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敌众我寡,四面楚歌
关灯
小
中
大
奉天殿内的烛火已燃至第三轮,烛泪顺着烛台往下淌,凝结成蜿蜒的“血痕”。
君臣们的目光死死钉在天幕上,连殿外传来的打更声都未曾惊动他们——白沟河次日决战的画面刚一铺开,那股裹挟着血腥气的紧张感,便顺着天幕的白光,浸透了整个大殿。
朱元璋的手指死死抠着龙椅扶手,指节泛白,连呼吸都带着沉重的节奏;马皇后握着佛珠的手不断颤抖,每一颗佛珠的转动,都像是在为燕军的命运祈祷。
天幕白光骤亮,画面瞬间切到白沟河战场的高空,将两军的布阵全貌清晰地展现在众人眼前。
黑色字迹如战阵图般铺开,带着对战术的精准解析: 【建文二年四月初五,黎明。
白沟河的雾气尚未散尽,燕军与中央军已完成布阵,一场决定靖难之役走向的决战,正式拉开帷幕。
】 【燕军的布阵,堪称“剑走偏锋”:】 -前军:由张玉、丘福统帅,兵力三万,配备大量长枪兵与盾牌兵,负责正面抵御中央军的冲锋。
-左翼:由朱能、陈亨统帅,兵力两万五,以大宁归附骑兵为主,擅长侧翼迂回与防守。
-右翼:由李彬、薛禄统帅,兵力两万五,多为燕军精锐步兵与少量蒙古归附骑兵,侧重阵地防御。
-后军:由房宽、刘才统帅,兵力一万五,以北平卫所兵为主,负责保护燕军后方与辎重。
-中军本阵:兵力数千到一万不等,且多为朱棣的亲卫骑兵与归附的蒙古轻骑,几乎没有步兵掩护——朱棣将绝大部分兵力分配给前后左右四军,让四围的防御能力达到顶峰,中军反而成了“诱饵”般的薄弱点。
-总预备队:由朱棣亲自率领,麾下有二儿子朱高煦与将领谭渊,兵力五千,全为精锐骑兵,部署在中军后侧,随时准备支援各军。
【朱棣勒住马,看着麾下将士,声音洪亮:“今日之战,关乎燕军存亡!四围将士务必死战,中军虽弱,却有我与高煦在,定能守住!”将士们齐声高呼“愿随殿下死战”,声音震得雾气都微微晃动。
】 【反观中央军,布阵则尽显“稳扎稳打”,且暗藏杀机:】 -中军:由李景隆亲自坐镇,兵力十五万,汇聚了中央军的核心战力——瞿能、瞿郁、瞿陶父子率领的西川军(三万)、俞通渊、俞翊率领的豹韬卫精骑与西番铁骑(两万)、陈晖、滕聚率领的甘凉铁骑(三万)、徐凯率领的松潘高原骑兵(两万),剩余兵力为淮西兵团的步兵,堪称“猛将云集、精锐荟萃”。
-左翼:由武定侯郭英统帅,兵力十万,以淮西老将为主,麾下多为跟随朱元璋开国的步兵精锐,擅长阵地战与正面攻坚,是中央军的“压舱石”。
-右翼:由平安统帅,兵力十万,包含辽东骑兵主力(五万,由平安、何清旧部统领)与山西骑兵主力(五万,由安陆侯吴杰统帅),骑兵占比高达八成,是中央军的“突击利刃”。
-后军:由盛庸统帅,兵力五万,多为后勤部队与新招募的士兵,负责保护中央军的粮草与后方,战力较弱(此人为后续关键人物,暂不展开)。
【李景隆站在中军的高台上,看着燕军的布阵,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朱棣这布阵,看似四围坚固,实则中军空虚。
今日,我便用中军压垮他的前军,再用右翼骑兵绕后,将燕军一网打尽!”他下令:“传我将令,中军与左翼郭英所部,全力进攻燕军前军,不得保留!”】 “这布阵……太冒险了!”郭英第一个惊呼出声,手指在沙盘上比划着燕军的中军位置,“殿下把中军搞得这么弱,要是被中央军突破,整个阵形都会崩溃!他怎么敢这么布?” 王弼也皱紧眉头,语气沉重:“李九江的中军太强了!瞿能、俞通渊、陈晖……全是能独当一面的猛将,还有十五万兵力,燕军前军只有三万,根本挡不住!” 耿炳文却摇了摇头,眼神里带着一丝疑惑:“不对,殿下不是这么鲁莽的人。
他把四围布得这么强,肯定有后手。
说不定这‘中军弱’是故意的,想诱李九江来攻?” 朱元璋听到“中军空虚”,脸色瞬间铁青。
