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逆风翻盘,血流成河
关灯
小
中
大
,不过是文官为美化朱棣“天命所归”、抹黑李景隆“天命不容”而编造的神话。
真实的战场之上,从无鬼神相助,只有将士的血肉与战术的博弈。
】 【谣言三:洪武朝武勋贵族“放水”,李景隆是朱棣“卧底”。
】 【史实驳斥:此战中,瞿能父子、俞通渊父子、滕聚等武勋将领,皆拼至最后一刻,瞿能更是身先士卒斩杀燕军数百人;中央军士兵战死超过十万,其中不乏淮西老兵、甘凉铁骑等精锐——若武勋贵族放水,何必付出如此惨重代价?若李景隆是卧底,又何必将朱棣逼至“一线败亡”的绝境?】 【此类谣言的本质,是建文朝文官为推卸战败责任:将罪责归于“奸臣李景隆”,而非建文帝朱允炆的决策失误;将朱棣的胜利归于“侥幸”,而非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这既是对战死将士的亵渎,更是对历史真相的扭曲。
】 天幕画面随之切换,浮现出两幕对比场景:一侧是李景隆在中军帅营指挥的场景(周围环绕数十名将领,远处是密密麻麻的中央军阵列),另一侧是朱棣在后军血战的画面(身边虽仅有数百骑兵,却仍在反复冲锋),两者之间的遥远距离一目了然。
“岂有此理!”李文忠猛地拍案而起,脸色涨得通红,指着天幕上“谣言”二字怒喝,“这些文官简直是颠倒黑白!九江是咱的儿子,他是什么样的人咱最清楚!他或许不善统兵,却绝不可能临阵退缩,更不可能是朱棣的卧底!这些人为了抹黑我儿,竟编造出如此荒唐的谎言,若让咱抓到写这些东西的史官,定要将他们碎尸万段!” 李景隆站在父亲身后,双手紧握成拳,指节泛白。
他看着天幕上澄清真相的文字,眼眶瞬间泛红——在后世难道他一直背负着“庸碌误国”“通敌叛国”的骂名吗?那自己的身后名……也幸好今日天幕为他正名,这份委屈与激动,让他几乎说不出话。
突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猛地冲出奉天殿,朝着翰林院的方向跑去——他要去找那些编造谣言的史官,讨一个说法! “别拦他!”朱元璋开口,声音却没有怒意,反而带着一丝冷冽,“让他去。
这些史官为了一己之私篡改历史,本就该受点教训。
” 侍卫们领命,却没有真的阻拦,只是远远跟着李景隆。
很快,殿外传来史官的惨叫与桌椅碰撞的声音,显然李景隆正在翰林院“教训”那些史官。
殿内君臣听着外面的动静,竟无一人劝阻——连一向主张“文臣不可辱”的李善长,都低着头沉默不语。
徐达看着天幕,叹了口气:“陛下,这些文官确实过分。
历史是用来记录真相的,不是用来抹黑忠良、推卸责任的。
今日天幕澄清谣言,不仅是为九江正名,更是为那些战死的武勋将领正名。
” 朱元璋点了点头,眼神复杂。
他看着天幕上“朱棣靠神风取胜”的谣言,又想起昨日朱棣在战场上的誓言,心里第一次生出一丝动摇:或许,他之前对朱棣的看法,真的错了?若朱棣真的有如此卓越的军事才能,若朱标的后代真的不堪大用,那他传位给朱标,真的能保证大明万年不衰吗? 马皇后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悄悄拉了拉他的衣袖,示意他不要在此时表露心意。
朱元璋会意,压下心里的念头,继续看向天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天幕的画面转回白沟河战场,黑色字迹的节奏放缓,开始详细描述朱棣的血战场景: 【澄清谣言后,回归战场。
朱棣之所以在后军陷入“身边仅剩数百人”的困境,并非因为他指挥失误,而是因为他带着70名亲卫骑兵,与山西、辽东的2万多骑兵反复冲杀,连续激战一百个回合,斩杀敌军成百上千人。
