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言过其实,胡编乱造
关灯
小
中
大
夜幕降临,奉天殿内灯火通明。
白日里因天幕断更而悬着的心,此刻随着白光再次亮起,彻底提到了嗓子眼。
群臣按白日位次站定,连呼吸都放得极轻——所有人都想知道,“济南疑案”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朱棣当年到底有没有围攻济南。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指尖的青筋微微凸起。
马皇后悄悄递来一杯热茶,却被他抬手推开——此刻的他,满脑子都是天幕即将揭开的真相,根本无心饮茶。
朱标站在文臣班首,脸色苍白如纸,双手死死攥着朝笏,指节泛白——他隐隐有种预感,今日天幕播放后,他的太子之位,恐怕真的保不住了。
【昨夜留下的疑问,今日揭晓——济南疑案的真相,远比《明史》记载的复杂。
首先,从燕军一手史料(《奉天靖难记》《燕录》)来看,白沟河之战后,朱棣确实与济南有过交集,但绝非“亲率主力围攻三个月”。
】 【真相一:燕军对济南的“试探性进攻”,无朱棣参与。
】 【铧山之战结束后(洪武三十五年八月初),朱棣率燕军主力在泰安西侧休整,同时下令“命诸将(非朱棣本人)率数千兵力,前往济南方向试探进攻”。
史料原文记载:“上(朱棣)命张玉、朱能分兵一部,攻济南外围,观其城防虚实,若难攻则退,勿恋战。
”】 【此次试探性进攻,燕军仅在外围与济南守军(盛庸部)发生小规模冲突,并未强攻城墙。
因济南城防坚固,且盛庸已有防备,张玉、朱能在摸清虚实后,便按朱棣指令撤退,期间燕军伤亡不足百人,远非《明史》记载的“死伤三万”。
】 【真相二:燕军的核心任务——迁徙人口、转移物资,而非攻城。
】 【放弃试探进攻后,朱棣给燕军下达了两项核心任务:】 【1.迁徙人口:命人前往济南以北、燕军控制范围内的州县(如德州、沧州周边),动员当地百姓“拖家带口迁往北平”,并将这些百姓编入“新附义勇军”(非强制征兵,而是给予田宅、免税等优惠,吸引其归附)。
史料记载,此次迁徙共转移百姓约五万余人,均由燕军辅兵护送,一路向北前往北平。
】 【2.转移物资:命张信(燕军后勤将领)率部前往德州——此地此前为李景隆的粮草囤积地,虽经战乱,仍残留大量中央军的粮草、军资、器械。
张信组织辅兵与新附百姓,将这些物资分装上船,通过子牙河(连接德州与直沽的水路)运往北平。
整个转移过程持续十日,共运走粮草二十万石、弓箭五万余支、火炮十余门。
】 【真相三:朱棣的行踪——始终在河间、保定一带,统筹全局。
】 【在诸将试探济南、张信转移物资期间,朱棣本人一直坐镇河间(位于北平与济南之间),而非济南城下。
他的任务是:】 【-接待建文帝派来的谈判使者李德成(洪武三十三年八月中旬)——李德成此行目的是“劝朱棣罢兵,许以藩王特权”,但朱棣拒绝妥协,谈判无果。
李德成返回应天后,被建文帝以“谈判失败、通敌嫌疑”下狱,此后再无记载。
】 【-协调后方补给:确保迁徙百姓与转移物资的路线安全,抵御中央军零散部队的骚扰(主要是平安、吴杰部的小股骑兵)。
】 【-筹备下一步战略:此时的朱棣,已在计划进攻沧州(中央军徐凯部),而非纠结于济南。
】 【天幕画面随之展开:一侧是张玉、朱能率部在济南外围巡逻,与盛庸部士兵遥遥相望,无激烈冲突;另一侧是张信组织百姓与辅兵装船运粮,子牙河上船只首尾相连,绵延数里;中间则是朱棣在河间大营中与将领议事,案上摊着沧州一带的地图,神情专注。
】 “对味了!这才是燕王殿下的作风!”定远侯王弼第一个拍案而起,声音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落下,“什么围攻济南三个月,什么死伤三万,全是文官编造的谎言!殿下这招‘围点打援’的变种——不攻城,只迁人口、运物资,既削弱了朝廷的潜力,又壮大了自己,高明!实在太高明!” 傅友德也跟着点头,语气中满是赞叹:“是啊!迁徙百姓、转移物资,比强攻一座坚城划算多了!这些百姓到了北平,既能种地,又能当兵;这些粮草器械,更是燕军急需的。
殿下这眼光,比咱们这些老骨头都长远!不愧是咱和徐老哥共同调教出来的名将。
” 徐达看着天幕上朱棣在河间议事的画面,嘴角忍不住上扬:“咱就说了吧,老四压根不可能会犯‘单骑入城’的低级错误!他向来善于统筹全局,心思极度缜密,怎么可能亲自去济南城下冒险?那些文官为了抹黑他,真是连基本的兵书都不顾了!” 武将们纷纷附和,看向朱棣的眼神里满是敬佩——在他们看来,朱棣不仅能打硬仗(雄县、真定、郑村坝、白沟河、铧山之战),还懂谋略、善统筹,这样的人,才配得上继承大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文臣们则彻底沉默了。