他猛地一拍御案,怒喝道:“蠢货!中军是阵眼,怎么能这么弱?李九江要是集中兵力打他的中军,他就算四围再强,也回天乏术!” 马皇后连忙劝道:“重八,别着急,先看看天幕怎么播。
棣儿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
” 朱棣站在武将班首,看着天幕上自己的布阵,心里也泛起一丝波澜——他知道,这场仗的凶险程度,远超郑村坝之战。
但他没有退路,只能用这种“险阵”,赌李景隆会先攻前军,而不是中军。
朱标则看得心花怒放——朱棣的布阵漏洞百出,李景隆的中军又如此强大,今日定能剿灭朱棣。
他悄悄看向朱元璋,希望父皇能彻底看清朱棣的“无能”,打消对朱棣的最后一丝顾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殿内的文臣们早已乱作一团。
李善长扶着额头,语气满是担忧:“燕王殿下这布阵,简直是自取灭亡!中军只有万把人,要是被中央军突破,燕军就会被拦腰截断,前后不能相顾!” 宋濂收起了羽扇,眼神凝重:“陛下,燕王殿下的布阵,看似冒险,实则有深意。
他把兵力集中在四围,是想让前军顶住中央军的猛攻,左右翼伺机迂回,后军保护后方。
可问题是,中央军的中军太强了,前军根本顶不住啊!” 陈迪站在一旁,声音带着颤抖:“要是燕军输了,建文陛下就能平定叛乱,大明也能恢复平静。
可要是燕王殿下赢了,内战还会继续,百姓又要遭殃了……” 武将们则分成了两派。
一派以蓝玉为首,认为朱棣有后手,能创造奇迹;另一派以冯胜为首,认为朱棣的布阵漏洞太大,必输无疑。
“我觉得殿下能赢!”蓝玉大声道,“郑村坝之战都赢了,这次就算中军弱,他肯定有办法应对!” 冯胜却摇了摇头,反驳道:“郑村坝有营垒可依托,这次是平坦地形,中央军还比上次多了二十万!燕军前军顶不住的,到时候左右翼被抽调,右翼的平安再绕后,燕军必败!” 徐达看着争论不休的众人,心里满是沉重。
他知道,双方说得都有道理,但朱棣的胜算,实在太小了。
他叹了口气,道:“别争了,看天幕吧。
胜负很快就会分晓。
” 天幕的画面突然拉近,聚焦在燕军前军与中央军中军的交锋处。
黑色字迹的节奏加快,如同战场上急促的战鼓声: 【“进攻!”随着李景隆的一声令下,中央军中军与左翼郭英所部,如潮水般朝着燕军前军涌去。
十五万中军精锐与十万淮西步兵,铺天盖地,脚步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
】 【燕军前军统帅张玉、丘福,立刻下令士兵结成防御阵形——长枪兵在前,盾牌兵在后,弓箭兵在中间,准备抵御中央军的冲锋。
可中央军的攻势,远超他们的预料。
】 【瞿能父子率领的西川军一马当先,麾下士兵配备了大量火器。
“砰砰砰”的火器声响起,燕军前军的盾牌兵瞬间倒下一片。
瞿能手持大刀,大喊着“杀!”,率领骑兵从火器打开的缺口冲入燕军阵中。
】 【瞿能父子三人如猛虎下山,瞿能一刀劈断两名燕军士兵的长枪,瞿郁、瞿陶则紧随其后,斩杀无数燕军。
西川军士兵也个个勇猛,在他们的冲击下,燕军前军的防御阵形瞬间被撕开一个大口子。
】 【郭英率领的淮西兵团也不甘示弱,老将郭英手持长枪,亲自冲锋,麾下的淮西老兵们作战经验丰富,结成密集的步兵阵,一步步向前推进,挤压燕军前军的空间。
】 【燕军前军本就只有三万兵力,面对二十五万中央军的猛攻,很快就支撑不住。
士兵们纷纷后退,阵形大乱,有的士兵甚至扔下武器逃跑。
丘福率领前军骑兵预备队(五千人)冲锋,想要堵住缺口,却被瞿能父子率军击溃,丘福本人也被瞿能一刀砍中手臂,差点落马。
】 【“不好!前军要崩了!”张玉看着混乱的战场,脸色骤变。
他知道,要是前军崩溃,中央军就会直接冲到燕军中军,到时候整个燕军都会陷入绝境。
】 【万幸的是,朱棣早已将兵力集中于四围,前军的兵力虽少,却都是精锐,且防线坚固。
张玉立刻组织士兵,依托残存的防御工事,拼死抵抗。
