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帝国的认可

关灯
丸,投资风险骤降,未来收益的可预期性大大增强,他们已然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在接下来的干线建设中大展拳脚,抢占这条黄金通道带来的无尽商机。

     然而,身兼总局会办和总工程师的林昭,却在众人一片乐观的情绪中,保持着异乎寻常的冷静。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董事和主要管事,声音清晰而沉稳: “诸位,圣旨已下,章程已立。

    从今日起,我等便是戴着朝廷的官帽,捧着陛下的旨意办事。

    一言一行,皆在朝野上下无数双眼睛注视之下。

    以往创业之初,或有些许便宜行事、灵活变通之处,今后皆需谨守章程,循规蹈矩。

    此其一,望诸位谨记。

    ”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凝重: “其二,路网扩张,蓝图宏大,然人才匮乏,乃当前最大瓶颈。

    以往靠师徒口传心授,于实践中摸索,培养一二熟手尚可,欲支撑万里铁路,无异于杯水车薪。

    我意已决,即刻在徐州筹办‘铁路学堂’,首批招募聪颖子弟及有志青年百人,分设土木、机械、营运管理三科,系统传授格物、算学、制图、工程管理等学问。

    此事,关乎铁路百年大计之根基,需尽快拟定章程,筹措经费,延聘教习,务必办成、办好!” 他走到那张规划图前,手指点向北线:“其三,勘测之事,刻不容缓。

    尤其北线,连接临清,贯通南北,战略意义最为重大。

    然临清乃漕运咽喉,利益纠缠最深,此线一动,必如巨石入水,惊起的恐怕就不只是涟漪了。

    故,北线勘测需立即组建精干队伍出发,但行事必须慎之又慎,周密准备,以防不测。

    ” 他的思路清晰而富有远见,既抓住了帝国认可带来的巨大机遇,也敏锐地预见到了随之而来的、更深层次、更复杂的挑战。

    帝国的认可,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更高的起点。

    他们从此将要站在这个起点上,在更广阔的时代舞台上,遵循更严苛的官方规则,面对更强大、更隐蔽的对手。

     会议结束后,林昭与陈文烛并肩站在即将挂上“大明铁路总局”牌匾的临时衙门口(暂借原徐州府衙一部分办公)。

    夕阳的余晖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

    陈文烛望着眼前车水马龙、因铁路而愈发繁荣的徐州街道,感慨道:“敬之(林昭表字),你我脚下之路,自此不同了。

    ” 林昭点了点头,远方恰好传来“启明号”牵引货列进城那悠长而有力的汽笛声,仿佛在回应着他的思绪。

    他望向西方,那里是即将勘测的北线方向,也是中原腹地,更是帝国的权力中心。

     破晓之光,确已化为白昼之阳。

    然而,要将这轮新生的太阳之光与热,真正播撒至这片古老帝国疆域的每一个角落,照亮那些被旧秩序笼罩的阴霾角落,前路,依然漫长且布满未知的荆棘。

    这帝国的认可,究竟是保驾护航的东风,还是催生更多明枪暗箭的靶心?答案,就在那铁轨即将延伸而至的、迷雾重重的未来里。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