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几何之力
关灯
小
中
大
驱逐夷人,以正视听……”
张居正看完,将奏疏轻轻放下,脸上看不出喜怒。
他端起旁边的茶盏,呷了一口,对下首坐着的一位心腹门生淡淡道:“你怎么看?” 那门生沉吟片刻,道:“恩师,林昭确有其才,铁路于漕运、边备,或有裨益。
然其行事张扬,不重士林清议,如今更与夷人往来,授人以柄。
此风不可长。
” 张居正放下茶盏,目光深邃:“裨益?何止裨益。
一条徐邳铁路,去岁为太仓库增银几何?此次北线南线并举,一旦功成,南北货殖流通,又可增税几何?陛下内帑,因通轨总公司之利,又进项几何?”他顿了顿,声音转冷,“至于夷人……利玛窦此人,我亦有耳闻,颇知天文历算,于钦天监修订历法或有可用。
其所携之书,若果真于国计民生有利,取之用之,何乐不为?难道我华夏胸襟,容不下些许外域之学?” 门生闻言,心头一凛,已知首辅心意。
“然则,”张居正话锋一转,“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林昭年轻气盛,又骤登高位,不知藏拙,惹来物议,也是难免。
”他提起朱笔,在那份弹劾奏疏上批阅数语,并非驳斥,也非支持,而是“着工部据实查证以闻”。
“让他经些风雨,磨磨棱角,未必是坏事。
”张居正将批阅好的奏疏放到一边,语气平淡,“只要铁路能如期建成,只要能不断为朝廷生财、强兵,些许非议,翻不了天。
至于那利玛窦……”他眼中闪过一丝莫测的光,“且看林昭如何处置。
若处置得当,或可成为我大明窥探西夷之窗;若处置不当……再行计较不迟。
” 这道批示,以一种近乎默许的态度,将弹劾的矛头引向了林昭,却又未下任何结论,留下了一片可供各方角力的空间。
消息很快通过隐秘渠道,传回了徐州铁路总局。
林昭看着陈文烛密信中关于弹劾和首辅批示的内容,脸上没有任何意外之色。
他早就料到,与利玛窦的接触,必然会引来风波。
“东家,是否要暂缓与利先生的往来?”亲随低声建议,面带忧色。
林昭摇了摇头,目光落在窗外格物院的方向,那里,利玛窦正在给学员们讲解如何使用新制的象限仪进行大地测量。
“不必。
”林昭语气沉稳,“荆山桥新基已见成效,此乃‘几何之力’实证。
若因区区弹劾便畏首畏尾,岂非因噎废食?传令下去,格物院增设‘西学馆’,由利玛窦先生主持,遴选聪慧子弟,系统研习泰西算学、几何、测量。
对外便称,此乃‘采西学之长,补格物之缺’,为精确建设铁路培养匠才。
” 他顿了顿,嘴角泛起一丝冷意:“至于朝中那些声音……他们弹劾他们的,我们修我们的路。
待北线南线通车之日,我倒要看看,是他们的奏疏有力,还是这钢铁巨龙带来的真金白银、强兵利国更有力!” 他铺开一张新的稿纸,开始构思如何将几何原理与力学知识结合,编写一本更适合大明工匠理解的《工程算学初阶》。
知识的种子已经播下,它必须生根发芽,才能支撑起一个帝国全新的骨架。
而此刻,远在淮安的盐商们,在得知朝中已有人向林昭发难后,原本被汪承业暂时压下去的心思,又悄然活络了起来。
一场针对南线铁路仓储料场的阴谋,正在暗夜中酝酿。
(第三章完)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
他端起旁边的茶盏,呷了一口,对下首坐着的一位心腹门生淡淡道:“你怎么看?” 那门生沉吟片刻,道:“恩师,林昭确有其才,铁路于漕运、边备,或有裨益。
然其行事张扬,不重士林清议,如今更与夷人往来,授人以柄。
此风不可长。
” 张居正放下茶盏,目光深邃:“裨益?何止裨益。
一条徐邳铁路,去岁为太仓库增银几何?此次北线南线并举,一旦功成,南北货殖流通,又可增税几何?陛下内帑,因通轨总公司之利,又进项几何?”他顿了顿,声音转冷,“至于夷人……利玛窦此人,我亦有耳闻,颇知天文历算,于钦天监修订历法或有可用。
其所携之书,若果真于国计民生有利,取之用之,何乐不为?难道我华夏胸襟,容不下些许外域之学?” 门生闻言,心头一凛,已知首辅心意。
“然则,”张居正话锋一转,“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林昭年轻气盛,又骤登高位,不知藏拙,惹来物议,也是难免。
”他提起朱笔,在那份弹劾奏疏上批阅数语,并非驳斥,也非支持,而是“着工部据实查证以闻”。
“让他经些风雨,磨磨棱角,未必是坏事。
”张居正将批阅好的奏疏放到一边,语气平淡,“只要铁路能如期建成,只要能不断为朝廷生财、强兵,些许非议,翻不了天。
至于那利玛窦……”他眼中闪过一丝莫测的光,“且看林昭如何处置。
若处置得当,或可成为我大明窥探西夷之窗;若处置不当……再行计较不迟。
” 这道批示,以一种近乎默许的态度,将弹劾的矛头引向了林昭,却又未下任何结论,留下了一片可供各方角力的空间。
消息很快通过隐秘渠道,传回了徐州铁路总局。
林昭看着陈文烛密信中关于弹劾和首辅批示的内容,脸上没有任何意外之色。
他早就料到,与利玛窦的接触,必然会引来风波。
“东家,是否要暂缓与利先生的往来?”亲随低声建议,面带忧色。
林昭摇了摇头,目光落在窗外格物院的方向,那里,利玛窦正在给学员们讲解如何使用新制的象限仪进行大地测量。
“不必。
”林昭语气沉稳,“荆山桥新基已见成效,此乃‘几何之力’实证。
若因区区弹劾便畏首畏尾,岂非因噎废食?传令下去,格物院增设‘西学馆’,由利玛窦先生主持,遴选聪慧子弟,系统研习泰西算学、几何、测量。
对外便称,此乃‘采西学之长,补格物之缺’,为精确建设铁路培养匠才。
” 他顿了顿,嘴角泛起一丝冷意:“至于朝中那些声音……他们弹劾他们的,我们修我们的路。
待北线南线通车之日,我倒要看看,是他们的奏疏有力,还是这钢铁巨龙带来的真金白银、强兵利国更有力!” 他铺开一张新的稿纸,开始构思如何将几何原理与力学知识结合,编写一本更适合大明工匠理解的《工程算学初阶》。
知识的种子已经播下,它必须生根发芽,才能支撑起一个帝国全新的骨架。
而此刻,远在淮安的盐商们,在得知朝中已有人向林昭发难后,原本被汪承业暂时压下去的心思,又悄然活络了起来。
一场针对南线铁路仓储料场的阴谋,正在暗夜中酝酿。
(第三章完)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