同时,他派人火速向朱棣求援:“启
君臣们的目光死死钉在天幕上,连殿外传来的打更声都未曾惊动他们——白沟河次日决战的画面刚一铺开,那股裹挟着血腥气的紧张感,便顺着天幕的白光,浸透了整个大殿。
朱元璋的手指死死抠着龙椅扶手,指节泛白,连呼吸都带着沉重的节奏;马皇后握着佛珠的手不断颤抖,每一颗佛珠的转动,都像是在为燕军的命运祈祷。
天幕白光骤亮,画面瞬间切到白沟河战场的高空,将两军的布阵全貌清晰地展现在众人眼前。
黑色字迹如战阵图般铺开,带着对战术的精准解析: 【建文二年四月初五,黎明。
白沟河的雾气尚未散尽,燕军与中央军已完成布阵,一场决定靖难之役走向的决战,正式拉开帷幕。
】 【燕军的布阵,堪称“剑走偏锋”:】 -前军:由张玉、丘福统帅,兵力三万,配备大量长枪兵与盾牌兵,负责正面抵御中央军的冲锋。
-左翼:由朱能、陈亨统帅,兵力两万五,以大宁归附骑兵为主,擅长侧翼迂回与防守。
-右翼:由李彬、薛禄统帅,兵力两万五,多为燕军精锐步兵与少量蒙古归附骑兵,侧重阵地防御。
-后军:由房宽、刘才统帅,兵力一万五,以北平卫所兵为主,负责保护燕军后方与辎重。
-中军本阵:兵力数千到一万不等,且多为朱棣的亲卫骑兵与归附的蒙古轻骑,几乎没有步兵掩护——朱棣将绝大部分兵力分配给前后左右四军,让四围的防御能力达到顶峰,中军反而成了“诱饵”般的薄弱点。
-总预备队:由朱棣亲自率领,麾下有二儿子朱高煦与将领谭渊,兵力五千,全为精锐骑兵,部署在中军后侧,随时准备支援各军。
【朱棣勒住马,看着麾下将士,声音洪亮:“今日之战,关乎燕军存亡!四围将士务必死战,中军虽弱,却有我与高煦在,定能守住!”将士们齐声高呼“愿随殿下死战”,声音震得雾气都微微晃动。
】 【反观中央军,布阵则尽显“稳扎稳打”,且暗藏杀机:】 -中军:由李景隆亲自坐镇,兵力十五万,汇聚了中央军的核心战力——瞿能、瞿郁、瞿陶父子率领的西川军(三万)、俞通渊、俞翊率领的豹韬卫精骑与西番铁骑(两万)、陈晖、滕聚率领的甘凉铁骑(三万)、徐凯率领的松潘高原骑兵(两万),剩余兵力为淮西兵团的步兵,堪称“猛将云集、精锐荟萃”。
-左翼:由武定侯郭英统帅,兵力十万,以淮西老将为主,麾下多为跟随朱元璋开国的步兵精锐,擅长阵地战与正面攻坚,是中央军的“压舱石”。
-右翼:由平安统帅,兵力十万,包含辽东骑兵主力(五万,由平安、何清旧部统领)与山西骑兵主力(五万,由安陆侯吴杰统帅),骑兵占比高达八成,是中央军的“突击利刃”。
-后军:由盛庸统帅,兵力五万,多为后勤部队与新招募的士兵,负责保护中央军的粮草与后方,战力较弱(此人为后续关键人物,暂不展开)。
【李景隆站在中军的高台上,看着燕军的布阵,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朱棣这布阵,看似四围坚固,实则中军空虚。
今日,我便用中军压垮他的前军,再用右翼骑兵绕后,将燕军一网打尽!”他下令:“传我将令,中军与左翼郭英所部,全力进攻燕军前军,不得保留!”】 “这布阵……太冒险了!”郭英第一个惊呼出声,手指在沙盘上比划着燕军的中军位置,“殿下把中军搞得这么弱,要是被中央军突破,整个阵形都会崩溃!他怎么敢这么布?” 王弼也皱紧眉头,语气沉重:“李九江的中军太强了!瞿能、俞通渊、陈晖……全是能独当一面的猛将,还有十五万兵力,燕军前军只有三万,根本挡不住!” 耿炳文却摇了摇头,眼神里带着一丝疑惑:“不对,殿下不是这么鲁莽的人。
他把四围布得这么强,肯定有后手。
说不定这‘中军弱’是故意的,想诱李九江来攻?” 朱元璋听到“中军空虚”,脸色瞬间铁青。
他猛地一拍御案,怒喝道:“蠢货!中军是阵眼,怎么能这么弱?李九江要是集中兵力打他的中军,他就算四围再强,也回天乏术!” 马皇后连忙劝道:“重八,别着急,先看看天幕怎么播。
