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建文震怒,倾巢而出
关灯
小
中
大
可话到嘴边,却发现怎么说都显得苍白。
徐妙云摇着头,声音哽咽得几乎说不出话:“五十万……全是精锐……四哥只有七八万,还守着北平三府……这怎么打?怎么可能打得过?这不是困局,是死局……是一点活路都没有的死局……” 她想起昨天天幕里朱棣射杀耿炳文的画面,当时还觉得夫君厉害,可现在才明白,那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平静”。
建文帝之前派的十三万,只是“试探”,现在的五十万,才是“真杀招”——这一次,建文帝是真的想把朱棣碎尸万段。
秦王妃王氏看到徐妙云的样子,心里也一阵酸楚。
她走过去轻轻抱住徐妙云,拍着她的背。
徐妙云靠在王氏怀里,哭得更凶了:“二嫂,没用的……五十万大军啊……还有郭英、瞿能、平安这些猛将……怎么可能赢?我……我真的怕……怕……” 后宫的女眷们都沉默了。
秦王妃王氏看着窗外的天空,想起哥哥当年战败的样子;晋王妃谢氏想起父亲谢成在战场上的伤痕;周王妃冯氏想起父亲冯胜说的“兵力悬殊必败”——她们都是武勋家的女儿,比谁都清楚,五十万对七八万,意味着什么。
偏殿里静得只剩下徐妙云的哭声,还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风声。
每个人的心里,都被“五十万大军”这五个字压得喘不过气——她们知道,朱棣的靖难之路,怕是要走到头了。
奉天殿内,朝臣们也炸开了锅。
文臣们围着李善长、刘伯温,武将们围着徐达、傅友德,吵得不可开交。
李善长捋着胡子,脸色凝重得能滴出水来:“五十万大军!陛下当年打天下都没这么舍得!朱允炆这是把大明的家底都掏空了啊!西北、辽东、南方的精锐全调走,要是边疆出事,怎么办?” 刘伯温摇着羽扇,扇叶都快摇断了,语气里满是担忧:“更要命的是将领——郭英、俞通渊、瞿能、平安、吴杰……这些都是大明最能打的将领,现在全派去打燕王殿下,要是他们有个闪失,大明恐怕就没能打的人了!” 李进小声道:“可……可燕王殿下是反贼啊!要是不剿灭他,他打到应天,大明不也完了吗?” “你懂什么!”李善长瞪了他一眼,“剿灭反贼是对,可也不能拿大明的根基去赌!五十万大军,粮草、军械要花多少钱?河北的百姓要被征多少徭役?这些都是问题!要是仗打久了,百姓受不了,出了民变,怎么办?” 武将们那边,争论得更激烈。
蓝玉拍着大腿,大声道:“朱允炆这小崽子就是瞎搞!五十万大军,派谁指挥?郭英老了,俞通渊擅长水军,瞿能擅长山地,平安擅长冲锋,这些人凑在一起,谁听谁的?指挥不统一,再多兵马也没用!” 冯胜也道:“是啊!当年咱跟陛下打陈友谅,二十万兵马都要选个主帅统一指挥,现在五十万大军,将领又各有擅长,要是没个能压得住的主帅,迟早得乱!” 王弼摸着下巴,眼神里满是担忧:“而且,燕军虽然人少,可都是跟着燕王殿下打出来的精锐,还熟悉北平地形。
五十万大军看着多,可长途跋涉到河北,早就累得不行,要是燕王殿下搞偷袭,怕是要吃大亏。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徐达沉默了半天,才开口道:“各位兄弟,别吵了。
现在说这些都没用,天幕已经播了,朝廷就是要派五十万大军。
咱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讨论一下——怎么在五十万大军里,找出一条活路。
” 傅友德点了点头:“魏国公说得对。
五十万大军虽然多,可也有弱点——人多就容易乱,粮草消耗也大,只要燕王殿下能抓住这些弱点,说不定能赢。
”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听着朝臣们的争论,心里更乱了。
他知道,徐达、傅友德说得对,可五十万大军的压力,不是“找弱点”就能解决的。
他看着朱棣,眼神里满是愧疚:“棣儿,是父皇对不起你。
要是父皇当年没把你封到北平,要是父皇没留这么多兵马给允炆,你也不会面对这么难的局面。
