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通轨商局
关灯
小
中
大
庆功宴的喧嚣与荣光,如同徐邈铁路通车当日那一声悠长的汽笛,终将消散在历史的烟尘里。
杯盘狼藉之后,现实的博弈方才显露出它冰冷而坚硬的棱角。
朝廷准设“通轨商局”的旨意,如同一块被投入看似平静湖面的万钧巨石,不仅在于徐州,更在南京、北京,在运河沿岸,在诸多利益交织的节点,激起了层层叠叠、汹涌澎湃的涟漪。
夜色深沉,徐州府衙的后堂却烛火通明,驱散了初夏夜晚的一丝微凉。
红木圆桌旁,四人围坐,气氛凝重,远非几个时辰前宴席上的觥筹交错、宾主尽欢可比。
主位上,自然是知府陈文烛,官袍虽已换下,但眉宇间的官威与责任并未稍减。
其左手边是林昭,面容略显疲惫,但眼神清澈而坚定,经历了铁路通车的辉煌与朝堂风雨的洗礼,他眉宇间褪去了几分纯粹技术者的青涩,多了几分沉静与谋略。
右手边,则是徽商领袖汪承业,锦衣华服,手指上一枚温润的羊脂玉扳指显示着其雄厚财力,此刻他面色红润,眼神热切。
最后一位,则是代表晋商利益的票号大掌柜乔承业,此人面庞清瘦,颧骨微高,一双眼睛半开半阖,偶尔精光一闪,却如鹰隼般锐利,他并未多言,只是慢悠悠地拨弄着手中的青花瓷茶盏盖,发出细微而清晰的磕碰声,仿佛在计算着每一息的得失。
“诸位,”陈文烛作为东道主与官方代表,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内阁明发上谕,陛下朱批钦点,‘通轨商局’乃官督商办之局。
这‘官督’二字,干系重大,便由本府一力承担,为商局遮风挡雨,保驾护航。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三人,继续道,“然商局之运作,非空中楼阁。
筑路、购料、雇工、运营,无一处不需银钱巨万,亦需精通商事、工程、管理之干才。
今日邀诸位深夜至此,便是要议定这商局之根本——章程与股本结构。
根基不稳,则大厦倾颓,望诸位皆能开诚布公,以图长远。
” 陈文烛话音甫落,汪承业便立即接口,声音洪亮,带着徽商特有的果决与魄力:“陈大人,林总办。
修筑徐邈铁路,我徽商同仁可谓倾力支持,要钱出钱,要力出力,其间艰辛,不言而喻。
我等亦亲眼所见,亲身体会,深知这铁路确乃利国利民、亦利于商贾之千秋伟业!如今商局新立,正需大力开拓,这股本一事,我徽帮同仁商议已定,愿再出银五十万两,真金白银,占股四成!”他语气热切,志在必得,五十万两白银的巨款,在他口中仿佛只是打开局面的第一块敲门砖,彰显着徽商集团的雄厚实力与对铁路事业的极度看好。
他这话一出,一旁的乔承业终于停下了拨弄茶盏的动作,抬起眼皮,那双锐利的眼睛直视汪承业,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声音不高,却带着晋商特有的沉稳与算计:“汪东家果然是好大的手笔,令人钦佩。
不过,筑路非一日之功,更非一城一地之事。
未来路网纵横,贯通南北,所需银钱如同江河奔流,源源不绝。
稳定的财源、灵活的资金调度,远比一时之投入更为关键。
我晋商票号,别的不敢说,这汇通天下四字,还是当得起的。
”他微微前倾身体,语气加重,“我晋帮亦愿出现银四十万两,并且,包揽商局日后全部银钱汇兑、异地结算之业务,确保资金流转顺畅,分毫无差。
以此条件,占股三成。
” 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而紧张起来。
徽商凭借地缘之便(徐州地处南北要冲,毗邻徽商势力范围)、先发之利(深度参与徐邈铁路建设),意图占据主导,拿下最大份额的股权。
而晋商则亮出了他们纵横商界数百年的金融底牌——遍布全国的票号网络和无可匹比的资金调度能力,这是徽商目前难以企及的优势。
双方各执利器,寸步不让,空气仿佛凝固,只有烛火跳跃,在几人脸上投下摇曳的光影。
林昭一直沉默地观察着,他将汪承业的急切与乔承业的深沉尽收眼底。
他知道,此刻自己必须开口,既要平衡双方,更要为铁路事业的未来注入超越单纯商业利益的考量。
