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烈焰与寒冰
关灯
小
中
大
降到最低!银子不是问题!”
“第三,以铁路总局名义,行文淮安知府衙门,严词诘问地方治安疏失,要求其全力配合调查,并限时缉拿凶犯!措辞要强硬!”
“第四,”林昭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将料场被焚、南线工程受阻之事,原原本本,写成紧急奏报,直送京师工部,并抄送通政司、内阁!重点强调,此非天灾,乃人祸,是有人蓄意破坏朝廷国策,阻挠利国利民之工程!我要让这件事,直达天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要将这场暗地里的纵火,变成一场公开的政治较量。
对手既然掀了桌子,他也没必要再守着温良恭俭让的假面。
命令一道道发出,整个铁路总局如同精密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
与此同时,北京城,紫禁城文华殿。
年轻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正在听张居正等阁臣讲解经筵。
当内侍将那份来自徐州铁路总局、标注着“紧急”的奏报呈上时,张居正微微蹙眉,示意暂停讲解。
朱翊钧展开奏报,看着看着,脸上露出惊怒之色:“竟有此事?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竟有人敢焚烧铁路料场,阻挠朝廷大工?岂有此理!” 他将奏报递给张居正:“先生请看。
” 张居正仔细阅毕,心中已然明了。
他沉吟片刻,奏道:“陛下,林昭所奏,料场被焚,证据确凿,确系人祸。
此举非但造成巨额损失,延误工期,更是藐视朝廷法度,其心可诛。
臣以为,当严令刑部、都察院介入,彻查此案,无论涉及何人,均需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 他表态支持彻查,态度鲜明。
这不仅是为了维护朝廷威严,更是为了维护“考成法”的权威——铁路建设是他认可的“政绩工程”,破坏铁路,就是打他的脸。
然而,朝堂之上,并非只有一种声音。
很快,都察院几位御史的奏疏也递了上来。
内容大同小异,均指向林昭。
“……林昭主持铁路,本就争议不断,今更管理不善,致生如此巨祸,其责难逃!” “……闻淮安地方士绅,对铁路征地补偿多有微词,林昭是否处事强硬,激化矛盾,方引此祸端?” “……臣弹劾林昭,结交夷人,不修仁德,方招致天怒人怨,降此灾殃,警示朝廷!” 这些奏疏,避重就轻,将纵火案的责任,巧妙地引向了林昭的管理能力、处事方式甚至个人品德上。
仿佛被烧的不是朝廷的物料,而是林昭自己招惹来的麻烦。
一股无形的寒流,伴随着这些奏疏,开始在北京官场弥漫开来,试图将林昭和他的铁路冻结在“有罪推论”的冰层之下。
淮安府,调查也在紧张进行。
护路营指挥使赵振山是个四十多岁的老行伍,面色黝黑,行事果决。
他到达现场后,立即封锁了料场残骸,将所有值守人员分开讯问,并派出手下精锐,在周边村落暗访排查。
纵火者显然很专业,现场几乎没有留下明显的物证。
但张老三回忆起的那声异响和最初的火点位置,提供了关键线索。
赵振山亲自勘察那个区域,在焦黑的灰烬中,凭借多年军旅生涯练就的眼力,发现了几片烧得变形、但依稀可辨并非料场之物的碎瓷片,以及一小块未被完全烧毁的、沾染了某种特殊油脂的粗布碎片。
同时,暗访的兵丁在一个距离料场五里外的偏僻村落,从一个夜间偷摸回家的赌徒口中,撬出了一条重要信息:案发前夜,他曾看见邻村几个有名的泼皮,在镇上的一家小酒馆里,与一个穿着体面、不像本地人的中年男子低声交谈,事后,那几个泼皮似乎得了一笔钱,出手阔绰了不少。
赵振山立即锁定目标,雷厉风行地带兵直扑那几个泼皮的住处。
其中两人闻风而逃,另一人因醉酒在家中被逮个正着。
经过连夜突审,在确凿的线索和护路营的“特殊手段”面前,这个名叫王癞子的泼皮心理防线崩溃,招认了他们受一个陌生“管家”模样的人指使,每人得了二十两银子,于当晚潜入料场纵火。
