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关灯
弦,徐妙云坐在一旁,轻声和着旋律,两人的身影在月光下格外和谐。

     “文盲?简直是胡说八道!”徐达第一个怒了,指着天幕上朱棣写字的画面,“咱当年还教过老四读书!他或许不如太子殿下沉稳,可脑子灵活,学东西快得很!琴棋书画,他哪样不精通?这些编造谣言的人,怕是连字都认不全,也敢来污蔑咱的贤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徐妙云也皱起眉头,语气带着一丝不满:“夫君的才华,咱最清楚。

    他每晚都会在书房读书到深夜,遇到不懂的地方,还会跟咱讨论。

    那些说他是文盲的,定是别有用心!” 朱棣倒是显得平静,只是握着徐妙云的手紧了紧:“无妨,谣言终究是谣言。

    今日天幕已经澄清,往后便不会再有人误解了。

    ”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朱棣弹琴的画面,心里也泛起一丝欣慰——他一直知道朱棣聪慧,却没想到儿子在音律上还有这般造诣。

    他忍不住对马皇后道:“妹子,你看棣儿,不仅能打仗,还懂这些风雅事,倒比标儿多了几分灵气。

    ” 马皇后笑着点头:“是啊,棣儿这孩子,就是心思细。

    妙云跟着他,也能多些乐趣。

    ” 朱标站在一旁,脸色却有些难看——天幕不仅夸赞朱棣的深情,还澄清了他“文盲”的谣言,甚至连才华都比自己突出,这让他这个太子,越发显得黯淡无光。

     天幕的画面愈发温馨,黑色字迹也满是暖意,讲述着朱棣对徐妙云的专情: 【对朱棣而言,徐妙云是他唯一的妻子,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梓潼”(古代夫妻间的爱称)。

    自徐妙云嫁给朱棣后,虽按礼制纳了几名姬妾,却从未对她们动过真心——那些姬妾,终其一生都未曾诞下子嗣。

    】 【待徐妙云年长,因身体原因不再适合生育后,朱棣更是彻底断绝了纳新妾的念头。

    有人曾劝他“为了宗室子嗣,多纳姬妾”,他却只是笑着摇头:“我与梓潼已有三子四女,足矣。

    我爱的是她这个人,不是她能为我生孩子。

    她不能生了,我为何还要与别人生?对我而言,只有梓潼是我的妻子,是我要共度一生的妻子,只有梓潼的孩子才是我的孩子。

    ”】 【这份专情,在三妻四妾成常态的古代皇室中,尤为难得。

    徐妙云去世后,已经是皇帝的朱棣更是悲痛欲绝,不仅追封她为“仁孝皇后”,还此后十七年不再立后,后宫形同虚设——他用一生的行动,兑现了新婚之夜的承诺。

    】 画面最后定格在徐妙云中年时的场景:她坐在窗边刺绣,朱棣坐在她身边,为她读着史书,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两人身上,温暖而宁静。

     “梓潼……”徐妙云听到这个称呼,脸颊瞬间通红——这是她与朱棣床笫之间的密语,没想到会被天幕播出来。

    她有些羞涩地低下头,却忍不住偷偷笑了出来——能被夫君如此珍视,是她此生最大的幸运。

     朱棣也有些尴尬,却还是坦然地搂住徐妙云的肩膀,对着殿内众人道:“本王此生,有梓潼一人,足矣。

    再多的姬妾,也比不上她的一分一毫。

    ” 这话一出,殿内的王妃们顿时炸开了锅。

    秦王妃(观音奴)看着徐妙云心中全是苦涩,她是元女,朱樉对她非打即骂,更不可能这么对她,秦王侧妃邓氏(卫国公邓愈之女)眼神里满是羡慕:“徐家妹妹真是好福气,燕王殿下对您这般专情,不像我家王爷,眼里只有酒色。

    ” 晋王妃(谢贵之女)也叹了口气:“是啊,若是我家王爷能有燕王殿下一半的心思,我也就知足了。

    ” 周王妃更是直接,拉着徐妙云的手道:“姐姐,你可得教教我,怎么才能让王爷对我这么好?” 太子妃吕氏站在一旁,看着被众人羡慕的徐妙云,心里满是嫉妒——朱标虽然对她不错,却从未有过这般专情,东宫的姬妾虽少,却也时常让她心烦。

    她看着天幕上的朱棣,心里不禁想:若是太子能有朱棣一半的才华与专情,今日也不会如此被动。

     文臣武将们则各有心思。

    一些有女儿待嫁的官员,看着朱棣的眼神都亮了起来——燕王殿下不仅战功赫赫,还如此专情,若是能把女儿嫁给他,将来定能享尽荣华富贵。

     “燕王殿下,”一名姓王的侍郎忍不住上前一步,躬身道,“臣有一女,年方十五,容貌秀丽,略通诗书,不知殿下是否有意……” 话还没说完,就被朱棣打断了。

    他牵着徐妙云的手,语气坚定:“多谢王侍郎美意,只是本王已有梓潼,无需再纳姬妾。

    ” 另一名武将也想开口,却被徐达一个眼神怼了回去。

    徐达哼了一声:“你们这些人,别打老四的主意!老四与我家大丫头妙云情深似海,岂容你们插足?再说,咱的女婿,岂是你们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