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暗流与砥柱
关灯
小
中
大
御史撞上来,倒是正好。
与此同时,南线淮安府。
通轨总公司的大掌柜汪承业,亲自设宴款待淮安府的几位实权人物,包括那位与盐商过从甚密的刘通判。
宴席设在一艘精致的画舫上,沿运河缓缓而行,丝竹悦耳,歌舞曼妙。
“刘通判,诸位大人,”汪承业举杯,笑容可掬,“铁路一通,淮安位处枢纽,南盐北运,效率何止倍增?届时,淮安将成为南北货殖汇聚之中心,商税必将翻着跟头往上涨。
诸位大人治理地方,政绩斐然,指日可待啊。
” 刘通判皮笑肉不笑:“汪大掌柜说的是。
只是,这盐引之制,关乎国计民生,骤然变动,恐生事端。
况且,本地盐商亦是朝廷纳税大户,若因此凋敝,亦非朝廷所愿啊。
” “通判大人多虑了。
”汪承业放下酒杯,语气依旧温和,话锋却悄然转变,“铁路运输,并非要取代漕运,乃是互补。
盐引制度,亦可与时俱进。
总公司已在筹划,与两淮盐运司协商,设立‘铁路运盐专票’,价格公允,效率至上。
至于本地盐商,”他微微一笑,压低声音,“若愿与通轨合作,共享铁路红利,汪某自是欢迎。
若执意阻挠……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通轨总公司,不缺合作伙伴。
” 话语软中带硬,既画了大饼,也亮了肌肉。
刘通判等人面色变幻,心中权衡。
他们依附旧利益集团不假,但更识时务。
铁路大势,已非区区一地盐商所能阻挡,强行对抗,恐怕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画舫之外,运河上千帆竞渡,依旧是旧日的繁华景象。
但画舫之内,一场关于利益重新分配的无声较量,已然展开。
林昭返回徐州总局时,已是暮色四合。
他处理完积压公文,正准备歇息片刻,亲随再次悄无声息地出现,将一份拜帖放在了他的案头。
那拜帖样式古朴,纸质特异,上面的汉文字体端正,却透着一股异域风骨。
“泰西学者利玛窦,敬问大明工部主事、铁路总督办林昭阁下安好……” 林昭展开拜帖,目光快速扫过其内容。
对方言辞谦恭,表达了对格物之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希望交流西学几何、测绘之法的意愿。
他的手指在“利玛窦”三个字上轻轻敲击着。
此人,他略有印象。
似乎是历史上将西方数学、天文引入中国的重要人物。
在这个时间节点出现,是巧合,还是某种必然? 东西方的智慧,在这个因铁路而加速运转的大明帝国,即将产生碰撞。
这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是能助他解决技术瓶颈的甘霖,还是……会引来更多“结交夷人、背离祖制”的非议与攻击? 林昭合上拜帖,望向窗外。
夜色中的徐州城,因铁路而比以往更加喧嚣,灯火通明处,是仍在忙碌的货场与工坊。
他沉吟片刻,对亲随吩咐道:“回复利先生,三日后,于格物院静室相见。
以学者之礼相待,暂勿声张。
” 亲随领命而去。
林昭独自立于窗前,心中波澜微兴。
前有士绅阻挠,后有盐商掣肘,朝中暗箭难防,如今又多了个身份敏感的西洋传教士。
这开路先锋,当真不易。
但他嘴角,却缓缓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这样,才有点意思。
(第二章完)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
与此同时,南线淮安府。
通轨总公司的大掌柜汪承业,亲自设宴款待淮安府的几位实权人物,包括那位与盐商过从甚密的刘通判。
宴席设在一艘精致的画舫上,沿运河缓缓而行,丝竹悦耳,歌舞曼妙。
“刘通判,诸位大人,”汪承业举杯,笑容可掬,“铁路一通,淮安位处枢纽,南盐北运,效率何止倍增?届时,淮安将成为南北货殖汇聚之中心,商税必将翻着跟头往上涨。
诸位大人治理地方,政绩斐然,指日可待啊。
” 刘通判皮笑肉不笑:“汪大掌柜说的是。
只是,这盐引之制,关乎国计民生,骤然变动,恐生事端。
况且,本地盐商亦是朝廷纳税大户,若因此凋敝,亦非朝廷所愿啊。
” “通判大人多虑了。
”汪承业放下酒杯,语气依旧温和,话锋却悄然转变,“铁路运输,并非要取代漕运,乃是互补。
盐引制度,亦可与时俱进。
总公司已在筹划,与两淮盐运司协商,设立‘铁路运盐专票’,价格公允,效率至上。
至于本地盐商,”他微微一笑,压低声音,“若愿与通轨合作,共享铁路红利,汪某自是欢迎。
若执意阻挠……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通轨总公司,不缺合作伙伴。
” 话语软中带硬,既画了大饼,也亮了肌肉。
刘通判等人面色变幻,心中权衡。
他们依附旧利益集团不假,但更识时务。
铁路大势,已非区区一地盐商所能阻挡,强行对抗,恐怕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画舫之外,运河上千帆竞渡,依旧是旧日的繁华景象。
但画舫之内,一场关于利益重新分配的无声较量,已然展开。
林昭返回徐州总局时,已是暮色四合。
他处理完积压公文,正准备歇息片刻,亲随再次悄无声息地出现,将一份拜帖放在了他的案头。
那拜帖样式古朴,纸质特异,上面的汉文字体端正,却透着一股异域风骨。
“泰西学者利玛窦,敬问大明工部主事、铁路总督办林昭阁下安好……” 林昭展开拜帖,目光快速扫过其内容。
对方言辞谦恭,表达了对格物之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希望交流西学几何、测绘之法的意愿。
他的手指在“利玛窦”三个字上轻轻敲击着。
此人,他略有印象。
似乎是历史上将西方数学、天文引入中国的重要人物。
在这个时间节点出现,是巧合,还是某种必然? 东西方的智慧,在这个因铁路而加速运转的大明帝国,即将产生碰撞。
这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是能助他解决技术瓶颈的甘霖,还是……会引来更多“结交夷人、背离祖制”的非议与攻击? 林昭合上拜帖,望向窗外。
夜色中的徐州城,因铁路而比以往更加喧嚣,灯火通明处,是仍在忙碌的货场与工坊。
他沉吟片刻,对亲随吩咐道:“回复利先生,三日后,于格物院静室相见。
以学者之礼相待,暂勿声张。
” 亲随领命而去。
林昭独自立于窗前,心中波澜微兴。
前有士绅阻挠,后有盐商掣肘,朝中暗箭难防,如今又多了个身份敏感的西洋传教士。
这开路先锋,当真不易。
但他嘴角,却缓缓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这样,才有点意思。
(第二章完)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