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御前辩论
关灯
小
中
大
下钱粮,不敢不尽职。
据徐州府、河南巡抚及我户部派员反复核查奏报,此次中原赈灾,经由徐州铁路转运粮米,前后总计三十万石。
” 他翻开册簿,念出上面的数字:“其间所有耗费,包括人工、燃料、机车损耗、路轨维护等,共计耗银两万一千两。
”他合上册簿,目光炯炯地看向刘光济和那些附议的官员,“若依传统漕运结合陆路转运,运送同等数量之粮秣至相同灾区,据往年例册及此次实际情况推演,耗时需增加三倍以上!而耗银,至少需三十万两之巨!此尚不考虑运河水位不定,漕船搁浅、延误,以及陆路转运中更大的损耗与风险!” 他微微提高声调,那冰冷的数字如同第一记重锤,敲在每一个人的心头:“单此赈灾一项,铁路便为国库节省了近二十八万两白银!且转运及时,活民无数,消弭了可能的大规模民变。
刘大人,此乃白纸黑字,有据可查之实据,非下官妄言,更非‘微末之功’可以轻描淡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殿内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不少中立官员纷纷点头。
白银二十八万两,这不是一个小数目,足以支撑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或者支付朝廷大半年的京官俸禄。
张居正微微颔首,对王国光的陈述表示认可,随即又将目光转向工部尚书:“郭朝宾。
” 工部尚书郭朝宾出列,他并非张居正的铁杆心腹,但为人向来以务实着称。
他沉吟片刻,朗声道:“陛下,元辅。
刘大人言及铁路‘有伤天地和气’,乃至引动旱灾。
此事,臣不敢苟同。
臣近日特意查阅司天监记录及历代典籍,未见有任何明确记载,言铁器铺地可致旱灾。
去岁至今之北方大旱,乃气候循环,天行有常,与千里之外的徐州铁路,实难牵强附会。
” 他话锋一转,带着工部特有的技术视角:“反之,据臣了解,铁路所费之钢铁,乃由矿石冶炼而成;所用之枕木,取自山林;所铺之石料,采于河滩。
皆取于自然,而工匠依《考工》古法,结合格物新学制作铺设,合乎‘格物致知’之理,循规蹈矩,似与‘伤和’无涉。
若言其烟尘有扰,则城中千家万户炊烟,又当何论?” 这第二记重锤,以更为理性的角度,瓦解了刘光济那看似唬人的“天象”指控。
此时,一位年轻的御史,显然是支持改革的少壮派,抓住时机出列,朗声道:“刘大人忧心漕工生计,其情可悯,亦是老成谋国之言。
然,据徐州通轨商局及地方官府来报,自商局成立及铁路修建、运营以来,已直接雇佣工匠、司炉、护路、站丁等逾五千人!间接带动沿线煤矿、伐木、石料、餐饮等行当,吸纳流民、壮丁更是不计其数,粗略估算已逾万人!若未来路网扩展,所需人力何止十倍于此?此非致人失业,乃是将倚靠漕运之靡费,转为兴筑铁路之活路!化弊为利,化消极为积极,岂不善哉?” 年轻御史的话语,带着一股蓬勃的朝气,指向未来。
张居正见火候已到,各方论点已然明晰,终于缓缓开口。
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沉稳,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响彻大殿,压下了所有的杂音: “陛下,”他先向御座一揖,然后转向群臣,“刘大人及诸位所言,句句不离‘祖制’,字字关乎‘民心’。
拳拳之心,天地可鉴。
”他先给予了形式上的肯定,随即话锋陡然一转,如同利剑出鞘,“然,臣尝读史,周公制礼作乐,奠定周朝八百年基业,其所制之礼,亦非全然固守夏商之旧法,乃是以‘损益’之道,顺应时势。
管子治齐,通鱼盐之利,铸山为钱,岂是古已有之成法?法不可轻变,此乃至理。
然,时移世易,法亦不可不变!若一味拘泥古制,无视世情变迁,则与刻舟求剑何异?” 他目光如炬,扫过刘光济等人,语气逐渐加重:“至于漕运之弊,积重难返,耗糜国帑,在座诸位大人,掌部院,知实务,岂能真的一