】 【此战中,朱棣的个人勇武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手持长枪,冲锋在前,先后斩杀辽东骑兵将领3人、山西骑兵将领2人,长枪被砍断后,又拔出佩剑继续厮杀,铠甲上的箭孔多达十余处,却始终未曾后退一步。
其勇武程度,丝毫不逊于瞿能,仅比他的二儿子朱高煦稍弱。
】 【值得一提的是,朱高煦,谁也没想到,这个洪武十三年出生的襁褓中的婴儿,日后会成为冠绝大明的第一猛将——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救朱棣于危难。
】 天幕画面随之切换,一侧是朱棣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他的长枪刺穿一名辽东骑兵的胸膛,鲜血溅在他的脸上,眼神却依旧锐利),另一侧是北平燕王府的场景(徐妙云抱着襁褓中的朱高煦,温柔地哄着他,朱高煦的小手紧紧攥着拳头,仿佛天生就带着一股勇武之气)。
“好!高煦是好样的!”徐达看得热血沸腾,忍不住拍手叫好,“咱就说老四是块璞玉!当年他在咱身边学兵法时,就比其他皇子更有悟性,只是性子调皮了些,需要好好雕琢。
现在看来,咱果然没看走眼!他不仅自己能打,连儿子都这么优秀,真是虎父无犬子!” 徐妙云站在朱棣身边,听到天幕上对朱高煦的评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她看着朱棣,眼神里满是骄傲:“夫君,你看高煦,才一岁就被天幕夸赞,将来肯定是个有出息的。
” 朱棣握住徐妙云的手,心里满是温暖。
他知道,今日天幕不仅为他正名,更让他看到了儿子的未来。
有如此优秀的儿子,有如此支持他的妻子,就算前路再艰难,他也有信心走下去。
朱标站在一旁,脸色却难看到了极点。
他看着天幕上朱棣父子的勇武,又想起自己的儿子——朱雄英虽然聪慧,却年纪尚小,未来未知;朱允炆急功近利,不堪大用;朱允熥性格软弱,难当大任。
两相比较,他心里的怨愤与嫉妒越来越浓:为什么朱棣的运气这么好?为什么他的儿子个个都这么优秀? “殿下,别生气。
”太子妃吕氏悄悄拉了拉朱标的衣袖,小声道,“天幕只是预测未来,不一定作数。
再说,就算朱高煦将来勇武,只要咱们能除掉朱棣,他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 朱标点了点头,压下心里的怒火。
他知道,吕氏说得对,现在最重要的是除掉朱棣,而不是嫉妒他的儿子。
天幕的画面再次转回战场,黑色字迹的节奏突然加快,带着决战前的紧张: 【在朱棣的拼死抵抗下,被重创的大宁系兵马(陈亨所部)勉强在左翼和后军稳住阵脚,抵挡住了辽东、山西骑兵的反复冲杀。
此时,朱高煦(注:此处为天幕笔误,应为朱高煦长大后的虚影演示战术,实际此时朱高煦尚在北平)率领中军剩下的数千骑兵赶到,父子俩迅速交换情报,分析战场形势。
】 【此时的战场态势极为严峻:张玉、朱能、李彬等人正各自指挥本部人马,拼死抵抗中央军郭英、俞通渊等人的猛攻;燕军被中央军四面包围,四面八方都在激战,几乎没有喘息之机。
】 【对中央军而言,此时最好的战术是全面压上,尽快完成合围,形成全方位交战——如此便能最大限度发挥兵力优势(四十万对十万),让燕军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无法互相支援,也无法进行迂回战术。
更何况,战场平坦无险,燕军无险可守,一旦中央军全面压上,燕军不出几个时辰便会崩溃。
】 【这便是靖难之役的真实难度——从古至今,从未有大一统王朝的边镇藩王,能在强盛王朝的重兵围剿下造反成功。
朱棣虽屡战屡胜,却始终站在败亡的边缘。
】 【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朱棣亮出了他最后的王牌——独步天下的“精骑大纵深迂回背击战术”。
放眼整个大明,唯有朱棣能将此战术运用到极致。
