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逆风翻盘,血流成河
关灯
小
中
大
这一章很长,保证大家看的过瘾。
南京燕王府的书房里,烛火已燃至深夜。
朱棣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月色,眼神空洞而疲惫。
白沟河之战的惨烈画面,父皇的忌惮,大哥的杀意,母后的无奈,还有自己在战场上立下的誓言,像走马灯一样在他脑海里盘旋。
他知道,无论明天白沟河之战的结局如何,他的命运,早已被注定。
徐妙云端着一碗热汤,轻轻走进书房。
她看着朱棣落寞的背影,心里满是心疼。
她将热汤放在案几上,走到朱棣身边,轻声道:“夫君,夜深了,喝碗热汤暖暖身子吧。
” 朱棣没有回头,只是低声道:“妙云,你说……我还有退路吗?” 徐妙云在朱棣身边坐下,握住他的手,语气坚定:“夫君,无论你选择哪条路,我都会陪着你。
是生是死,是荣是辱,我都跟你在一起。
” 朱棣转过头,看着徐妙云。
她的眼神里没有丝毫畏惧,只有满满的信任和支持。
朱棣的心,瞬间被温暖填满。
他想起两人自幼青梅竹马的时光——那时候,他是四皇子,她是开国第一武勋徐达的女儿,两人在皇宫的花园里一起读书,一起玩耍,他说要娶她,她笑着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如今,他们成婚多年,儿女双全,可他却陷入了这样的绝境。
“妙云,”朱棣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我知道,父皇不会向着我。
大哥不会放过我。
母后最多只能在父皇面前保我一命,可那又怎么样?要么在南昌被囚禁至死,要么……走上那条反路。
” “反路又如何?”徐妙云打断他,语气带着一丝决绝,“夫君,你不是贪生怕死之人,我也不是。
如果你选择反,我就帮你打理王府,安抚将士家属,为你筹集粮草;如果你被囚禁,我就陪着你一起去南昌,就算是粗茶淡饭,我也心甘情愿。
夫妻同命,杀头流放,我都陪着你!” 朱棣看着徐妙云,眼眶瞬间湿润。
他一把将她拥入怀中,紧紧地抱着她,仿佛要将她揉进自己的骨血里。
徐妙云也伸出手,抱着朱棣的腰,头靠在他的肩膀上,感受着他的体温和心跳。
许久,朱棣松开徐妙云,双手捧着她的脸。
她的眼睛里满是爱意,脸颊因为激动而泛红。
朱棣低下头,吻住了她的唇。
这个吻,没有平日里的温柔缠绵,只有满满的决绝和坚定。
朱棣的唇,带着战场上的血腥气和夜晚的凉意,却让徐妙云感到无比安心。
她闭上眼睛,回应着他的吻,双手紧紧地抓住他的衣襟,仿佛要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朱棣的吻越来越深,越来越用力。
他仿佛要通过这个吻,将自己的决心和爱意,都传递给徐妙云。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们再也没有退路。
要么一起登上权力的顶峰,要么一起坠入地狱。
许久,两人才分开。
徐妙云的脸颊通红,呼吸有些急促,可眼神却更加坚定。
她看着朱棣,轻声道:“夫君,无论将来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一起面对。
” 朱棣点头,紧紧地抱着她:“好。
我们一起面对。
” 书房里的烛火,映着两人相拥的身影,温暖而坚定。
他们知道,未来的路会无比艰难,可只要他们在一起,就有勇气走下去。
与此同时,东宫的寝宫内,气氛却截然不同。
朱标坐在床沿,脸色阴沉。
太子妃吕氏坐在他身边,轻轻为他按摩着肩膀,语气温柔:“殿下,别太生气了。
燕王殿下虽然有野心,可父皇还在,他翻不起什么大浪。
” 朱标摇了摇头,语气带着一丝担忧:“你不懂。
父皇虽然忌惮朱棣,可心里还是舍不得杀他。
今天天幕上,朱棣都发誓要拿下皇位了,父皇还是没有下令诛杀他。
再这样下去,等父皇百年之后,我根本不是的对手。
” 吕氏停下按摩,看着朱标,眼神里满是坚定:“殿下,既然父皇不忍心,那我们就自己想办法。
燕王殿下现在虽然势大,可也不是没有弱点。