他轻轻咳嗽一声,将众人的目光吸引过来,然后看向陈文烛,语气恭敬而沉稳:
杯盘狼藉之后,现实的博弈方才显露出它冰冷而坚硬的棱角。
朝廷准设“通轨商局”的旨意,如同一块被投入看似平静湖面的万钧巨石,不仅在于徐州,更在南京、北京,在运河沿岸,在诸多利益交织的节点,激起了层层叠叠、汹涌澎湃的涟漪。
夜色深沉,徐州府衙的后堂却烛火通明,驱散了初夏夜晚的一丝微凉。
红木圆桌旁,四人围坐,气氛凝重,远非几个时辰前宴席上的觥筹交错、宾主尽欢可比。
主位上,自然是知府陈文烛,官袍虽已换下,但眉宇间的官威与责任并未稍减。
其左手边是林昭,面容略显疲惫,但眼神清澈而坚定,经历了铁路通车的辉煌与朝堂风雨的洗礼,他眉宇间褪去了几分纯粹技术者的青涩,多了几分沉静与谋略。
右手边,则是徽商领袖汪承业,锦衣华服,手指上一枚温润的羊脂玉扳指显示着其雄厚财力,此刻他面色红润,眼神热切。
最后一位,则是代表晋商利益的票号大掌柜乔承业,此人面庞清瘦,颧骨微高,一双眼睛半开半阖,偶尔精光一闪,却如鹰隼般锐利,他并未多言,只是慢悠悠地拨弄着手中的青花瓷茶盏盖,发出细微而清晰的磕碰声,仿佛在计算着每一息的得失。
“诸位,”陈文烛作为东道主与官方代表,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内阁明发上谕,陛下朱批钦点,‘通轨商局’乃官督商办之局。
这‘官督’二字,干系重大,便由本府一力承担,为商局遮风挡雨,保驾护航。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三人,继续道,“然商局之运作,非空中楼阁。
筑路、购料、雇工、运营,无一处不需银钱巨万,亦需精通商事、工程、管理之干才。
今日邀诸位深夜至此,便是要议定这商局之根本——章程与股本结构。
根基不稳,则大厦倾颓,望诸位皆能开诚布公,以图长远。
” 陈文烛话音甫落,汪承业便立即接口,声音洪亮,带着徽商特有的果决与魄力:“陈大人,林总办。
修筑徐邈铁路,我徽商同仁可谓倾力支持,要钱出钱,要力出力,其间艰辛,不言而喻。
我等亦亲眼所见,亲身体会,深知这铁路确乃利国利民、亦利于商贾之千秋伟业!如今商局新立,正需大力开拓,这股本一事,我徽帮同仁商议已定,愿再出银五十万两,真金白银,占股四成!”他语气热切,志在必得,五十万两白银的巨款,在他口中仿佛只是打开局面的第一块敲门砖,彰显着徽商集团的雄厚实力与对铁路事业的极度看好。
他这话一出,一旁的乔承业终于停下了拨弄茶盏的动作,抬起眼皮,那双锐利的眼睛直视汪承业,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声音不高,却带着晋商特有的沉稳与算计:“汪东家果然是好大的手笔,令人钦佩。
不过,筑路非一日之功,更非一城一地之事。
未来路网纵横,贯通南北,所需银钱如同江河奔流,源源不绝。
稳定的财源、灵活的资金调度,远比一时之投入更为关键。
我晋商票号,别的不敢说,这汇通天下四字,还是当得起的。
”他微微前倾身体,语气加重,“我晋帮亦愿出现银四十万两,并且,包揽商局日后全部银钱汇兑、异地结算之业务,确保资金流转顺畅,分毫无差。
以此条件,占股三成。
” 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而紧张起来。
徽商凭借地缘之便(徐州地处南北要冲,毗邻徽商势力范围)、先发之利(深度参与徐邈铁路建设),意图占据主导,拿下最大份额的股权。
而晋商则亮出了他们纵横商界数百年的金融底牌——遍布全国的票号网络和无可匹比的资金调度能力,这是徽商目前难以企及的优势。
双方各执利器,寸步不让,空气仿佛凝固,只有烛火跳跃,在几人脸上投下摇曳的光影。
林昭一直沉默地观察着,他将汪承业的急切与乔承业的深沉尽收眼底。
他知道,此刻自己必须开口,既要平衡双方,更要为铁路事业的未来注入超越单纯商业利益的考量。
他轻轻咳嗽一声,将众人的目光吸引过来,然后看向陈文烛,语气恭敬而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