” 朱棣连忙躬身道:“父皇,您别这么说。
儿臣不怪您,这是儿臣的命,也是大明的劫。
儿臣会想办法,就算只有一线生机,儿臣也会抓住。
” 朱元璋叹了口气。
没有再说什么 与奉天殿的凝重、后宫的绝望不同,太子东宫的偏殿里,却弥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喜悦。
现任太子妃吕氏(朱允炆生母)坐在窗边,手里捧着一杯热茶,眼神里满是得意。
她的贴身宫女小声道:“娘娘,天幕上说,皇孙殿下派了五十万大军去剿燕王殿下,这下燕王殿下肯定输定了。
将来皇太孙登基,您就是太后了。
” 吕氏嘴角勾起一丝笑容,轻轻吹了吹茶沫:“是啊,五十万大军,还有郭英、瞿能这些老将,朱棣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赢不了。
允炆这孩子,总算没让本宫失望。
” 她想起之前看到朱允炆削藩,周王朱橚被废,她心里就暗暗高兴——那些藩王个个手握兵权,对允炆的皇位都是威胁,现在朱棣也成了反贼,被五十万大军围剿,将来允炆的皇位,就稳了。
宫女又道:“娘娘,可……可燕王殿下毕竟是皇太孙的四叔,要是真战死了,会不会有人说皇太孙的闲话?” 吕氏放下茶杯,眼神瞬间冷了下来:“闲话?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只要允炆能坐稳皇位,谁敢说闲话?朱棣是反贼,剿灭反贼,天经地义!” 她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奉天殿,心里暗暗道:朱棣,别怪本宫心狠。
要怪就怪你挡了允炆的路,挡了本宫的路。
五十万大军,你就等着死吧。
可她不知道,天幕的眼睛,正盯着东宫的每一个角落。
她的喜悦,她的得意,都被天幕清晰地记录下来,虽然没有直接播放,却像一根刺,扎在每个知晓内情的人心头——这场内战,不仅是权力的争夺,更是人性的考验。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历史天幕:永乐大帝
徐妙云摇着头,声音哽咽得几乎说不出话:“五十万……全是精锐……四哥只有七八万,还守着北平三府……这怎么打?怎么可能打得过?这不是困局,是死局……是一点活路都没有的死局……” 她想起昨天天幕里朱棣射杀耿炳文的画面,当时还觉得夫君厉害,可现在才明白,那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平静”。
建文帝之前派的十三万,只是“试探”,现在的五十万,才是“真杀招”——这一次,建文帝是真的想把朱棣碎尸万段。
秦王妃王氏看到徐妙云的样子,心里也一阵酸楚。
她走过去轻轻抱住徐妙云,拍着她的背。
徐妙云靠在王氏怀里,哭得更凶了:“二嫂,没用的……五十万大军啊……还有郭英、瞿能、平安这些猛将……怎么可能赢?我……我真的怕……怕……” 后宫的女眷们都沉默了。
秦王妃王氏看着窗外的天空,想起哥哥当年战败的样子;晋王妃谢氏想起父亲谢成在战场上的伤痕;周王妃冯氏想起父亲冯胜说的“兵力悬殊必败”——她们都是武勋家的女儿,比谁都清楚,五十万对七八万,意味着什么。
偏殿里静得只剩下徐妙云的哭声,还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风声。
每个人的心里,都被“五十万大军”这五个字压得喘不过气——她们知道,朱棣的靖难之路,怕是要走到头了。
奉天殿内,朝臣们也炸开了锅。
文臣们围着李善长、刘伯温,武将们围着徐达、傅友德,吵得不可开交。
李善长捋着胡子,脸色凝重得能滴出水来:“五十万大军!陛下当年打天下都没这么舍得!朱允炆这是把大明的家底都掏空了啊!西北、辽东、南方的精锐全调走,要是边疆出事,怎么办?” 刘伯温摇着羽扇,扇叶都快摇断了,语气里满是担忧:“更要命的是将领——郭英、俞通渊、瞿能、平安、吴杰……这些都是大明最能打的将领,现在全派去打燕王殿下,要是他们有个闪失,大明恐怕就没能打的人了!” 李进小声道:“可……可燕王殿下是反贼啊!要是不剿灭他,他打到应天,大明不也完了吗?” “你懂什么!”李善长瞪了他一眼,“剿灭反贼是对,可也不能拿大明的根基去赌!五十万大军,粮草、军械要花多少钱?河北的百姓要被征多少徭役?这些都是问题!要是仗打久了,百姓受不了,出了民变,怎么办?” 武将们那边,争论得更激烈。