我们只要抓住这些弱点,就能置他于死地。
” 朱标看着吕氏,眼前一亮:“你有什么办法?” 吕氏凑近朱标,小声道:“殿下,我们可以先派人监视燕王府的动向,捏造燕王殿下谋反的证据。
然后,我们再联合李善长、方孝孺等文臣,在父皇面前弹劾燕王殿下。
只要证据确凿,父皇就算再不忍心,也不得不下令处置燕王殿下。
” 朱标点头,觉得吕氏的办法可行。
他握住吕氏的手,语气坚定:“好!就按你说的办。
无论付出什么代价,我都要干掉朱棣,保住我的太子之位!” 吕氏笑着点头:“殿下放心,我会帮你的。
我们夫妻同心,一定能成功。
” 朱标看着吕氏,心里满是感激。
他知道,吕氏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的得力助手。
有吕氏在身边,他就有信心,能除掉朱棣这个心腹大患。
东宫的烛火,映着两人的身影,却带着一丝冰冷的杀意。
乾清宫内,气氛却异常紧张。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
马皇后站在他面前,眼神里满是愤怒和委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八,你太过分了!”马皇后的声音带着颤抖,“棣儿是你的亲儿子,你怎么能这么对他?你剥夺他的兵权,改封他为南昌王,现在还要眼睁睁看着标儿杀他!你到底是不是他的父皇?” 朱元璋抬起头,看着马皇后,语气冰冷:“咱这么做,都是为了大明!为了太子!自古以来,立嫡立长,这是祖制。
要是咱立了老四,老二、老三会服吗?天下的百姓会服吗?” “为了太子?”马皇后反问,声音带着一丝激动,“你为了太子,就可以牺牲棣儿的性命吗?你让老二迎娶王保保的妹妹观音奴,而不是他青梅竹马的邓愈长女邓氏;你让老三迎娶永平侯谢贵的女儿,断绝了他们的继承权。
你做这么多,都是为了给太子铺路,可你有没有想过,太子他担得起这个储位吗?” 朱元璋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你什么意思?太子仁厚,适合治国,怎么担不起?” “适合治国?”马皇后冷笑一声,“他连自己的弟弟都容不下,连一点太子该有的权力都没有,怎么治国?你都觉得自己压不住老四,你觉得太子能吗?将来你百年之后,太子继位,他能管住老四吗?他只会像你像允炆一样,用杀戮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放肆!”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怒喝道,“妹子,你敢质疑太子的能力?你别忘了,后宫不得干政!此事咱意已决,你要是再执迷不悟,咱……咱封了你的乾清宫,废了你的皇后之位!” 马皇后看着朱元璋,眼神里满是失望。
她没想到,朱元璋为了权力,为了太子,竟然会对她说出这样的话。
她深吸一口气,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决绝:“你不是就要封了我的乾清宫吗?我不光预备着你封宫,我还预备着你废后呢。
只要你封宫废后的圣旨一到,我立刻会跪下来叩谢圣恩,然后就去太庙自尽。
” 朱元璋愣住了,他没想到马皇后会这么决绝。
他看着马皇后,心里满是复杂——他知道,马皇后不是在威胁他,她是真的会这么做。
马皇后继续道:“不过我不会恨你,因为这就是皇后的命。
我既然当得起这个皇后,就认这个命。
我只是心疼棣儿,心疼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将士,心疼大明的百姓。
他们本来可以不用经历这场内战,都是因为你,因为太子,因为允炆,他们才要承受这一切。
”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他看着马皇后,心里满是愧疚和无奈。
他知道,马皇后说的是实话,可他没有选择。
他是大明的皇帝,他必须为大明的江山社稷考虑。
立嫡立长,是祖制,是稳定大明江山的根本。
他不能因为朱棣的能力,就破坏祖制,否则,大明的江山,将会陷入混乱。