】 【朱棣与朱高煦(虚影)率领全部中军精锐——七千骑兵,开始了一场古今罕见的战术行动:】 1.突破缺口:他们分析出,李景隆右翼的辽东、山西骑兵军团虽强大,但战线过长,左翼侧后防御薄弱。
于是,他们集中兵力,对这一薄弱点发起猛攻,成功突破中央军的包围圈,进入外线。
2.深远迂回:突破后,他们没有停留,而是马不停蹄地向李景隆中军右翼纵深迂回。
此时,留在包围圈中的燕军将士,面临着中央军更猛烈的进攻——他们之所以能坚守,是因为他们与朱棣之间有着绝对的信任:朱棣相信他们能守住,他们相信朱棣能得胜归来。
3.火攻扰敌:朱棣率领骑兵绕至李景隆后军,发现中央军步兵阵型严整——骑兵若强行冲击,只会损失惨重。
于是,他利用在漠北作战积累的经验,找到一处上风口,用不知名的高效引火物(推测为硫磺、硝石混合的易燃物)乘风点火,同时派数百骑兵突袭中央军后方的临时营地,制造混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4.趁乱突击:中央军步兵虽顽强,却扛不住野火与浓烟的侵扰,阵型出现骚动。
朱棣抓住这一机会,下令骑兵发起攒射(弓箭齐射),随后亲率重骑冲锋,成功突破李景隆后军的防线,直插其中军帅营。
天幕画面随之展开,详细演示了这一战术:七千燕军骑兵如一道黑色闪电,突破中央军的包围圈后,绕着战场外围疾驰,最终出现在李景隆后军后方;野火燃起,浓烟滚滚,中央军士兵纷纷咳嗽躲避;朱棣率领重骑冲锋,如一把尖刀般插入中央军阵中,所向披靡。
“这……这是什么战术?”蓝玉看得目瞪口呆,“七千骑兵,居然绕到四十万大军的后方,还能突破防线直插帅营?朱老四这战术,简直是神了!” 傅友德也忍不住赞叹:“此战术不仅需要精准的战场判断,更需要骑兵具备极强的机动性和耐力。
放眼大明,也只有殿下能训练出这样的骑兵,能想出这样的战术。
” 徐达点了点头,语气中满是自豪:“这就是咱的女婿!当年咱教他兵法时,就说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他不仅记住了,还能举一反三,创造出这样的奇招。
”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的战术演示,心里的动摇越来越强烈。
他知道,这样的军事才能,不仅朱标没有,朱标的儿子们也没有。
若朱棣真的能继承大统,或许真的能让大明的江山更加稳固。
马皇后看着朱元璋的表情,心里暗暗着急。
她知道,朱元璋现在已经开始倾向朱棣,可此时还不是做出决定的时候——一旦在奉天殿表露心意,定会引起朱标和文臣的恐慌,甚至可能引发内乱。
于是,她悄悄用手势示意朱元璋,让他不要在此时表态。
朱元璋会意,压下心里的念头,继续看向天幕。
天幕的画面进入最后高潮,黑色字迹带着悲壮与决绝,讲述着白沟河之战的最终结局: 【李景隆得知后军被突破,帅营危急,立刻下令召回中央军的王牌部队——瞿能父子、俞通渊父子、滕聚所部。
正在猛攻燕军前军的西川兵、辽东骑兵、豹韬卫精骑、西番铁骑,纷纷撤离前线,火速回援中军帅营。
】 【一场决定大明命运的血战,在李景隆中军帅营爆发:】 -瞿能父子三人率先回援,瞿能手持大刀,一马当先杀入燕军阵中,试图阻止朱棣的冲锋。
可此时的朱高煦(虚影)如战神附体,率部迎上,与瞿能展开激战。
最终,朱高煦在万军之中斩杀瞿能、瞿郁、瞿陶父子三人,中央军将士无不胆寒。
-俞通渊、俞翊父子随后赶到,他们率领豹韬卫精骑发起冲锋,却被朱棣亲自率军拦截。
朱棣手持佩剑,与俞通渊展开单挑,数十回合后,一剑斩杀俞通渊,俞翊见状冲来,也被朱棣斩杀。
-西北铁骑将领滕聚率甘凉铁骑回援,却被燕军骑兵包围。
滕聚虽拼死抵抗,最终还是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短短一个时辰内,中央军八名主将(瞿能、瞿郁、瞿陶、俞通渊、俞翊、滕聚、另外两名副将)被阵斩六人。