棣儿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
” 朱棣站在武将班首,看着天幕上自己的布阵,心里也泛起一丝波澜——他知道,这场仗的凶险程度,远超郑村坝之战。
但他没有退路,只能用这种“险阵”,赌李景隆会先攻前军,而不是中军。
朱标则看得心花怒放——朱棣的布阵漏洞百出,李景隆的中军又如此强大,今日定能剿灭朱棣。
他悄悄看向朱元璋,希望父皇能彻底看清朱棣的“无能”,打消对朱棣的最后一丝顾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殿内的文臣们早已乱作一团。
李善长扶着额头,语气满是担忧:“燕王殿下这布阵,简直是自取灭亡!中军只有万把人,要是被中央军突破,燕军就会被拦腰截断,前后不能相顾!” 宋濂收起了羽扇,眼神凝重:“陛下,燕王殿下的布阵,看似冒险,实则有深意。
他把兵力集中在四围,是想让前军顶住中央军的猛攻,左右翼伺机迂回,后军保护后方。
可问题是,中央军的中军太强了,前军根本顶不住啊!” 陈迪站在一旁,声音带着颤抖:“要是燕军输了,建文陛下就能平定叛乱,大明也能恢复平静。
可要是燕王殿下赢了,内战还会继续,百姓又要遭殃了……” 武将们则分成了两派。
一派以蓝玉为首,认为朱棣有后手,能创造奇迹;另一派以冯胜为首,认为朱棣的布阵漏洞太大,必输无疑。
“我觉得殿下能赢!”蓝玉大声道,“郑村坝之战都赢了,这次就算中军弱,他肯定有办法应对!” 冯胜却摇了摇头,反驳道:“郑村坝有营垒可依托,这次是平坦地形,中央军还比上次多了二十万!燕军前军顶不住的,到时候左右翼被抽调,右翼的平安再绕后,燕军必败!” 徐达看着争论不休的众人,心里满是沉重。
他知道,双方说得都有道理,但朱棣的胜算,实在太小了。
他叹了口气,道:“别争了,看天幕吧。
胜负很快就会分晓。
” 天幕的画面突然拉近,聚焦在燕军前军与中央军中军的交锋处。
黑色字迹的节奏加快,如同战场上急促的战鼓声: 【“进攻!”随着李景隆的一声令下,中央军中军与左翼郭英所部,如潮水般朝着燕军前军涌去。
十五万中军精锐与十万淮西步兵,铺天盖地,脚步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
】 【燕军前军统帅张玉、丘福,立刻下令士兵结成防御阵形——长枪兵在前,盾牌兵在后,弓箭兵在中间,准备抵御中央军的冲锋。
可中央军的攻势,远超他们的预料。
】 【瞿能父子率领的西川军一马当先,麾下士兵配备了大量火器。
“砰砰砰”的火器声响起,燕军前军的盾牌兵瞬间倒下一片。
瞿能手持大刀,大喊着“杀!”,率领骑兵从火器打开的缺口冲入燕军阵中。
】 【瞿能父子三人如猛虎下山,瞿能一刀劈断两名燕军士兵的长枪,瞿郁、瞿陶则紧随其后,斩杀无数燕军。
西川军士兵也个个勇猛,在他们的冲击下,燕军前军的防御阵形瞬间被撕开一个大口子。
】 【郭英率领的淮西兵团也不甘示弱,老将郭英手持长枪,亲自冲锋,麾下的淮西老兵们作战经验丰富,结成密集的步兵阵,一步步向前推进,挤压燕军前军的空间。
】 【燕军前军本就只有三万兵力,面对二十五万中央军的猛攻,很快就支撑不住。
士兵们纷纷后退,阵形大乱,有的士兵甚至扔下武器逃跑。
丘福率领前军骑兵预备队(五千人)冲锋,想要堵住缺口,却被瞿能父子率军击溃,丘福本人也被瞿能一刀砍中手臂,差点落马。
】 【“不好!前军要崩了!”张玉看着混乱的战场,脸色骤变。
他知道,要是前军崩溃,中央军就会直接冲到燕军中军,到时候整个燕军都会陷入绝境。
】 【万幸的是,朱棣早已将兵力集中于四围,前军的兵力虽少,却都是精锐,且防线坚固。
张玉立刻组织士兵,依托残存的防御工事,拼死抵抗。
同时,他派人火速向朱棣求援:“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