至于那“管家”是谁,受何人指使,王癞子级别太低,确实不知。
线索,似乎指向了某个有能力蓄养“管家”、且对铁路抱有敌意的本地势力。
几乎在同一时间,通轨总公司的汪承业也在行动。
他动用了庞大的商业人脉网络,在淮安的盐商圈子中放出风声,并以巨大的商业利益为诱饵,暗中分化瓦解。
很快,有
对手既然掀了桌子,他也没必要再守着温良恭俭让的假面。
命令一道道发出,整个铁路总局如同精密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
与此同时,北京城,紫禁城文华殿。
年轻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正在听张居正等阁臣讲解经筵。
当内侍将那份来自徐州铁路总局、标注着“紧急”的奏报呈上时,张居正微微蹙眉,示意暂停讲解。
朱翊钧展开奏报,看着看着,脸上露出惊怒之色:“竟有此事?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竟有人敢焚烧铁路料场,阻挠朝廷大工?岂有此理!” 他将奏报递给张居正:“先生请看。
” 张居正仔细阅毕,心中已然明了。
他沉吟片刻,奏道:“陛下,林昭所奏,料场被焚,证据确凿,确系人祸。
此举非但造成巨额损失,延误工期,更是藐视朝廷法度,其心可诛。
臣以为,当严令刑部、都察院介入,彻查此案,无论涉及何人,均需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 他表态支持彻查,态度鲜明。
这不仅是为了维护朝廷威严,更是为了维护“考成法”的权威——铁路建设是他认可的“政绩工程”,破坏铁路,就是打他的脸。
然而,朝堂之上,并非只有一种声音。
很快,都察院几位御史的奏疏也递了上来。
内容大同小异,均指向林昭。
“……林昭主持铁路,本就争议不断,今更管理不善,致生如此巨祸,其责难逃!” “……闻淮安地方士绅,对铁路征地补偿多有微词,林昭是否处事强硬,激化矛盾,方引此祸端?” “……臣弹劾林昭,结交夷人,不修仁德,方招致天怒人怨,降此灾殃,警示朝廷!” 这些奏疏,避重就轻,将纵火案的责任,巧妙地引向了林昭的管理能力、处事方式甚至个人品德上。
仿佛被烧的不是朝廷的物料,而是林昭自己招惹来的麻烦。
一股无形的寒流,伴随着这些奏疏,开始在北京官场弥漫开来,试图将林昭和他的铁路冻结在“有罪推论”的冰层之下。
淮安府,调查也在紧张进行。
护路营指挥使赵振山是个四十多岁的老行伍,面色黝黑,行事果决。
他到达现场后,立即封锁了料场残骸,将所有值守人员分开讯问,并派出手下精锐,在周边村落暗访排查。
纵火者显然很专业,现场几乎没有留下明显的物证。
但张老三回忆起的那声异响和最初的火点位置,提供了关键线索。
赵振山亲自勘察那个区域,在焦黑的灰烬中,凭借多年军旅生涯练就的眼力,发现了几片烧得变形、但依稀可辨并非料场之物的碎瓷片,以及一小块未被完全烧毁的、沾染了某种特殊油脂的粗布碎片。
同时,暗访的兵丁在一个距离料场五里外的偏僻村落,从一个夜间偷摸回家的赌徒口中,撬出了一条重要信息:案发前夜,他曾看见邻村几个有名的泼皮,在镇上的一家小酒馆里,与一个穿着体面、不像本地人的中年男子低声交谈,事后,那几个泼皮似乎得了一笔钱,出手阔绰了不少。
赵振山立即锁定目标,雷厉风行地带兵直扑那几个泼皮的住处。
其中两人闻风而逃,另一人因醉酒在家中被逮个正着。
经过连夜突审,在确凿的线索和护路营的“特殊手段”面前,这个名叫王癞子的泼皮心理防线崩溃,招认了他们受一个陌生“管家”模样的人指使,每人得了二十两银子,于当晚潜入料场纵火。
至于那“管家”是谁,受何人指使,王癞子级别太低,确实不知。
线索,似乎指向了某个有能力蓄养“管家”、且对铁路抱有敌意的本地势力。
几乎在同一时间,通轨总公司的汪承业也在行动。
他动用了庞大的商业人脉网络,在淮安的盐商圈子中放出风声,并以巨大的商业利益为诱饵,暗中分化瓦解。
很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