中央军失去指挥,士气瞬间崩溃。
】
真实的战场之上,从无鬼神相助,只有将士的血肉与战术的博弈。
】 【谣言三:洪武朝武勋贵族“放水”,李景隆是朱棣“卧底”。
】 【史实驳斥:此战中,瞿能父子、俞通渊父子、滕聚等武勋将领,皆拼至最后一刻,瞿能更是身先士卒斩杀燕军数百人;中央军士兵战死超过十万,其中不乏淮西老兵、甘凉铁骑等精锐——若武勋贵族放水,何必付出如此惨重代价?若李景隆是卧底,又何必将朱棣逼至“一线败亡”的绝境?】 【此类谣言的本质,是建文朝文官为推卸战败责任:将罪责归于“奸臣李景隆”,而非建文帝朱允炆的决策失误;将朱棣的胜利归于“侥幸”,而非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这既是对战死将士的亵渎,更是对历史真相的扭曲。
】 天幕画面随之切换,浮现出两幕对比场景:一侧是李景隆在中军帅营指挥的场景(周围环绕数十名将领,远处是密密麻麻的中央军阵列),另一侧是朱棣在后军血战的画面(身边虽仅有数百骑兵,却仍在反复冲锋),两者之间的遥远距离一目了然。
“岂有此理!”李文忠猛地拍案而起,脸色涨得通红,指着天幕上“谣言”二字怒喝,“这些文官简直是颠倒黑白!九江是咱的儿子,他是什么样的人咱最清楚!他或许不善统兵,却绝不可能临阵退缩,更不可能是朱棣的卧底!这些人为了抹黑我儿,竟编造出如此荒唐的谎言,若让咱抓到写这些东西的史官,定要将他们碎尸万段!” 李景隆站在父亲身后,双手紧握成拳,指节泛白。
他看着天幕上澄清真相的文字,眼眶瞬间泛红——在后世难道他一直背负着“庸碌误国”“通敌叛国”的骂名吗?那自己的身后名……也幸好今日天幕为他正名,这份委屈与激动,让他几乎说不出话。
突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猛地冲出奉天殿,朝着翰林院的方向跑去——他要去找那些编造谣言的史官,讨一个说法! “别拦他!”朱元璋开口,声音却没有怒意,反而带着一丝冷冽,“让他去。
这些史官为了一己之私篡改历史,本就该受点教训。
” 侍卫们领命,却没有真的阻拦,只是远远跟着李景隆。
很快,殿外传来史官的惨叫与桌椅碰撞的声音,显然李景隆正在翰林院“教训”那些史官。
殿内君臣听着外面的动静,竟无一人劝阻——连一向主张“文臣不可辱”的李善长,都低着头沉默不语。
徐达看着天幕,叹了口气:“陛下,这些文官确实过分。
历史是用来记录真相的,不是用来抹黑忠良、推卸责任的。
今日天幕澄清谣言,不仅是为九江正名,更是为那些战死的武勋将领正名。
” 朱元璋点了点头,眼神复杂。
他看着天幕上“朱棣靠神风取胜”的谣言,又想起昨日朱棣在战场上的誓言,心里第一次生出一丝动摇:或许,他之前对朱棣的看法,真的错了?若朱棣真的有如此卓越的军事才能,若朱标的后代真的不堪大用,那他传位给朱标,真的能保证大明万年不衰吗? 马皇后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悄悄拉了拉他的衣袖,示意他不要在此时表露心意。
朱元璋会意,压下心里的念头,继续看向天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天幕的画面转回白沟河战场,黑色字迹的节奏放缓,开始详细描述朱棣的血战场景: 【澄清谣言后,回归战场。
朱棣之所以在后军陷入“身边仅剩数百人”的困境,并非因为他指挥失误,而是因为他带着70名亲卫骑兵,与山西、辽东的2万多骑兵反复冲杀,连续激战一百个回合,斩杀敌军成百上千人。
】 【此战中,朱棣的个人勇武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手持长枪,冲锋在前,先后斩杀辽东骑兵将领3人、山西骑兵将领2人,长枪被砍断后,又拔出佩剑继续厮杀,铠甲上的箭孔多达十余处,却始终未曾后退一步。
