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言过其实,胡编乱造

关灯
的谎言,还证明朱棣的战略眼光远超建文朝君臣,这让他们一直以来的“朝廷正统”论调,变得不堪一击。

    尤其是听到“李德成谈判失败下狱”时,不少文臣心里都泛起了寒意——建文帝朱允炆连自己的使者都不放过,这样的君主,真的值得辅佐吗?或者说,让燕王即位并非不能接受,起码不会比那个老扒皮差。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燕军转移物资、迁徙百姓的画面,心里的天平彻底倾斜。

    他转头对马皇后道:“妹子,你看棣儿,不仅能打仗,还懂治理。

    迁百姓、运物资,既壮大了北平,又削弱了朝廷,这才是治国的本事!再看看标儿……唉,他要是有棣儿一半的能力,咱也不用这么操心。

    ” 马皇后轻轻点头,语气带着一丝欣慰:“重八,有些事情是看天赋的,天赋这东西不是人力能决定的,棣儿这孩子,越来越像你了。

    有他在,大明的江山,才能稳得住。

    ” 朱标站在一旁,听着父皇与母后的对话,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

    他知道,父皇和母后心里已经彻底偏向朱棣了,自己这个太子,真的成了多余的人。

     【与燕军史料的清晰记载不同,建文朝的官方史料(《明实录·建文朝》)对“济南之战”的记载,不仅混乱不堪,还存在三大致命漏洞,足以证明其为编造。

    】 【漏洞一:荒谬的“土木作业”与时间矛盾。

    】 【建文朝史料记载:“朱棣率部围攻济南,掘护城河水淹济南,十日之内筑十二里引水渠、三丈高土堤,以困城。

    ”】 【此记载完全违背常识:】 【-时间矛盾:燕军对济南的试探性进攻仅持续三日,何来“十日筑渠”?且铧山之战结束后,朱棣仅在泰安休整五日,便率军北上河间,根本无时间留在济南城下筑渠。

    】 【-工程矛盾:十二里长的引水渠、三丈高的土堤(约十米),即便燕军再多一倍,也需耗时数月才能完成,燕军仅靠数万士兵,十日之内绝无可能完成——这相当于每日筑渠一里、筑堤三丈,完全是天方夜谭。

    】 【漏洞二:“穿越”的单家桥,地理方位错误。

    】 【建文朝史料记载:“平安、吴杰率真定兵团,经单家桥进攻德州,欲截断燕军退路。

    ”】 【此记载存在严重的历史错误:单家桥始建于明正统年间(朱棣重孙朱祁镇在位时期),建文朝时根本不存在这座桥!且真定(今正定)至德州的路线,根本不经过单家桥(位于今河北献县),偏向建文朝的史官连基本的地理方位都搞不清,其记载的可信度可想而知。

    】 【漏洞三:无伤亡、无俘虏、无缴获,“胜利”空洞无物。

    】 【建文朝史料称“盛庸、铁铉击败燕军,收复德州”,却未记载任何关键数据:】 【-燕军伤亡人数:只字未提燕军死伤多少,仅含糊称“燕军大败”。

    】 【-俘虏与缴获:未提及俘虏燕军任何将领(哪怕是千户、百户),也未提及缴获燕军旗帜、器械——一场“大败敌军”的战役,竟无任何战利品,这在历史记载中极为罕见。

    】 【-燕军动向矛盾:若燕军真的“大败”,为何能在一个月后(洪武三十三年九月)全歼沧州徐凯部?为何能在十月再度誓师出征?若真如建文朝史料所言“平安、吴杰合围燕军”,燕军又怎能顺利将五万百姓、二十万石粮草运回北平?】 【天幕画面随之切换,左侧是建文朝史官在书房中提笔编造史料的场景(他们对着地图皱眉,却依旧写错地理方位),右侧是燕军顺利转移物资、全歼沧州徐凯部的真实场景,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讽刺意味十足。

    】 【既然建文朝史料漏洞百出,为何还要编造“济南之战”的谎言?真相只有一个——为铁铉“制造击败朱棣的履历”,掩盖建文朝的颓势。

    】 【原因一:建文朝急需“胜利”鼓舞士气。

    】 【靖难之役爆发以来,建文朝军队屡战屡败:】 【-洪武三十五年七月,耿炳文率十三万中央军在真定战败,死伤六七万。

    】 【-同年八月,李景隆率四十万中央军在白沟河战败,死伤十余万,精锐尽失。

    】 【-同年八月下旬,李景隆残部在铧山再败,死伤数万,数万士兵投降。

    】 【短短两个月,建文朝损失超过二十万兵力,两个主力兵团伤亡惨重,而且这些都是洪武帝留下的百战老兵和功勋名将,绝对优势却连连惨败于燕王手下,朝野上下又怎么可能不人心惶惶呢。

    此时,急需一场“击败朱棣”的“胜利”来稳定人心,铁铉便成了最合适的“英雄人选”——他是山东参政,负责济南防务,且为文官出身,符合建文朝“重文抑武”的导向。

    】 【原因二:铁铉与朱棣从未见面,济南非战略必争之地。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根据燕军史料与铁铉的个人履历,可明确两点:】 【1.两人终生未见面:朱棣从未亲征济南,铁铉也从未离开济南前往燕军控制区,所谓“铁铉设计诈降朱棣”,完全是无稽之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