李善长、宋濂等人低着头,脸色难看——天幕不仅揭穿了所谓正史《明史》
白日里因天幕断更而悬着的心,此刻随着白光再次亮起,彻底提到了嗓子眼。
群臣按白日位次站定,连呼吸都放得极轻——所有人都想知道,“济南疑案”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朱棣当年到底有没有围攻济南。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指尖的青筋微微凸起。
马皇后悄悄递来一杯热茶,却被他抬手推开——此刻的他,满脑子都是天幕即将揭开的真相,根本无心饮茶。
朱标站在文臣班首,脸色苍白如纸,双手死死攥着朝笏,指节泛白——他隐隐有种预感,今日天幕播放后,他的太子之位,恐怕真的保不住了。
【昨夜留下的疑问,今日揭晓——济南疑案的真相,远比《明史》记载的复杂。
首先,从燕军一手史料(《奉天靖难记》《燕录》)来看,白沟河之战后,朱棣确实与济南有过交集,但绝非“亲率主力围攻三个月”。
】 【真相一:燕军对济南的“试探性进攻”,无朱棣参与。
】 【铧山之战结束后(洪武三十五年八月初),朱棣率燕军主力在泰安西侧休整,同时下令“命诸将(非朱棣本人)率数千兵力,前往济南方向试探进攻”。
史料原文记载:“上(朱棣)命张玉、朱能分兵一部,攻济南外围,观其城防虚实,若难攻则退,勿恋战。
”】 【此次试探性进攻,燕军仅在外围与济南守军(盛庸部)发生小规模冲突,并未强攻城墙。
因济南城防坚固,且盛庸已有防备,张玉、朱能在摸清虚实后,便按朱棣指令撤退,期间燕军伤亡不足百人,远非《明史》记载的“死伤三万”。
】 【真相二:燕军的核心任务——迁徙人口、转移物资,而非攻城。
】 【放弃试探进攻后,朱棣给燕军下达了两项核心任务:】 【1.迁徙人口:命人前往济南以北、燕军控制范围内的州县(如德州、沧州周边),动员当地百姓“拖家带口迁往北平”,并将这些百姓编入“新附义勇军”(非强制征兵,而是给予田宅、免税等优惠,吸引其归附)。
史料记载,此次迁徙共转移百姓约五万余人,均由燕军辅兵护送,一路向北前往北平。
】 【2.转移物资:命张信(燕军后勤将领)率部前往德州——此地此前为李景隆的粮草囤积地,虽经战乱,仍残留大量中央军的粮草、军资、器械。
张信组织辅兵与新附百姓,将这些物资分装上船,通过子牙河(连接德州与直沽的水路)运往北平。
整个转移过程持续十日,共运走粮草二十万石、弓箭五万余支、火炮十余门。
】 【真相三:朱棣的行踪——始终在河间、保定一带,统筹全局。
】 【在诸将试探济南、张信转移物资期间,朱棣本人一直坐镇河间(位于北平与济南之间),而非济南城下。
他的任务是:】 【-接待建文帝派来的谈判使者李德成(洪武三十三年八月中旬)——李德成此行目的是“劝朱棣罢兵,许以藩王特权”,但朱棣拒绝妥协,谈判无果。
李德成返回应天后,被建文帝以“谈判失败、通敌嫌疑”下狱,此后再无记载。
】 【-协调后方补给:确保迁徙百姓与转移物资的路线安全,抵御中央军零散部队的骚扰(主要是平安、吴杰部的小股骑兵)。
】 【-筹备下一步战略:此时的朱棣,已在计划进攻沧州(中央军徐凯部),而非纠结于济南。
】 【天幕画面随之展开:一侧是张玉、朱能率部在济南外围巡逻,与盛庸部士兵遥遥相望,无激烈冲突;另一侧是张信组织百姓与辅兵装船运粮,子牙河上船只首尾相连,绵延数里;中间则是朱棣在河间大营中与将领议事,案上摊着沧州一带的地图,神情专注。
】 “对味了!这才是燕王殿下的作风!”定远侯王弼第一个拍案而起,声音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落下,“什么围攻济南三个月,什么死伤三万,全是文官编造的谎言!殿下这招‘围点打援’的变种——不攻城,只迁人口、运物资,既削弱了朝廷的潜力,又壮大了自己,高明!实在太高明!” 傅友德也跟着点头,语气中满是赞叹:“是啊!迁徙百姓、转移物资,比强攻一座坚城划算多了!这些百姓到了北平,既能种地,又能当兵;这些粮草器械,更是燕军急需的。
殿下这眼光,比咱们这些老骨头都长远!不愧是咱和徐老哥共同调教出来的名将。
” 徐达看着天幕上朱棣在河间议事的画面,嘴角忍不住上扬:“咱就说了吧,老四压根不可能会犯‘单骑入城’的低级错误!他向来善于统筹全局,心思极度缜密,怎么可能亲自去济南城下冒险?那些文官为了抹黑他,真是连基本的兵书都不顾了!” 武将们纷纷附和,看向朱棣的眼神里满是敬佩——在他们看来,朱棣不仅能打硬仗(雄县、真定、郑村坝、白沟河、铧山之战),还懂谋略、善统筹,这样的人,才配得上继承大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文臣们则彻底沉默了。
李善长、宋濂等人低着头,脸色难看——天幕不仅揭穿了所谓正史《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