“你下去吧。
”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此事,咱会再考虑。
但你记住,后宫不得干政,以后不要再提了。
” 马皇后看着朱元璋,摇了摇头,转身离开了乾清宫。
她的背影,在烛火的映照下,显得无比孤独和决绝。
乾清宫内,只剩下朱元璋一个人。
他坐在龙椅上,看着窗外的月色,心里满是迷茫。
他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到底是对是错。
他只知道,大明的江山,他必须守护好。
哪怕付出再多的代价,哪怕牺牲自己的亲儿子,他也在所不惜。
第二天早朝,殿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们知道,大明的未来,已经充满了变数。
徐达站在殿中,看着天幕的方向,心里满是感慨。
他知道,朱棣和朱标的争斗,已经无法避免。
无论是朱棣拿下皇位,还是朱标保住储位,大明都会经历一场浩劫。
他只希望,这场浩劫能尽快结束,大明的百姓,能早日过上安稳的日子。
傅友德也叹了口气,道:“大明的天,怕是要变了。
” 王弼则看着朱棣,眼神里满是支持:“殿下,不管将来发生什么,我都会支持你。
你要是真的反了,我就带着我的部将,跟你一起干!” 朱棣看着王弼,心里满是感激。
他知道,王弼是真心支持他。
有了蓝玉这样的猛将支持,他的胜算,又多了几分。
朱标看着王弼和朱棣的互动,心里的杀意越来越浓。
但他知道,只有徐达才是朱棣最重要的支持者。
只有除掉徐达,才能削弱朱棣的势力。
他悄悄看向朱元璋,希望父皇能看出徐达的“不臣之心”。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看着殿内众人的反应,心里满是疲惫。
他知道,自己已经老了,再也没有精力去掌控这一切。
他只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看到大明的江山,能稳定下来。
奉天殿内的烛火刚添了新蜡,跳跃的火光映在君臣们紧绷的脸上。
自天幕开启以来,众人的目光便未曾离开那片白光——昨日白沟河之战的胶着与危机仍在眼前,今日天幕不仅要续播决战结局,更要戳破流传已久的“谣言”,这份期待与紧张,让殿内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马皇后则攥紧了手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天幕白光骤亮,没有直接切入战场,而是先浮现出一行行锐利的黑色字迹,如同利刃般剖开历史的迷雾: 【在续播白沟河之战结局前,需先澄清后世流传的三大谣言——这些谣言多出自建文朝文官的记载,为抹黑李景隆、弱化朱棣战功而刻意编造,今日便以史实还原真相。
】 【谣言一:朱棣在后军被围时,身边只剩数人,靠登上土堤“假呼援军”吓退李景隆。
】 【史实驳斥:此战中,朱棣确实曾陷入苦战,但“李景隆亲临后军”纯属无稽之谈。
根据《明实录》《奉天靖难记》等一手史料记载,李景隆当日坐镇中央军中军帅营,其位置与燕军后军之间,隔着至少二十万中央军士兵,直线距离超过二十里。
如此遥远的距离,李景隆既不可能亲眼看到朱棣的窘境,更不可能“疑有伏不敢前”。
】 【更荒诞的是,编造此谣言的文官,为将“放走朱棣”的黑锅扣给李景隆,竟强行将其帅营位置挪至燕军后军附近——此举不仅无视战场地理,更无视数十万大军的调度逻辑。
当日李景隆麾下亲兵证实,主帅自始至终未离开中军帅营半步,何来“临阵犹豫”之说?】 【谣言二:朱棣靠“神风折断李景隆帅旗”扭转战局。
】 【史实驳斥:首先,李景隆帅营距离燕军主战场超过百里,其帅旗(一丈半高)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下,燕军将士根本无法看见;其次,中央军帅营有“百旗护阵”的规制——除主帅大纛外,另有一百面辅助旗帜,即便帅旗受损,只需将宿营的五方旗拼接悬挂,一刻钟内便可恢复指挥信号,绝不可能因“帅旗折断”导致全军混乱。
