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逆风翻盘,血流成河

关灯
【此时,与朱棣极有默契的张玉,看到中央军中军动荡,立刻下令燕军全军突击。

    他率领前军残兵,拼命打开中央军的阵线,让上万燕军骑兵冲入敌军纵深,与朱棣的骑兵前后夹击。

    】 【中央军的西川兵、辽东铁骑、豹韬卫精骑、西番铁骑,在燕军的前后夹击下,陷入绝境。

    这些曾经在边疆横扫千军的精锐,最终在这场内战中全军覆没,数万士兵战死沙场,鲜血染红了白沟河的土地。

    】 【李景隆看着麾下精锐尽失,知道败局已定。

    他无奈之下,只能率领少数亲兵逃离帅营,向南方溃退。

    中央军中军彻底崩溃,士兵们纷纷放下武器投降或逃跑。

    】 【燕军将士不顾疲劳,对中央军展开追击,一路追到月漾桥一带。

    中央军中军、后军尸横遍野,左翼的郭英所部淮西兵团也受到波及,被迫溃退。

    只有燕军北面的辽东、山西骑兵军团主力,因为距离较远,得以成建制撤退,退往沧州。

    】 【白沟河之战,以朱棣的胜利告终。

    这是燕军的一次伟大胜利——朱棣以十万兵力,击溃四十万中央军,斩杀中央军主将六人、士兵十万余人,彻底打破了建文帝围剿燕军的计划。

    】 【但这也是大明帝国的一次沉重悲剧:无数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边军精锐与禁卫军精锐,在这场内战中战死;瞿能(文武全才)、俞通渊(洪武老将)、滕聚(中生代猛将)等优秀武官,连同瞿郁、瞿陶、俞翊等新生代将领,全部折损在华北的海河平原上。

    】 【他们的牺牲,源于朱元璋错误的身后事安排(过度削藩、忽视藩王与太子的权力平衡),源于朱允炆的冲动自大(急于削藩、任用庸碌将领),也为永乐大帝朱棣的崛起,写下了血色的注脚。

    】 【今日天幕播放,到此结束。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天幕白光渐渐暗去,奉天殿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每个人都被这场血战的惨烈与朱棣的胜利震撼,心里各有各的想法。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目光久久停留在天幕消失的方向,指尖的凉意顺着扶手蔓延至全身。

    方才天幕上那一幕幕血战场景——朱棣带七十亲卫冲阵的决绝、朱高煦斩瞿能的勇武、中央军精锐战死的悲壮,像重锤般反复砸在他的心上。

    他忽然意识到,或许,自己一直以来坚守的“立嫡立长”祖制,或许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马皇后见他神色恍惚,连忙起身走到龙椅旁,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轻声道:“重八,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

    天幕刚播完,人心未定,若此时表露心意,怕是会出乱子。

    ”她一边说,一边悄悄用袖口碰了碰朱元璋的手背,眼神里满是提醒。

     朱元璋猛地回过神,看向殿内群臣——徐达、傅友德等武将脸上满是对朱棣的赞叹,李善长、刘伯温等文臣则神色复杂,朱标站在文臣班首,脸色惨白如纸,双手死死攥着朝笏,指节泛白。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翻涌的念头,缓缓开口:“今日天幕,让咱看清了不少事。

    白沟河之战的真相,战死将士的忠勇,都该记在史册里,谁也不许再篡改。

    ” “遵旨!”群臣齐声应和,可声音里的情绪却各不相同——武将们的声音带着振奋,文臣们的声音带着犹豫,朱标的声音则带着一丝颤抖。

     天幕落幕的瞬间,奉天殿内的武将们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纷纷开口热议。

    蓝玉大步走到殿中,声音震得梁上的灰尘都簌簌落下:“陛下!燕王殿下这战术,真是前无古人!七千骑兵绕后突袭,阵斩六员大将,击溃四十万大军,这等战功,就算是当年的常遇春、徐达,也未必能做到啊!”以前他或许是铁杆的太子党,但是现在,太子朱标是谁?我们不熟,不要让燕王殿下误会。

