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千里追击,不顾一切
关灯
小
中
大
【期间,双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掉队”:燕军骑兵虽快,但部分步兵因体力不支,落在后方;中央军溃兵虽多,但士气低落,每日都有士兵逃亡。
李景隆为稳住军心,派人将部分兵力退入沿途左右两翼的城市(如德州、东平),既减少了溃逃,又能依托城市牵制燕军。
】 【朱棣则面临着“后方补给”的难题——追击距离过长,粮草运输困难,他不得不分兵数千,驻守沿途的驿站与粮道,确保补给线畅通。
如此一来,参与正面追击的燕军兵力,仅剩4万左右。
】 【一个月后,燕军在铧山追上了李景隆的主力。
此时的中央军,虽经千里溃退,却仍保持着完整的建制,约12万兵力列阵以待——能在被追击800里后,依旧组织起有效防御,足以证明李景隆的军事指挥能力绝非“庸碌”。
】 【李景隆选择在东平东北部的一片山峰高地布防——此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距离徐州至济宁的补给线仅50里,右侧便是南北运粮大动脉枢纽泰安。
他的算盘很明确:依托高地坚守,只要扛住燕军的第一波攻势,就能凭借补给优势稳住士气;而燕军千里追击,已是强弩之末,一旦进攻受挫,很可能演变成全面溃退。
】 天幕画面随之展现出李景隆的防御阵形:高地之上,中央军士兵依山布防,长枪兵在前,弓箭兵在中,火器兵在后,阵形严整;山脚下,燕军骑兵正在集结,准备发起进攻。
“没想到九江这孩子还有这本事!”徐达忍不住赞叹,“被追了800里,还能找到这么好的防御阵地,还能把12万兵组织得这么整齐,不容易啊!” 李文忠听到“李景隆的军事指挥能力绝非庸碌”,眼眶瞬间红了——多年来,儿子一直被骂纨绔、庸才、必将误国,现在天幕为他正名他不是纨绔子弟只是碰到的敌人是当世最强,这份激动,让他几乎说不出话。
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道:“陛下,臣就说过,我儿九江不是无能之辈!他只是运气不好,遇到了燕王殿下!” 朱元璋点了点头,语气终于缓和了些:“嗯,九江这孩子的布防,确实有章法。
高地、补给线、防御阵形,都考虑到了。
要是换个对手,他或许能赢。
” 朱标站在一旁,心里却很不是滋味——李景隆是他儿子推荐的主帅,如今天幕夸赞李景隆,无疑是在间接批评之前野史中朱元璋的“识人不明”。
他看着天幕上的李景隆,心里满是复杂:若是李景隆能赢,那么日后的局面,或许就不一样了。
天幕的画面进入决战阶段,黑色字迹带着紧张的节奏,详细描写了双方的交锋: 【朱棣抵达铧山后,不顾众将“休整再战”的劝诫,当即下令:“立刻进攻!不能给李景隆喘息的机会!”他深知,燕军已是强弩之末,若拖延时间,待李景隆站稳脚跟,胜负便难料了。
】 【朱棣亲自率领3万骑兵,从正面猛攻中央军的高地阵地。
中央军依托地势,弓箭、火器齐发,燕军骑兵纷纷落马,进攻受阻。
朱棣见状,果断改变战术——他命朱能率领几千骑兵,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绕过高地,迂回至李景隆的后军。
】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景隆的后军主将,竟是魏国公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原名徐允恭,建文帝继位前,为避讳朱允炆名讳,改名为徐辉祖)。
此人便是白沟河之战中,导致中央军后军崩溃的罪魁祸首。
】 【朱能的骑兵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中央军后军阵地。
徐辉祖麾下的后军士兵,本就因白沟河之战的阴影而士气低落,见燕军突袭,瞬间乱作一团。
徐辉祖虽试图组织抵抗,却因指挥混乱、士兵不听号令,根本无法形成有效防御。
】 【燕军骑兵趁机发起猛攻,中央军后军迅速崩溃,损失士兵1万余人,战马1.7万余匹。
徐辉祖在亲兵的掩护下,狼狈逃窜,连帅旗都丢在了战场上。
】 【后军崩溃的消息传到高地,中央军士气瞬间瓦解。
李景隆见状,知道败局已定,只能下令撤退。
可此时的中央军,早已军心涣散,撤退很快变成了溃逃。
朱棣率领燕军趁胜追击,又斩杀中央军2万余人,俘虏5万余人。
】 【值得一提的是,后世江南文官的记载中,竟将徐辉祖描绘成“独自率领后军殿后,稳住阵势”的英雄。
但靖难将士的一手文献(如《奉天靖难记》《燕录》)却明确记载:徐辉祖在白沟河之战和铧山之战中,指挥失当,临阵溃逃,是导致后军崩溃的直接原因——所谓“英雄形象”,不过是文官为美化建文朝武勋、抹黑燕军而编造的谎言。
】 天幕画面随之切换,一侧是徐辉祖在后军阵中惊慌失措、士兵溃逃的场景;另一侧是江南文官在书房中提笔篡改史料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徐允恭你这个逆子!”徐达猛地一拍桌子,酒杯都被震倒了,酒液洒了一地。
他气得脸色铁青,指着天幕上徐辉祖逃窜的画面,怒吼道,“咱怎么养了你这么个废物!白沟河丢了后军,铧山又丢了后军,还被文官吹成英雄!你对得起咱徐家的列祖列宗吗?你对得起那些战死的士兵吗?咱们徐家的脸都被你丢尽了!” 徐允恭此时也在奉天殿中(他身为魏国公世子,有资格参加朝会),听到父亲的怒吼,看到天幕上自己的丑态,顿时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