】 【所谓“神风”
南京燕王府的书房里,烛火已燃至深夜。
朱棣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月色,眼神空洞而疲惫。
白沟河之战的惨烈画面,父皇的忌惮,大哥的杀意,母后的无奈,还有自己在战场上立下的誓言,像走马灯一样在他脑海里盘旋。
他知道,无论明天白沟河之战的结局如何,他的命运,早已被注定。
徐妙云端着一碗热汤,轻轻走进书房。
她看着朱棣落寞的背影,心里满是心疼。
她将热汤放在案几上,走到朱棣身边,轻声道:“夫君,夜深了,喝碗热汤暖暖身子吧。
” 朱棣没有回头,只是低声道:“妙云,你说……我还有退路吗?” 徐妙云在朱棣身边坐下,握住他的手,语气坚定:“夫君,无论你选择哪条路,我都会陪着你。
是生是死,是荣是辱,我都跟你在一起。
” 朱棣转过头,看着徐妙云。
她的眼神里没有丝毫畏惧,只有满满的信任和支持。
朱棣的心,瞬间被温暖填满。
他想起两人自幼青梅竹马的时光——那时候,他是四皇子,她是开国第一武勋徐达的女儿,两人在皇宫的花园里一起读书,一起玩耍,他说要娶她,她笑着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如今,他们成婚多年,儿女双全,可他却陷入了这样的绝境。
“妙云,”朱棣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我知道,父皇不会向着我。
大哥不会放过我。
母后最多只能在父皇面前保我一命,可那又怎么样?要么在南昌被囚禁至死,要么……走上那条反路。
” “反路又如何?”徐妙云打断他,语气带着一丝决绝,“夫君,你不是贪生怕死之人,我也不是。
如果你选择反,我就帮你打理王府,安抚将士家属,为你筹集粮草;如果你被囚禁,我就陪着你一起去南昌,就算是粗茶淡饭,我也心甘情愿。
夫妻同命,杀头流放,我都陪着你!” 朱棣看着徐妙云,眼眶瞬间湿润。
他一把将她拥入怀中,紧紧地抱着她,仿佛要将她揉进自己的骨血里。
徐妙云也伸出手,抱着朱棣的腰,头靠在他的肩膀上,感受着他的体温和心跳。
许久,朱棣松开徐妙云,双手捧着她的脸。
她的眼睛里满是爱意,脸颊因为激动而泛红。
朱棣低下头,吻住了她的唇。
这个吻,没有平日里的温柔缠绵,只有满满的决绝和坚定。
朱棣的唇,带着战场上的血腥气和夜晚的凉意,却让徐妙云感到无比安心。
她闭上眼睛,回应着他的吻,双手紧紧地抓住他的衣襟,仿佛要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朱棣的吻越来越深,越来越用力。
他仿佛要通过这个吻,将自己的决心和爱意,都传递给徐妙云。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们再也没有退路。
要么一起登上权力的顶峰,要么一起坠入地狱。
许久,两人才分开。
徐妙云的脸颊通红,呼吸有些急促,可眼神却更加坚定。
她看着朱棣,轻声道:“夫君,无论将来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一起面对。
” 朱棣点头,紧紧地抱着她:“好。
我们一起面对。
” 书房里的烛火,映着两人相拥的身影,温暖而坚定。
他们知道,未来的路会无比艰难,可只要他们在一起,就有勇气走下去。
与此同时,东宫的寝宫内,气氛却截然不同。
朱标坐在床沿,脸色阴沉。
太子妃吕氏坐在他身边,轻轻为他按摩着肩膀,语气温柔:“殿下,别太生气了。
燕王殿下虽然有野心,可父皇还在,他翻不起什么大浪。
” 朱标摇了摇头,语气带着一丝担忧:“你不懂。
父皇虽然忌惮朱棣,可心里还是舍不得杀他。
今天天幕上,朱棣都发誓要拿下皇位了,父皇还是没有下令诛杀他。
再这样下去,等父皇百年之后,我根本不是的对手。
” 吕氏停下按摩,看着朱标,眼神里满是坚定:“殿下,既然父皇不忍心,那我们就自己想办法。
燕王殿下现在虽然势大,可也不是没有弱点。
我们只要抓住这些弱点,就能置他于死地。
” 朱标看着吕氏,眼前一亮:“你有什么办法?” 吕氏凑近朱标,小声道:“殿下,我们可以先派人监视燕王府的动向,捏造燕王殿下谋反的证据。
