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言过其实,胡编乱造

关灯
【2.济南非南下必争之地:南北交通大动脉是“徐州—济宁”一线,济南仅为侧翼据点,且地势多山,易守难攻,并非南下南京的必经之路。

    朱棣后续的战略(急袭沧州、进攻济宁)也证明,他根本未将济南视为主要目标。

    】 【原因三:建文朝史料的“画蛇添足”——漏洞百出的“朱棣书信”。

    】 【为了让“济南大败”的谎言更可信,建文朝史官还编造了“朱棣在济南前线给世子朱高炽写的求救信”,内容荒谬至极:】 【-路线矛盾:信中称“信使需从济南出发,经献县、房山前往北平”,但献县当时为平安、吴杰部控制区,房山距离济南超过七百里,信使根本不可能穿越中央军防线,在三天内抵达北平。

    】 【-逻辑矛盾:信中要求“朱高炽率北平兵前往房山,威慑四百里外的平安、吴杰部,以解德州之围”——房山距离献县(平安、吴杰驻地)四百里,距离德州五百里,北平兵即便抵达房山,也不可能威慑到远在献县的中央军,更不可能解德州之围。

    】 【-时间矛盾:信中称“三日内出兵”,但北平到房山需两日路程,士兵抵达后根本来不及组织进攻,所谓“威慑”纯属空谈。

    】 【更可笑的是,建文朝史料还称“平安、吴杰部攻至御河,截断燕军退路”,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御河(今北运河)连接直沽与北平,若平安、吴杰真的控制御河,燕军转移的五万百姓、二十万石粮草,根本不可能顺利运回北平。

    】 【结论:“济南之战”是建文朝文官为掩盖战败事实、鼓舞士气而编造的谎言,铁铉的“英雄形象”是刻意塑造的结果。

    真实历史中,燕军从未围攻济南,朱棣与铁铉从未见面,济南也未对靖难之役的走向产生决定性影响。

    】 【澄清济南疑案后,再看靖难之役的后续走向:】 【洪武三十三年九月下旬,朱棣返回北平后,对燕军大加封赏:张玉升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朱能升任右都督,投诚的镇远侯顾成升任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

    同时,派北平知府唐靖前往白沟河、雄县等地,祭祀河神、山神,收敛中央军阵亡将士的骸骨,为其举办法事——此举既彰显了朱棣的“仁厚”,也安抚了河北百姓的人心。

    】 【同年十月初,燕军老将陈亨病逝(因白沟河之战重伤复发),朱棣亲自为其主持葬礼,靖难之役后又追封其为“泾国公”,并厚待其家人——此举让原燕军将士深受感动,军心更加稳固。

    】 【同年十月中旬,朱棣在北平誓师,佯装进攻辽东,吸引中央军注意力,随后突然转向,率精锐骑兵急袭沧州。

    燕军夜战突袭,仅用一日便包围沧州,迫使徐凯、胡荣等五名中央军高级武官投降。

    徐凯因敬佩朱棣的军事才能与仁厚,选择归附燕军,此后随朱棣征战,靖难之役后病逝于任上,朱棣专门赐予棺椁车辆,派兵护送其母回乡安葬——此举进一步彰显了朱棣的“知人善任”与“体恤下属”。

    】 【此后一年,燕军多次南下,先后在东昌、夹河等地击败盛庸、平安部,一路打到山东、河南边境,建文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 【天幕播放到此结束。

    】 白光熄灭的瞬间,朱元璋猛地站起身,眼神坚定如铁。

    他看着殿内群臣,声音洪亮如钟:“今日天幕,已将所谓济南疑案的真相公之于众。

    棣儿的才能,远超咱的预期——他能打仗、善谋略、懂仁厚,既能压得住武将,又能拢得住人心,这样的人,才配继承大明的江山!”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朱标身上,语气带着一丝愧疚,却更多的是决绝,心里的话终究说不出口:标儿,不是爹偏心,是你确实难当大任。

    为了大明的万年基业,爹只能对不起你了——“传咱旨意,废黜朱标太子之位,立燕王朱棣为新太子!” “父皇!”朱标猛地抬头,眼里满是震惊与不甘,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突然一口鲜血喷出,身体直挺挺地倒了下去。

     “标儿!/殿下!”马皇后和太子妃吕氏惊呼一声,连忙扑上前去,抱住朱标的身体,泪水瞬间夺眶而出。

     殿内一片混乱,武将们面面相觑,文臣们脸色苍白。

    朱棣站在原地,看着倒在地上的朱标,心里五味杂陈——他渴望太子之位,却从未想过以这样的方式得到。

     朱元璋看着倒在地上的长子,眼里闪过一丝痛苦,却很快被决绝取代。

    他深吸一口气,对太监下令:“传太医!将太子送往太医院静养。

    即日起,燕王朱棣入东宫,总领朝政,太子朱标无帝王之相更无帝王之命,废为吴王入宫陪伴咱和皇后,一月之后,举行老四的册封大典,待咱百年之后,继承大统!” 圣旨下达的瞬间,奉天殿内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知道,大明的天,从此变了。

    朱棣站在殿中,接受着群臣的朝拜,目光坚定地看向远方——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不仅要守护好大明的江山,还要完成父皇的嘱托,让大明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历史天幕:永乐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