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千里追击,不顾一切

关灯
缝钻进去。

    他跪倒在地,声音颤抖:“爹,儿子知错了……儿子不是故意的……是……是姐夫太强了” “不是故意的?”徐达气得浑身发抖,“两次都丢了后军,还不是故意的?李九江被追了800里都能保持建制,你呢?你除了逃跑,还会什么?咱真想打死你这个丢脸的东西!你看看你哪一点比得了你姐夫,你姐夫在二十多年后,以三府对天下,数万兵马便能纵横天下,没兵没粮就从建文那里夺,你呢?!白沟河之战绝对优势的后军,溃败啊,你看看你,尖嘴猴腮,照照镜子,你哪里有半点名将之风啊?” 群臣见状,纷纷低下头,不敢说话——谁都知道徐达护短,可今日徐允恭的表现实在太差,连护短都护不住了。

     李文忠看着徐允恭的惨状,心里竟生出一丝庆幸——还好景隆今日没有再出丑,不然他这个当爹的,也要跟着丢脸。

    他轻声劝道:“徐舅(李文忠是朱元璋外甥,朱元璋是徐达的结拜大哥,称一声舅舅不为过吧),别生气了。

    允恭这孩子还年轻,以后多历练历练,总会好的。

    ” 徐达哼了一声,却没有再说话,只是狠狠地瞪了徐允恭一眼,那眼神,恨不得将他生吞活剥。

     天幕的画面继续推进,黑色字迹带着一丝惋惜,讲述着李景隆的最终结局: 【铧山之战后,李景隆彻底崩溃。

    他率领残部南逃,一路跑了超过600里,很不容易在东平一处依山傍水、靠近粮道的地方停下——他本想借此地的地理优势,向朱棣证明“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却没想到,朱棣用实际行动告诉他:“强弩之末亦能穿鲁缟”。

    】 【燕军再一次追上李景隆时,中央军残部还剩下10万左右,虽然士气低落但依旧有一战之力。

    可朱棣一番猛攻下来,死伤惨重,再加上后军溃败。

    李景隆知道,自己已无力回天,在亲卫的掩护下,单人独骑逃往济南,麾下10余万残部全部向燕军投降。

    】 【朱棣并未将这些降兵编入燕军——一来,燕军千里追击,粮草耗尽,无力供养这么多降兵;二来,这些降兵多为溃兵,士气低落,编入部队反而会影响战斗力。

    他下令:“就地遣散,每人发放三两银子,让他们回家务农。

    ”】 【处理完降兵后,朱棣率领燕军北上东进,返回山东北部,准备下一步的战略行动。

    而就在此时,史料记载出现了“前后矛盾极大”的争议——大部分建文朝文官的文献(如《明实录·建文朝》)称,朱棣随后在济南城下被盛庸、铁铉击败,“灰头土脸大败而归”;但燕军的一手史料(如《奉天靖难记》)却对此事记载模糊,且文官文献中的“战败细节”存在诸多明显错误(如兵力数字矛盾、地理方位错误)。

    】 【济南之战的真相究竟如何?朱棣是否真的在此战败?盛庸、铁铉的“战绩”是否属实?】 【今日天幕播放到此结束,敬请期待下集——《济南疑案》。

    】 天幕白光渐渐暗去,奉天殿内的气氛却依旧热烈。

    群臣们一边吃着剩下的饭菜,一边讨论着今日的战局,尤其是“济南疑案”的伏笔,让所有人都充满了期待。

     “济南之战?”蓝玉放下筷子,摸了摸下巴,“文官说燕王殿下大败,可燕军史料却模糊不清,这里面肯定有问题!说不定殿下这一战根本没败,是文官故意抹黑他!” 傅友德也点了点头,道:“很有可能。

    白沟河、铧山之战,文官都编造了谣言,济南之战说不定也是一样。

    下次天幕播放,就能真相大白了。

    ” 徐达的气也消了些,看着天幕消失的方向,道:“不管济南之战怎么样,老四这两次追击,已经打得中央军元气大伤了。

    接下来,就看他怎么应对盛庸、铁铉了。

    ”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心里却在思考着另一件事——李景隆的溃败,意味着朝廷的正面作战力量已基本瓦解,建文朝的统治,开始出现动摇。

    而朱棣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

    他看着朱棣,语气郑重:“老四,你这两次仗,打得好。

    接下来,你打算怎么打济南?” 朱棣躬身道:“父皇,一般人认为,济南城防坚固,从天幕上看,那帮江南文官把盛庸、铁铉吹成了善于防守的名将,在儿臣看来,济南如同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打下它既不能补充兵器粮草也会大大折损我燕军的主力,不如摆下疑兵之计,伺机而动。

    ” 朱元璋点了点头,满意地笑了:“好!有勇有谋,不愧是咱的儿子!你放心,太子多疾,汝当勉励之。

    ” 这话一出,殿内众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听出了朱元璋的言外之意,他不仅认可了朱棣的战功,还明确表示会支持他。

    这意味着,易储的天平,已经彻底向朱棣倾斜。

     朱标站在一旁,脸色惨白,双手死死攥着朝笏——他知道,自己的太子之位,已经岌岌可危。

    但他没有放弃,心里暗暗发誓:济南之战,无论是否史料符合现实,都一定要让盛庸、铁铉打赢!只有这样,才有机会证明朱棣并非战无不胜!他的儿子并非无能之辈还是有机会赢得胜利的。

     奉天殿内的宴席渐渐散去,可关于“济南疑案”的讨论,却在群臣之间持续发酵。

    所有人都在期待着下一次天幕的播放,期待着揭开济南之战的真相,更期待着见证大明未来的命运走向。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历史天幕:永乐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