然后,我们再联合李善长、方孝孺等文臣,在父皇面前弹劾燕王殿下。
只要证据确凿,父皇就算再不忍心,也不得不下令处置燕王殿下。
” 朱标点头,觉得吕氏的办法可行。
他握住吕氏的手,语气坚定:“好!就按你说的办。
无论付出什么代价,我都要干掉朱棣,保住我的太子之位!” 吕氏笑着点头:“殿下放心,我会帮你的。
我们夫妻同心,一定能成功。
” 朱标看着吕氏,心里满是感激。
他知道,吕氏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的得力助手。
有吕氏在身边,他就有信心,能除掉朱棣这个心腹大患。
东宫的烛火,映着两人的身影,却带着一丝冰冷的杀意。
乾清宫内,气氛却异常紧张。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
马皇后站在他面前,眼神里满是愤怒和委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八,你太过分了!”马皇后的声音带着颤抖,“棣儿是你的亲儿子,你怎么能这么对他?你剥夺他的兵权,改封他为南昌王,现在还要眼睁睁看着标儿杀他!你到底是不是他的父皇?” 朱元璋抬起头,看着马皇后,语气冰冷:“咱这么做,都是为了大明!为了太子!自古以来,立嫡立长,这是祖制。
要是咱立了老四,老二、老三会服吗?天下的百姓会服吗?” “为了太子?”马皇后反问,声音带着一丝激动,“你为了太子,就可以牺牲棣儿的性命吗?你让老二迎娶王保保的妹妹观音奴,而不是他青梅竹马的邓愈长女邓氏;你让老三迎娶永平侯谢贵的女儿,断绝了他们的继承权。
你做这么多,都是为了给太子铺路,可你有没有想过,太子他担得起这个储位吗?” 朱元璋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你什么意思?太子仁厚,适合治国,怎么担不起?” “适合治国?”马皇后冷笑一声,“他连自己的弟弟都容不下,连一点太子该有的权力都没有,怎么治国?你都觉得自己压不住老四,你觉得太子能吗?将来你百年之后,太子继位,他能管住老四吗?他只会像你像允炆一样,用杀戮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放肆!”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怒喝道,“妹子,你敢质疑太子的能力?你别忘了,后宫不得干政!此事咱意已决,你要是再执迷不悟,咱……咱封了你的乾清宫,废了你的皇后之位!” 马皇后看着朱元璋,眼神里满是失望。
她没想到,朱元璋为了权力,为了太子,竟然会对她说出这样的话。
她深吸一口气,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决绝:“你不是就要封了我的乾清宫吗?我不光预备着你封宫,我还预备着你废后呢。
只要你封宫废后的圣旨一到,我立刻会跪下来叩谢圣恩,然后就去太庙自尽。
” 朱元璋愣住了,他没想到马皇后会这么决绝。
他看着马皇后,心里满是复杂——他知道,马皇后不是在威胁他,她是真的会这么做。
马皇后继续道:“不过我不会恨你,因为这就是皇后的命。
我既然当得起这个皇后,就认这个命。
我只是心疼棣儿,心疼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将士,心疼大明的百姓。
他们本来可以不用经历这场内战,都是因为你,因为太子,因为允炆,他们才要承受这一切。
”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他看着马皇后,心里满是愧疚和无奈。
他知道,马皇后说的是实话,可他没有选择。
他是大明的皇帝,他必须为大明的江山社稷考虑。
立嫡立长,是祖制,是稳定大明江山的根本。
他不能因为朱棣的能力,就破坏祖制,否则,大明的江山,将会陷入混乱。
“你下去吧。
”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此事,咱会再考虑。