     傅友德也跟着点头,语气中满是感慨:“是啊!之前咱还担心燕王殿下会输,没想到他不仅赢了,还赢得这么漂亮!那些说武勋放水、李景隆是卧底的谣言,今日被天幕戳破了——瞿能、俞通渊这些人,都是拼到最后一刻才战死的,他们都是大明的忠勇之臣!” 徐达站在一旁,脸上满是自豪。

    他看着朱元璋,语气带着一丝试探:“陛下,燕王殿下不仅勇武,更懂用兵,还能得将士死力。

    今日天幕播下白沟河之战,军中将士们对他绝对信任,就算有再好的战术,也未必能成功。

    ” 这话一出,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微妙。

    所有人都听出了徐达的言外之意——他在为朱棣争取机会,希望朱元璋能重视这个儿子。

     朱元璋没有立刻回应,只是看向文臣们。

    李善长感受到皇帝的目光,连忙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燕王殿下未来虽有战功,可终究是藩王。

    祖制‘立嫡立长’,乃是大明江山稳定的根本。

    若因一时战功便动摇储位,恐会引发诸王效仿,到时候大明江山,怕是会陷入混乱。

    ” 刘伯温也跟着附和:“李大人所言极是。

    陛下,建文陛下(朱允炆)虽在削藩之事上有些急躁,可他仁厚爱民,适合治国。

    燕王殿下擅长军事,若让他镇守北疆,辅佐太子殿下,岂不两全其美?” 宋濂则更直接,语气带着一丝担忧:“陛下,天幕上也说了,燕王殿下曾发誓要‘拿下皇位’。

    若是让他掌权,怕是会对太子殿下不利,甚至可能重演‘玄武门之变’啊!” 文臣们纷纷点头,支持李善长的观点。

    他们大多是朱标的支持者,一来是遵循“立嫡立长”的祖制,二来是担心朱棣继位后,会重用武将,削弱文臣的权力。

     武将们见状,立刻反驳。

    王弼怒视着李善长,大声道:“李大人!什么祖制不祖制?能守护大明江山的,才该当皇帝!太子殿下仁厚是好事,可他压不住武将,管不住文臣,将来怎么治国?燕王殿下不一样,他能打,能服众,若是他继位,定能让大明更加强盛!” “王弼!你敢妄议储位!”李善长怒喝,“陛下还在,轮得到你说话吗?” “咱怎么不能说?”王弼梗着脖子,“咱说的是实话!当年跟着陛下打天下,咱靠的是刀枪,不是笔墨!那些战死的将士,也不是死在笔墨下的!燕王殿下能为将士们着想,能让他们死得其所,这就是好皇帝!” 双方越吵越凶,奉天殿内顿时乱成一团。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更加坚定了一个念头——文臣与武将的矛盾,太子与朱棣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若是他再犹豫不决,等他百年之后,大明定会陷入内战。

     朱标站在争吵的群臣之间,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

    他看着武将们对朱棣的支持,看着文臣们虽然维护他,却拿不出任何实际办法,心里的绝望越来越深。

    他知道,今日天幕播放后,朱棣的威望已经达到了顶峰,而他这个太子,却成了众人眼中“不堪大用”的代名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父皇,”朱标再也忍不住,跪倒在朱元璋面前,声音带着颤抖,“儿臣无能,请父皇废黜儿臣的太子之位,改立四弟为太子,以安天下人心!” 朱元璋看着朱标,心里满是复杂。

    他知道,朱标不是无能,只是性格仁厚,不适合在这样的乱世中掌权。

    他叹了口气,道:“标儿,起来吧。

    储位之事,咱自有决断,不是你想废就能废的。

    ” 朱标没有起身,只是趴在地上,泪水顺着脸颊滴在金砖上:“父皇,儿臣真的不行。

    老四有战功,有威望,有武将支持,儿臣什么都没有。

    若是让儿臣继位,不仅守不住大明的江山,还会让更多人战死。

    请父皇成全儿臣,也成全大明!” 马皇后见状,连忙上前扶起朱标,柔声劝道:“标儿,别这么说。

    你是咱和重八的长子,是大明的太子,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你只是需要时间,需要历练,将来一定能成为好皇帝。