其勇武程度,丝毫不逊于瞿能,仅比他的二儿子朱高煦稍弱。
】 【值得一提的是,朱高煦,谁也没想到,这个洪武十三年出生的襁褓中的婴儿,日后会成为冠绝大明的第一猛将——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救朱棣于危难。
】 天幕画面随之切换,一侧是朱棣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他的长枪刺穿一名辽东骑兵的胸膛,鲜血溅在他的脸上,眼神却依旧锐利),另一侧是北平燕王府的场景(徐妙云抱着襁褓中的朱高煦,温柔地哄着他,朱高煦的小手紧紧攥着拳头,仿佛天生就带着一股勇武之气)。
“好!高煦是好样的!”徐达看得热血沸腾,忍不住拍手叫好,“咱就说老四是块璞玉!当年他在咱身边学兵法时,就比其他皇子更有悟性,只是性子调皮了些,需要好好雕琢。
现在看来,咱果然没看走眼!他不仅自己能打,连儿子都这么优秀,真是虎父无犬子!” 徐妙云站在朱棣身边,听到天幕上对朱高煦的评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她看着朱棣,眼神里满是骄傲:“夫君,你看高煦,才一岁就被天幕夸赞,将来肯定是个有出息的。
” 朱棣握住徐妙云的手,心里满是温暖。
他知道,今日天幕不仅为他正名,更让他看到了儿子的未来。
有如此优秀的儿子,有如此支持他的妻子,就算前路再艰难,他也有信心走下去。
朱标站在一旁,脸色却难看到了极点。
他看着天幕上朱棣父子的勇武,又想起自己的儿子——朱雄英虽然聪慧,却年纪尚小,未来未知;朱允炆急功近利,不堪大用;朱允熥性格软弱,难当大任。
两相比较,他心里的怨愤与嫉妒越来越浓:为什么朱棣的运气这么好?为什么他的儿子个个都这么优秀? “殿下,别生气。
”太子妃吕氏悄悄拉了拉朱标的衣袖,小声道,“天幕只是预测未来,不一定作数。
再说,就算朱高煦将来勇武,只要咱们能除掉朱棣,他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 朱标点了点头,压下心里的怒火。
他知道,吕氏说得对,现在最重要的是除掉朱棣,而不是嫉妒他的儿子。
天幕的画面再次转回战场,黑色字迹的节奏突然加快,带着决战前的紧张: 【在朱棣的拼死抵抗下,被重创的大宁系兵马(陈亨所部)勉强在左翼和后军稳住阵脚,抵挡住了辽东、山西骑兵的反复冲杀。
此时,朱高煦(注:此处为天幕笔误,应为朱高煦长大后的虚影演示战术,实际此时朱高煦尚在北平)率领中军剩下的数千骑兵赶到,父子俩迅速交换情报,分析战场形势。
】 【此时的战场态势极为严峻:张玉、朱能、李彬等人正各自指挥本部人马,拼死抵抗中央军郭英、俞通渊等人的猛攻;燕军被中央军四面包围,四面八方都在激战,几乎没有喘息之机。
】 【对中央军而言,此时最好的战术是全面压上,尽快完成合围,形成全方位交战——如此便能最大限度发挥兵力优势(四十万对十万),让燕军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无法互相支援,也无法进行迂回战术。
更何况,战场平坦无险,燕军无险可守,一旦中央军全面压上,燕军不出几个时辰便会崩溃。
】 【这便是靖难之役的真实难度——从古至今,从未有大一统王朝的边镇藩王,能在强盛王朝的重兵围剿下造反成功。
朱棣虽屡战屡胜,却始终站在败亡的边缘。
】 【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朱棣亮出了他最后的王牌——独步天下的“精骑大纵深迂回背击战术”。
放眼整个大明,唯有朱棣能将此战术运用到极致。
】 【朱棣与朱高煦(虚影)率领全部中军精锐——七千骑兵,开始了一场古今罕见的战术行动:】 1.突破缺口:他们分析出,李景隆右翼的辽东、山西骑兵军团虽强大,但战线过长,左翼侧后防御薄弱。
