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通轨商局

关灯
“府尊大人,二位东家,学生有些浅见。

    ” “朝廷设立商局,意在‘官督商办’,这‘官督’二字,除了陈大人坐镇,或也需在股本上有所体现,以示国家支持,便于日后协调各方资源,应对可能的非商业阻力。

    学生以为,工部或可由内帑、或从相关税收中象征性出资,占股一成。

    此乃‘官股’。

    ”他略一停顿,继续道,“其次,商局之根本,在于技术。

    铁路能否畅通无阻,能否不断革新,全系于工匠与专才之心力。

    故而,学生大胆提议,商局需预留一成,作为‘技术干股’。

    此股不分红,其收益专用于奖励对铁路技术有卓越贡献之工匠,以及日后聘请之格物专才。

    如此,方可激励创新,凝聚人心,确保我大明铁路技术永不落于人后。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昭此言一出,陈文烛眼中顿时闪过激赏之色。

    此议可谓高瞻远瞩,既巧妙地将朝廷(工部)拉了进来,增强了商局的官方背景和合法性,又前所未有地将“技术”抬到了与资本、权力并列的高度,为其长远发展注入了核心驱动力。

    这不仅仅是平衡眼前利益,更是为商局乃至整个大明铁路事业的未来奠定了基石。

    “林总办所言,深谋远虑,切中要害!官股一成,技术股一成,此二成乃定数,关乎国体与技术根本,不容置疑。

    剩余八成,便由徽、晋两帮商议。

    ”他巧妙地将定好的框架抛出,把具体的份额争夺这个难题,再次交还给了汪承业和乔承业。

     汪承业与乔承业对视一眼,空气中仿佛有无形的电光闪过。

    两人都是商海浮沉多年的巨擘,深知这剩余的八成股权分配,将直接决定未来在商局内部的话语权。

    接下来的讨价还价,激烈程度远超之前。

    汪承业强调徽商的先期投入和在地优势,乔承业则紧扣金融命脉与全国网络的重要性。

    声音时高时低,引经据典,计算折冲,每一分股份都代表着未来的巨大利益和影响力。

     林昭与陈文烛并未过多介入这场商业较量,只是偶尔在双方僵持时,稍作转圜。

    最终,在经过近一个时辰的拉锯之后,双方各退一步,达成了妥协:徽商出资五十万两,占股百分之三十五;晋商出资四十万两并包揽汇兑业务,占股百分之二十五;官股与技术股各占百分之十。

    至此,通轨商局的总股本初步定为白银一百二十万两(官股与技术股作价入股),一个融合了官、商、技术三方力量的资本结构雏形初现。

     股本既定,接下来便是更为敏感的权力架构问题。

     “商局设总办一人,由本府兼任,”陈文烛再次明确表态,划清了官督的界限,“然本府只行监督、核查之责,确保商局运作不悖国策,不违律法,不涉具体经营。

    设会办二人,主管日常运营。

    林昭任总工程师暨会办,主管一切技术、工程、匠务、格物研发,此点毋庸置疑。

    ”他看向汪、乔二人,“另一会办,主管银钱、采购、商务、人事等,权责甚重,需由商股公推,需为众望所归、能力卓着之人。

    ” 这下,刚刚暂时平息的争夺再次燃起。

    汪承业立刻推举了一位徽商中素以精明干练着称的子弟,而乔承业则毫不示弱,提出了一位在晋商票号中掌管北方数省业务、以铁面无私着称的大掌柜。

    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都深知这个位置关系到钱袋子和日常运营,是确保自身投资不被稀释、利益得到保障的关键。

    眼看刚刚建立的合作氛围又要陷入僵局,甚至可能前功尽弃。

     林昭心中暗叹,知道必须再次出面打破僵局。

    他抬起手,示意众人稍安勿躁,声音依旧平和,却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二位东家,商局初立,百废待兴,内部团结,远比一时之权力分配更为重要。

    主管商务之会办,确需精通账目、为人公允、且能超脱于徽、晋地域之见,方能公允处事,不偏不倚。

    ” 他看向陈文烛,得到默许后,继续说道:“昭铁厂司计周墨轩,掌厂内所有账目出入、成本核算多年,其间经手银钱数十万两,账目清晰,分毫无差。

    此子原是流落徐州的落魄书生,蒙厂内收留,其人家境清寒,唯与数算格物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