据徐州府、河南巡抚及我户部派员反复核查奏报,此次中原赈灾,经由徐州铁路转运粮米,前后总计三十万石。
” 他翻开册簿,念出上面的数字:“其间所有耗费,包括人工、燃料、机车损耗、路轨维护等,共计耗银两万一千两。
”他合上册簿,目光炯炯地看向刘光济和那些附议的官员,“若依传统漕运结合陆路转运,运送同等数量之粮秣至相同灾区,据往年例册及此次实际情况推演,耗时需增加三倍以上!而耗银,至少需三十万两之巨!此尚不考虑运河水位不定,漕船搁浅、延误,以及陆路转运中更大的损耗与风险!” 他微微提高声调,那冰冷的数字如同第一记重锤,敲在每一个人的心头:“单此赈灾一项,铁路便为国库节省了近二十八万两白银!且转运及时,活民无数,消弭了可能的大规模民变。
刘大人,此乃白纸黑字,有据可查之实据,非下官妄言,更非‘微末之功’可以轻描淡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殿内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不少中立官员纷纷点头。
白银二十八万两,这不是一个小数目,足以支撑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或者支付朝廷大半年的京官俸禄。
张居正微微颔首,对王国光的陈述表示认可,随即又将目光转向工部尚书:“郭朝宾。
” 工部尚书郭朝宾出列,他并非张居正的铁杆心腹,但为人向来以务实着称。
他沉吟片刻,朗声道:“陛下,元辅。
刘大人言及铁路‘有伤天地和气’,乃至引动旱灾。
此事,臣不敢苟同。
臣近日特意查阅司天监记录及历代典籍,未见有任何明确记载,言铁器铺地可致旱灾。
去岁至今之北方大旱,乃气候循环,天行有常,与千里之外的徐州铁路,实难牵强附会。
” 他话锋一转,带着工部特有的技术视角:“反之,据臣了解,铁路所费之钢铁,乃由矿石冶炼而成;所用之枕木,取自山林;所铺之石料,采于河滩。
皆取于自然,而工匠依《考工》古法,结合格物新学制作铺设,合乎‘格物致知’之理,循规蹈矩,似与‘伤和’无涉。
若言其烟尘有扰,则城中千家万户炊烟,又当何论?” 这第二记重锤,以更为理性的角度,瓦解了刘光济那看似唬人的“天象”指控。
此时,一位年轻的御史,显然是支持改革的少壮派,抓住时机出列,朗声道:“刘大人忧心漕工生计,其情可悯,亦是老成谋国之言。
然,据徐州通轨商局及地方官府来报,自商局成立及铁路修建、运营以来,已直接雇佣工匠、司炉、护路、站丁等逾五千人!间接带动沿线煤矿、伐木、石料、餐饮等行当,吸纳流民、壮丁更是不计其数,粗略估算已逾万人!若未来路网扩展,所需人力何止十倍于此?此非致人失业,乃是将倚靠漕运之靡费,转为兴筑铁路之活路!化弊为利,化消极为积极,岂不善哉?” 年轻御史的话语,带着一股蓬勃的朝气,指向未来。
张居正见火候已到,各方论点已然明晰,终于缓缓开口。
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沉稳,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响彻大殿,压下了所有的杂音: “陛下,”他先向御座一揖,然后转向群臣,“刘大人及诸位所言,句句不离‘祖制’,字字关乎‘民心’。
拳拳之心,天地可鉴。
”他先给予了形式上的肯定,随即话锋陡然一转,如同利剑出鞘,“然,臣尝读史,周公制礼作乐,奠定周朝八百年基业,其所制之礼,亦非全然固守夏商之旧法,乃是以‘损益’之道,顺应时势。
管子治齐,通鱼盐之利,铸山为钱,岂是古已有之成法?法不可轻变,此乃至理。
然,时移世易,法亦不可不变!若一味拘泥古制,无视世情变迁,则与刻舟求剑何异?” 他目光如炬,扫过刘光济等人,语气逐渐加重:“至于漕运之弊,积重难返,耗糜国帑,在座诸位大人,掌部院,知实务,岂能真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