于是,他们集中兵力,对这一薄弱点发起猛攻,成功突破中央军的包围圈,进入外线。
2.深远迂回:突破后,他们没有停留,而是马不停蹄地向李景隆中军右翼纵深迂回。
此时,留在包围圈中的燕军将士,面临着中央军更猛烈的进攻——他们之所以能坚守,是因为他们与朱棣之间有着绝对的信任:朱棣相信他们能守住,他们相信朱棣能得胜归来。
3.火攻扰敌:朱棣率领骑兵绕至李景隆后军,发现中央军步兵阵型严整——骑兵若强行冲击,只会损失惨重。
于是,他利用在漠北作战积累的经验,找到一处上风口,用不知名的高效引火物(推测为硫磺、硝石混合的易燃物)乘风点火,同时派数百骑兵突袭中央军后方的临时营地,制造混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4.趁乱突击:中央军步兵虽顽强,却扛不住野火与浓烟的侵扰,阵型出现骚动。
朱棣抓住这一机会,下令骑兵发起攒射(弓箭齐射),随后亲率重骑冲锋,成功突破李景隆后军的防线,直插其中军帅营。
天幕画面随之展开,详细演示了这一战术:七千燕军骑兵如一道黑色闪电,突破中央军的包围圈后,绕着战场外围疾驰,最终出现在李景隆后军后方;野火燃起,浓烟滚滚,中央军士兵纷纷咳嗽躲避;朱棣率领重骑冲锋,如一把尖刀般插入中央军阵中,所向披靡。
“这……这是什么战术?”蓝玉看得目瞪口呆,“七千骑兵,居然绕到四十万大军的后方,还能突破防线直插帅营?朱老四这战术,简直是神了!” 傅友德也忍不住赞叹:“此战术不仅需要精准的战场判断,更需要骑兵具备极强的机动性和耐力。
放眼大明,也只有殿下能训练出这样的骑兵,能想出这样的战术。
” 徐达点了点头,语气中满是自豪:“这就是咱的女婿!当年咱教他兵法时,就说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他不仅记住了,还能举一反三,创造出这样的奇招。
”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的战术演示,心里的动摇越来越强烈。
他知道,这样的军事才能,不仅朱标没有,朱标的儿子们也没有。
若朱棣真的能继承大统,或许真的能让大明的江山更加稳固。
马皇后看着朱元璋的表情,心里暗暗着急。
她知道,朱元璋现在已经开始倾向朱棣,可此时还不是做出决定的时候——一旦在奉天殿表露心意,定会引起朱标和文臣的恐慌,甚至可能引发内乱。
于是,她悄悄用手势示意朱元璋,让他不要在此时表态。
朱元璋会意,压下心里的念头,继续看向天幕。
天幕的画面进入最后高潮,黑色字迹带着悲壮与决绝,讲述着白沟河之战的最终结局: 【李景隆得知后军被突破,帅营危急,立刻下令召回中央军的王牌部队——瞿能父子、俞通渊父子、滕聚所部。
正在猛攻燕军前军的西川兵、辽东骑兵、豹韬卫精骑、西番铁骑,纷纷撤离前线,火速回援中军帅营。
】 【一场决定大明命运的血战,在李景隆中军帅营爆发:】 -瞿能父子三人率先回援,瞿能手持大刀,一马当先杀入燕军阵中,试图阻止朱棣的冲锋。
可此时的朱高煦(虚影)如战神附体,率部迎上,与瞿能展开激战。
最终,朱高煦在万军之中斩杀瞿能、瞿郁、瞿陶父子三人,中央军将士无不胆寒。
-俞通渊、俞翊父子随后赶到,他们率领豹韬卫精骑发起冲锋,却被朱棣亲自率军拦截。
朱棣手持佩剑,与俞通渊展开单挑,数十回合后,一剑斩杀俞通渊,俞翊见状冲来,也被朱棣斩杀。
-西北铁骑将领滕聚率甘凉铁骑回援,却被燕军骑兵包围。
滕聚虽拼死抵抗,最终还是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短短一个时辰内,中央军八名主将(瞿能、瞿郁、瞿陶、俞通渊、俞翊、滕聚、另外两名副将)被阵斩六人。
中央军失去指挥,士气瞬间崩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