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烈焰与寒冰
关灯
小
中
大
消息传来,指使纵火的,极有可能是以本地大盐商范永昌为首的一小撮顽固派。
这范永昌不仅家资巨万,更与淮安府衙几位官员,尤其是那位刘通判,关系匪浅。
那“管家”,很可能就是范家的人。
拿到赵振山的初步审讯结果和汪承业的情报,林昭在徐州冷笑连连。
“范永昌……刘通判……”他轻轻敲着桌面,“果然是他们。
利益熏心,胆大包天!” 他立刻起草第二份奏报,将调查到的纵火嫌疑人指向、以及淮安盐商与部分官员可能的勾结,详细陈述,再次急送京城。
这一次,他不仅将矛头对准了直接行凶者,更直指其背后的保护伞和利益集团。
奏报发出后,林昭并未等待京城的反应。
他深知,官僚体系的效率,远不如钢铁的意志。
他再次亲赴南线淮安段工地。
站在那片尚有余温的焦土前,看着因物料短缺而暂时停工的工匠和民夫们脸上茫然与焦虑的神情,林昭的心中充满了沉甸甸的责任与怒火。
他没有发表长篇大论的演说,只是召集了所有的工头和匠人代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料场被烧了,”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但铁路,还要修!” 他环视众人,目光坚定:“被烧掉的枕木,我已经从其他地方调运,三日内必到!被毁的钢轨,昭铁总厂正在日夜赶工,五日内补齐!耽误的工期,我们把它抢回来!” “我知道,有人不想让我们把路修成!他们害怕!他们用最下作的手段,想让我们知难而退!”林昭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股斩钉截铁的决绝,“但我今天在这里告诉诸位,这铁路,关系着朝廷的边防,关系着万千百姓的生计,更关系着我们这些人,能不能在这片土地上,干出一番前无古人的事业!他们烧得掉物料,烧不掉我们的决心!” “从今日起,我林昭,就住在工地上!物料不到,我不走!工期不抢回来,我不走!” 他的话语,如同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
工匠和民夫们看着这位年轻的、位高权重的六品主事,竟然要和他们一起吃住在工地,同甘共苦,原本低落的士气,如同被投入烈焰的干柴,轰的一下被点燃了! “跟着林大人,把路修通!” “抢回工期!不能让那些龟孙子看笑话!” 群情激昂,吼声震天。
林昭当即下令,在等待物料的同时,所有人力集中清理火场废墟,整修被破坏的施工便道,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复工做好准备。
他自己则真的搬进了工地旁边一个简陋的工棚里,与工匠们同吃一锅饭,亲自监督每一个环节。
也就在这紧张忙碌的复工筹备中,利玛窦带着他新制作完成的几套测量仪器,以及几位学得最快的格物院学生,主动来到了淮安工地。
“林主事,”利玛窦看着眼前焦黑的废墟和忙碌的人群,神色肃然,“我虽不通政务,但也知阻挠进步之力,古今中外皆然。
几何测算之学,或可助您更快、更准地重建此地,并优化后续路线,减少对既有利益之冲撞。
请允许我和我的学生们,为此尽一份力。
” 林昭看着这位不远万里而来的泰西学者,看着他眼中真诚的光芒,心中微暖。
在这寒意森森的围攻中,这来自异域的知识与友谊,显得尤为珍贵。
“好!”林昭重重拍了拍利玛窦的肩膀,“有劳利先生!正好,南线有一段途经复杂洼地,原有路线规划或有优化空间,请先生带人,用新法重新勘测,寻找更经济、更稳固的路基路线!” 知识,在此刻,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无声的支持与同盟。
然而,就在南线工地万众一心、试图从灰烬中重生之时,一场来自朝堂更高层面的“寒流”,正以更隐蔽、更致命的方式,向林昭袭来。
一份由司礼监直接批红、下发至工部的廷寄,悄然送达徐州铁路总局。
廷寄中,皇帝“关切”地询问铁路工程屡生事端,是否因“用人不当”或“举措失宜”?并要求林昭“详陈自辩”,同时,工部将另派“干员”,南下“协理”铁路事务。
这看似温和的“关切”与“协理”,背后隐藏的,却是极大的不信任与掣肘的危险。
烈焰尚未完全扑灭,更刺骨的寒冰,已悄然封冻而来。