蓝玉拍着大腿,大声道:“朱允炆这小崽子就是瞎搞!五十万大军,派谁指挥?郭英老了,俞通渊擅长水军,瞿能擅长山地,平安擅长冲锋,这些人凑在一起,谁听谁的?指挥不统一,再多兵马也没用!” 冯胜也道:“是啊!当年咱跟陛下打陈友谅,二十万兵马都要选个主帅统一指挥,现在五十万大军,将领又各有擅长,要是没个能压得住的主帅,迟早得乱!” 王弼摸着下巴,眼神里满是担忧:“而且,燕军虽然人少,可都是跟着燕王殿下打出来的精锐,还熟悉北平地形。
五十万大军看着多,可长途跋涉到河北,早就累得不行,要是燕王殿下搞偷袭,怕是要吃大亏。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徐达沉默了半天,才开口道:“各位兄弟,别吵了。
现在说这些都没用,天幕已经播了,朝廷就是要派五十万大军。
咱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讨论一下——怎么在五十万大军里,找出一条活路。
” 傅友德点了点头:“魏国公说得对。
五十万大军虽然多,可也有弱点——人多就容易乱,粮草消耗也大,只要燕王殿下能抓住这些弱点,说不定能赢。
”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听着朝臣们的争论,心里更乱了。
他知道,徐达、傅友德说得对,可五十万大军的压力,不是“找弱点”就能解决的。
他看着朱棣,眼神里满是愧疚:“棣儿,是父皇对不起你。
要是父皇当年没把你封到北平,要是父皇没留这么多兵马给允炆,你也不会面对这么难的局面。
” 朱棣连忙躬身道:“父皇,您别这么说。
儿臣不怪您,这是儿臣的命,也是大明的劫。
儿臣会想办法,就算只有一线生机,儿臣也会抓住。
” 朱元璋叹了口气。
没有再说什么 与奉天殿的凝重、后宫的绝望不同,太子东宫的偏殿里,却弥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喜悦。
现任太子妃吕氏(朱允炆生母)坐在窗边,手里捧着一杯热茶,眼神里满是得意。
她的贴身宫女小声道:“娘娘,天幕上说,皇孙殿下派了五十万大军去剿燕王殿下,这下燕王殿下肯定输定了。
将来皇太孙登基,您就是太后了。
” 吕氏嘴角勾起一丝笑容,轻轻吹了吹茶沫:“是啊,五十万大军,还有郭英、瞿能这些老将,朱棣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赢不了。
允炆这孩子,总算没让本宫失望。
” 她想起之前看到朱允炆削藩,周王朱橚被废,她心里就暗暗高兴——那些藩王个个手握兵权,对允炆的皇位都是威胁,现在朱棣也成了反贼,被五十万大军围剿,将来允炆的皇位,就稳了。
宫女又道:“娘娘,可……可燕王殿下毕竟是皇太孙的四叔,要是真战死了,会不会有人说皇太孙的闲话?” 吕氏放下茶杯,眼神瞬间冷了下来:“闲话?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只要允炆能坐稳皇位,谁敢说闲话?朱棣是反贼,剿灭反贼,天经地义!” 她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奉天殿,心里暗暗道:朱棣,别怪本宫心狠。
要怪就怪你挡了允炆的路,挡了本宫的路。
五十万大军,你就等着死吧。
可她不知道,天幕的眼睛,正盯着东宫的每一个角落。
她的喜悦,她的得意,都被天幕清晰地记录下来,虽然没有直接播放,却像一根刺,扎在每个知晓内情的人心头——这场内战,不仅是权力的争夺,更是人性的考验。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历史天幕:永乐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