    ” 可朱标知道,他没有时间了。

    朱棣的崛起速度太快,天幕已经预示了未来——他的儿子们不堪大用,朱棣最终会夺取皇位。

    他看着马皇后,眼神里满是绝望:“母后,您别安慰儿臣了。

    天幕已经告诉所有人,朱棣才是天命所归。

    儿臣……儿臣认了。

    ” 就在这时,李景隆浑身是汗地跑回奉天殿。

    他的衣服上沾着尘土,脸上还有几道抓痕,显然是在翰林院“教训”史官时留下的。

    他跪倒在朱元璋面前,声音带着委屈:“陛下!臣冤枉啊!那些史官编造谣言,抹黑微臣,臣今日已经教训了他们!请陛下为臣做主,将那些篡改历史的文官全部治罪!” 朱元璋看着李景隆,心里满是无奈。

    他知道,李景隆虽然无能,却也不该被如此抹黑。

    他点了点头,道:“九江,起来吧。

    那些史官篡改历史,抹黑忠良,确实该治罪。

    咱不会让你受委屈的。

    ” 李景隆听到这话,终于松了口气,连忙磕头谢恩:“谢陛下!谢陛下!” 可他心里也清楚,就算洗清了“卧底”的污名,他在后世那“庸碌误国”的标签也摘不掉了。

    白沟河之战,他率领四十万大军,却被朱棣十万兵力击溃,这样的败绩,注定会伴随他一生,伴随大明的兴衰一直被别人耻笑。

     争吵的群臣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朱元璋,等待他的最终决断。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殿内的每一个人——徐达的期待,蓝玉的激动,李善长的担忧,朱标的绝望,李景隆的委屈,还有马皇后的提醒。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 “今日天幕,让咱看清了一件事,储位之事,关乎大明江山社稷,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朱元璋说出最后的决定。

    马皇后心里紧张,悄悄用眼神示意朱元璋,让他再等等,可朱元璋却没有理会。

    他看着朱棣,语气郑重: “老四,你在白沟河之战中,以少胜多,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

    咱知道,你一直觉得咱偏心,觉得你不如标儿。

    今日,咱可以明确告诉你——” 就在这时,马皇后突然咳嗽起来,声音很大,打断了朱元璋的话。

    她一边咳嗽,一边用眼神示意朱元璋,同时悄悄指了指殿外的天色。

    朱元璋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马皇后是在提醒他,今日时间已晚,且群臣意见不一,不宜在此时宣布储位变动,否则容易引发混乱。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念头,改口道:“今日时间不早了,储位之事,咱还需要再考虑。

    散朝吧。

    ” 说完,朱元璋起身,在太监的搀扶下,走进了内殿。

    马皇后紧随其后,临走前,她回头看了一眼朱棣,眼神里满是复杂——她知道,朱元璋已经倾向于朱棣,可她还是放不下朱标这个长子。

     群臣见状,也只能躬身行礼,陆续退出奉天殿。

    徐达走到朱棣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声道:“老四,别着急。

    陛下心里已经有了决断,只是需要时间。

    ” 朱棣点了点头,心里却很平静。

    他知道,今日天幕播放后,他已经赢了。

    无论朱元璋是否立刻宣布储位变动,大明的未来,都已经掌握在他的手中。

     朱标则失魂落魄地走出奉天殿,太子妃吕氏连忙上前扶住他。

    朱标看着吕氏,声音沙哑:“咱们输了。

    彻底输了。

    ” 吕氏没有说话,只是紧紧地扶着朱标,眼神里满是坚定——就算朱标输了,她也不会放弃。

    她还有儿子,还有文臣的支持,她一定要为朱标,为她的儿子,夺回属于他们的一切。

     奉天殿内的烛火渐渐熄灭,只剩下空荡荡的大殿,和地砖上未干的泪痕。

    大明的未来,就像这夜色一样,充满了未知。

    但所有人都知道,一场围绕着储位的最终较量,已经拉开了序幕。

    而这场较量的结果,将会决定大明的命运,决定无数人的生死。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历史天幕:永乐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