(第四章完)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
这范永昌不仅家资巨万,更与淮安府衙几位官员,尤其是那位刘通判,关系匪浅。
那“管家”,很可能就是范家的人。
拿到赵振山的初步审讯结果和汪承业的情报,林昭在徐州冷笑连连。
“范永昌……刘通判……”他轻轻敲着桌面,“果然是他们。
利益熏心,胆大包天!” 他立刻起草第二份奏报,将调查到的纵火嫌疑人指向、以及淮安盐商与部分官员可能的勾结,详细陈述,再次急送京城。
这一次,他不仅将矛头对准了直接行凶者,更直指其背后的保护伞和利益集团。
奏报发出后,林昭并未等待京城的反应。
他深知,官僚体系的效率,远不如钢铁的意志。
他再次亲赴南线淮安段工地。
站在那片尚有余温的焦土前,看着因物料短缺而暂时停工的工匠和民夫们脸上茫然与焦虑的神情,林昭的心中充满了沉甸甸的责任与怒火。
他没有发表长篇大论的演说,只是召集了所有的工头和匠人代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料场被烧了,”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但铁路,还要修!” 他环视众人,目光坚定:“被烧掉的枕木,我已经从其他地方调运,三日内必到!被毁的钢轨,昭铁总厂正在日夜赶工,五日内补齐!耽误的工期,我们把它抢回来!” “我知道,有人不想让我们把路修成!他们害怕!他们用最下作的手段,想让我们知难而退!”林昭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股斩钉截铁的决绝,“但我今天在这里告诉诸位,这铁路,关系着朝廷的边防,关系着万千百姓的生计,更关系着我们这些人,能不能在这片土地上,干出一番前无古人的事业!他们烧得掉物料,烧不掉我们的决心!” “从今日起,我林昭,就住在工地上!物料不到,我不走!工期不抢回来,我不走!” 他的话语,如同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
工匠和民夫们看着这位年轻的、位高权重的六品主事,竟然要和他们一起吃住在工地,同甘共苦,原本低落的士气,如同被投入烈焰的干柴,轰的一下被点燃了! “跟着林大人,把路修通!” “抢回工期!不能让那些龟孙子看笑话!” 群情激昂,吼声震天。
林昭当即下令,在等待物料的同时,所有人力集中清理火场废墟,整修被破坏的施工便道,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复工做好准备。
他自己则真的搬进了工地旁边一个简陋的工棚里,与工匠们同吃一锅饭,亲自监督每一个环节。
也就在这紧张忙碌的复工筹备中,利玛窦带着他新制作完成的几套测量仪器,以及几位学得最快的格物院学生,主动来到了淮安工地。
“林主事,”利玛窦看着眼前焦黑的废墟和忙碌的人群,神色肃然,“我虽不通政务,但也知阻挠进步之力,古今中外皆然。
几何测算之学,或可助您更快、更准地重建此地,并优化后续路线,减少对既有利益之冲撞。
请允许我和我的学生们,为此尽一份力。
” 林昭看着这位不远万里而来的泰西学者,看着他眼中真诚的光芒,心中微暖。
在这寒意森森的围攻中,这来自异域的知识与友谊,显得尤为珍贵。
“好!”林昭重重拍了拍利玛窦的肩膀,“有劳利先生!正好,南线有一段途经复杂洼地,原有路线规划或有优化空间,请先生带人,用新法重新勘测,寻找更经济、更稳固的路基路线!” 知识,在此刻,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无声的支持与同盟。
然而,就在南线工地万众一心、试图从灰烬中重生之时,一场来自朝堂更高层面的“寒流”,正以更隐蔽、更致命的方式,向林昭袭来。
一份由司礼监直接批红、下发至工部的廷寄,悄然送达徐州铁路总局。
廷寄中,皇帝“关切”地询问铁路工程屡生事端,是否因“用人不当”或“举措失宜”?并要求林昭“详陈自辩”,同时,工部将另派“干员”,南下“协理”铁路事务。
这看似温和的“关切”与“协理”,背后隐藏的,却是极大的不信任与掣肘的危险。
烈焰尚未完全扑灭,更刺骨的寒冰,已悄然封冻而来。
(第四章完)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