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协理与博弈

关灯
,逻辑清晰,将潘弘道隐含的质疑顶了回去。

     潘弘道白净的面皮微微一动,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掩去神色变化:“林主事高见。

    只是……人言可畏。

    下官既奉协理之责,有些事项,还需按部就班,以免授人以柄。

    譬如这物料采买,是否应多方比价,而非仅集中于昭铁总厂及几家关联商号?又如役夫征调,虽给了工钱,然规模如此巨大,是否应更注重与地方官府协调,以免激起民变?” 他开始在具体事务上设置障碍,打着“合规”、“维稳”的旗号,试图削弱林昭对工程的高度集权控制。

     林昭心中明镜似的,知道这是对方职责所在,也是背后势力给他上的“眼药”。

    他若强硬拒绝,便是独断专行,坐实弹劾;若步步退让,则工程效率必然大打折扣。

     “潘主事所言,亦有道理。

    ”林昭略作沉吟,表现出从善如流的姿态,“这样吧,物料采买,可成立由总局、通轨总公司及潘主事您指派人员共同组成的‘稽核小组’,负责监督价格、质量,但采购决策仍需以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为首要,此乃陛下旨意明确之事,不可本末倒置。

    至于役夫征调,一向由护路营与地方衙役共同管理,编练成队,从未有民变之忧。

    潘主事若有不放心,可随时巡视各工地,体察民情。

    ” 他给出了有限的合作与监督空间,但牢牢抓住了决策核心和底线。

    既给了潘弘道面子,也未丧失实质控制权。

     潘弘道深深看了林昭一眼,知道眼前这位年轻同僚并非易与之辈,其根基之深、圣眷之隆、手段之硬,远超他初始预估。

    他此来任务,并非真要扳倒林昭(至少在铁路显出败象之前不可能),更多的是监视、制衡,收集“罪证”,等待时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主事安排周详,下官没有异议。

    ”潘弘道拱手,算是接受了这个初步的共事框架。

    接下来的日子,这位潘协理果然“恪尽职守”,每日埋首于账册文书之中,不时要求调阅各种档案,询问细节,也时常乘坐轨道车,前往各工地“巡视”,问询工匠、民夫,试图找出管理上的疏漏或林昭专权的证据。

    他的存在,如同一个无处不在的影子,让总局上下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林昭对此不以为意,甚至吩咐下属尽量配合。

    他行得正坐得直,核心机密和技术底牌更非潘弘道所能触及。

    他将主要精力,依旧放在推进工程和追查纵火案上。

     淮安方面,赵振山的调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确凿的证据和持续的压力下,另外两名在逃的泼皮也被抓获,口供与王癞子基本吻合。

    同时,汪承业的商业网络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追踪那笔用于收买泼皮的银钱来源(乃是范永昌名下钱庄流出的、带有特定印记的官银),以及买通了范家一个不得志的远房旁支,拿到了那日指派“管家”出面与泼皮接头的旁证。

     铁证如山,直指范永昌! 赵振山立刻请示林昭,是否动手拿人。

     林昭却回复了八个字:“暂缓动手,严密监控。

    ” 他并非心慈手软,而是有着更深的考量。

    一个范永昌容易解决,但他背后的保护伞网络尚未完全浮出水面。

    那个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