个时辰,四人又就《通轨商局章程》的细节进行了反复推敲。
这份由林昭结合现代公司治理理念起草、经陈文烛润色认可的章程,明确了股东按股分红的原则,设立了由官股代表(陈文烛指定)、商股代表(徽、晋各推举数人)、技术股代表(林昭及核心大匠)共同组成的董事会,规定了诸如路线规划、巨额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需经董事会决议通过。
它虽然还带着这个时代的烙印,但已初步具备了现代股份制公司的雏形,为大明日后的工商业组织树立了一个全新的范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东方泛起鱼肚白,雄鸡唱晓之时,这份承载着无数人心血与期望的《通轨商局章程》初稿,终于在这间烛火摇曳的后堂中初步拟定。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外部的阻力,从未因朝廷的一纸诏书而消失。
漕运集团残余势力、因铁路兴起而利益受损的地方骡马帮、以及那些固守“重农抑商”、“奇技淫巧”观念的保守乡绅,不愿看到这个掌控着“铁脊梁”的庞然大物顺利诞生和壮大。
就在商局筹备期间,市面上已然悄然流传开各种恶意的谣言。
“听说了吗?那通轨商局,说是官督商办,实则是与民争利的巨蠹!日后这陆上运输,皆由它垄断,我等小民还有活路?” “可不是!那林昭,一介匠户出身,如今仗着些许奇技,攀附上陈府尊,竟成立如此大的商局,其心叵测,怕不是要效仿那陶朱公,富可敌国,窥视神器了!” 更有甚者,在商局试图招募识文断字的文书、懂账理的伙计,以及大规模采购木材、石料时,总会遇到各种无形的阻碍。
或有人暗中威胁应征者,或供应商突然提价、拖延交货,种种小动作,不胜枚举。
成立“通轨商局”,远不是一道圣旨就能一帆风顺的奇迹。
它是在内部的精妙利益权衡与外部的明枪暗箭、旧势力反扑中,艰难诞生的新生儿。
它的股本结构,是官、商、技术三方博弈的暂时平衡;它的权力架构,是各方势力相互妥协的产物;它的章程,是面向未来的探索与尝试。
林昭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府衙,清晨的凉风让他精神一振。
他回头望了望那在晨曦中更显威严的府衙大门,心中没有半分松懈。
他知道,拿到了名分,整合了资源,仅仅是开始。
真正的挑战,随着这个名为“通轨商局”的全新平台建立,才刚刚拉开序幕。
前方的路,如同那尚未铺设铁轨的荒野,既充满无限可能,也遍布荆棘与未知。
但他眼神坚定,迈步向昭铁厂的方向走去,那里,有等待他指挥的工匠,有需要他解决的技术难题,有他改变这个时代的起点和力量源泉。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