李景隆为稳住军心,派人将部分兵力退入沿途左右两翼的城市(如德州、东平),既减少了溃逃,又能依托城市牵制燕军。
】 【朱棣则面临着“后方补给”的难题——追击距离过长,粮草运输困难,他不得不分兵数千,驻守沿途的驿站与粮道,确保补给线畅通。
如此一来,参与正面追击的燕军兵力,仅剩4万左右。
】 【一个月后,燕军在铧山追上了李景隆的主力。
此时的中央军,虽经千里溃退,却仍保持着完整的建制,约12万兵力列阵以待——能在被追击800里后,依旧组织起有效防御,足以证明李景隆的军事指挥能力绝非“庸碌”。
】 【李景隆选择在东平东北部的一片山峰高地布防——此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距离徐州至济宁的补给线仅50里,右侧便是南北运粮大动脉枢纽泰安。
他的算盘很明确:依托高地坚守,只要扛住燕军的第一波攻势,就能凭借补给优势稳住士气;而燕军千里追击,已是强弩之末,一旦进攻受挫,很可能演变成全面溃退。
】 天幕画面随之展现出李景隆的防御阵形:高地之上,中央军士兵依山布防,长枪兵在前,弓箭兵在中,火器兵在后,阵形严整;山脚下,燕军骑兵正在集结,准备发起进攻。
“没想到九江这孩子还有这本事!”徐达忍不住赞叹,“被追了800里,还能找到这么好的防御阵地,还能把12万兵组织得这么整齐,不容易啊!” 李文忠听到“李景隆的军事指挥能力绝非庸碌”,眼眶瞬间红了——多年来,儿子一直被骂纨绔、庸才、必将误国,现在天幕为他正名他不是纨绔子弟只是碰到的敌人是当世最强,这份激动,让他几乎说不出话。
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道:“陛下,臣就说过,我儿九江不是无能之辈!他只是运气不好,遇到了燕王殿下!” 朱元璋点了点头,语气终于缓和了些:“嗯,九江这孩子的布防,确实有章法。
高地、补给线、防御阵形,都考虑到了。
要是换个对手,他或许能赢。
” 朱标站在一旁,心里却很不是滋味——李景隆是他儿子推荐的主帅,如今天幕夸赞李景隆,无疑是在间接批评之前野史中朱元璋的“识人不明”。
他看着天幕上的李景隆,心里满是复杂:若是李景隆能赢,那么日后的局面,或许就不一样了。
天幕的画面进入决战阶段,黑色字迹带着紧张的节奏,详细描写了双方的交锋: 【朱棣抵达铧山后,不顾众将“休整再战”的劝诫,当即下令:“立刻进攻!不能给李景隆喘息的机会!”他深知,燕军已是强弩之末,若拖延时间,待李景隆站稳脚跟,胜负便难料了。
】 【朱棣亲自率领3万骑兵,从正面猛攻中央军的高地阵地。
中央军依托地势,弓箭、火器齐发,燕军骑兵纷纷落马,进攻受阻。
朱棣见状,果断改变战术——他命朱能率领几千骑兵,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绕过高地,迂回至李景隆的后军。
】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景隆的后军主将,竟是魏国公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原名徐允恭,建文帝继位前,为避讳朱允炆名讳,改名为徐辉祖)。
此人便是白沟河之战中,导致中央军后军崩溃的罪魁祸首。
】 【朱能的骑兵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中央军后军阵地。
徐辉祖麾下的后军士兵,本就因白沟河之战的阴影而士气低落,见燕军突袭,瞬间乱作一团。
徐辉祖虽试图组织抵抗,却因指挥混乱、士兵不听号令,根本无法形成有效防御。
】 【燕军骑兵趁机发起猛攻,中央军后军迅速崩溃,损失士兵1万余人,战马1.7万余匹。
徐辉祖在亲兵的掩护下,狼狈逃窜,连帅旗都丢在了战场上。
】 【后军崩溃的消息传到高地,中央军士气瞬间瓦解。
李景隆见状,知道败局已定,只能下令撤退。
可此时的中央军,早已军心涣散,撤退很快变成了溃逃。
朱棣率领燕军趁胜追击,又斩杀中央军2万余人,俘虏5万余人。
】 【值得一提的是,后世江南文官的记载中,竟将徐辉祖描绘成“独自率领后军殿后,稳住阵势”的英雄。
但靖难将士的一手文献(如《奉天靖难记》《燕录》)却明确记载:徐辉祖在白沟河之战和铧山之战中,指挥失当,临阵溃逃,是导致后军崩溃的直接原因——所谓“英雄形象”,不过是文官为美化建文朝武勋、抹黑燕军而编造的谎言。
】 天幕画面随之切换,一侧是徐辉祖在后军阵中惊慌失措、士兵溃逃的场景;另一侧是江南文官在书房中提笔篡改史料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徐允恭你这个逆子!”徐达猛地一拍桌子,酒杯都被震倒了,酒液洒了一地。
他气得脸色铁青,指着天幕上徐辉祖逃窜的画面,怒吼道,“咱怎么养了你这么个废物!白沟河丢了后军,铧山又丢了后军,还被文官吹成英雄!你对得起咱徐家的列祖列宗吗?你对得起那些战死的士兵吗?咱们徐家的脸都被你丢尽了!” 徐允恭此时也在奉天殿中(他身为魏国公世子,有资格参加朝会),听到父亲的怒吼,看到天幕上自己的丑态,顿时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