但你记住,后宫不得干政,以后不要再提了。
” 马皇后看着朱元璋,摇了摇头,转身离开了乾清宫。
她的背影,在烛火的映照下,显得无比孤独和决绝。
乾清宫内,只剩下朱元璋一个人。
他坐在龙椅上,看着窗外的月色,心里满是迷茫。
他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到底是对是错。
他只知道,大明的江山,他必须守护好。
哪怕付出再多的代价,哪怕牺牲自己的亲儿子,他也在所不惜。
第二天早朝,殿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们知道,大明的未来,已经充满了变数。
徐达站在殿中,看着天幕的方向,心里满是感慨。
他知道,朱棣和朱标的争斗,已经无法避免。
无论是朱棣拿下皇位,还是朱标保住储位,大明都会经历一场浩劫。
他只希望,这场浩劫能尽快结束,大明的百姓,能早日过上安稳的日子。
傅友德也叹了口气,道:“大明的天,怕是要变了。
” 王弼则看着朱棣,眼神里满是支持:“殿下,不管将来发生什么,我都会支持你。
你要是真的反了,我就带着我的部将,跟你一起干!” 朱棣看着王弼,心里满是感激。
他知道,王弼是真心支持他。
有了蓝玉这样的猛将支持,他的胜算,又多了几分。
朱标看着王弼和朱棣的互动,心里的杀意越来越浓。
但他知道,只有徐达才是朱棣最重要的支持者。
只有除掉徐达,才能削弱朱棣的势力。
他悄悄看向朱元璋,希望父皇能看出徐达的“不臣之心”。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看着殿内众人的反应,心里满是疲惫。
他知道,自己已经老了,再也没有精力去掌控这一切。
他只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看到大明的江山,能稳定下来。
奉天殿内的烛火刚添了新蜡,跳跃的火光映在君臣们紧绷的脸上。
自天幕开启以来,众人的目光便未曾离开那片白光——昨日白沟河之战的胶着与危机仍在眼前,今日天幕不仅要续播决战结局,更要戳破流传已久的“谣言”,这份期待与紧张,让殿内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马皇后则攥紧了手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天幕白光骤亮,没有直接切入战场,而是先浮现出一行行锐利的黑色字迹,如同利刃般剖开历史的迷雾: 【在续播白沟河之战结局前,需先澄清后世流传的三大谣言——这些谣言多出自建文朝文官的记载,为抹黑李景隆、弱化朱棣战功而刻意编造,今日便以史实还原真相。
】 【谣言一:朱棣在后军被围时,身边只剩数人,靠登上土堤“假呼援军”吓退李景隆。
】 【史实驳斥:此战中,朱棣确实曾陷入苦战,但“李景隆亲临后军”纯属无稽之谈。
根据《明实录》《奉天靖难记》等一手史料记载,李景隆当日坐镇中央军中军帅营,其位置与燕军后军之间,隔着至少二十万中央军士兵,直线距离超过二十里。
如此遥远的距离,李景隆既不可能亲眼看到朱棣的窘境,更不可能“疑有伏不敢前”。
】 【更荒诞的是,编造此谣言的文官,为将“放走朱棣”的黑锅扣给李景隆,竟强行将其帅营位置挪至燕军后军附近——此举不仅无视战场地理,更无视数十万大军的调度逻辑。
当日李景隆麾下亲兵证实,主帅自始至终未离开中军帅营半步,何来“临阵犹豫”之说?】 【谣言二:朱棣靠“神风折断李景隆帅旗”扭转战局。
】 【史实驳斥:首先,李景隆帅营距离燕军主战场超过百里,其帅旗(一丈半高)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下,燕军将士根本无法看见;其次,中央军帅营有“百旗护阵”的规制——除主帅大纛外,另有一百面辅助旗帜,即便帅旗受损,只需将宿营的五方旗拼接悬挂,一刻钟内便可恢复指挥信号,绝不可能因“帅旗折断”导致全军混乱。
】 【所谓“神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