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济南之战?盛庸铁铉?

关灯
次日清晨,奉天殿的朝会刚一结束,群臣便自发留在殿内,目光紧紧盯着殿中那片曾多次亮起的天幕区域。

    昨日天幕留下的“济南疑案”伏笔,早已让所有人的心悬了起来——尤其是朱棣,他迫切想知道,后世史料中“济南大败”的记载,究竟是真是假。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脸上虽依旧严肃,眼底却藏着一丝期待。

    马皇后坐在侧殿的软榻上,手里捻着佛珠,心里也在琢磨:棣儿向来用兵谨慎,怎会在济南栽跟头?天幕既然说史料有矛盾,想必其中另有隐情。

     辰时刚过,天幕终于如期亮起。

    白光散去后,熟悉的黑色字迹缓缓浮现,所有人的呼吸瞬间变得急促起来。

     【根据《明史·成祖本纪》《明史·盛庸传》《明史·铁铉传》记载,白沟河之战后,朱棣乘胜追击李景隆残部,意图攻占济南——此地乃南北交通要冲,北接北平,南连南京,若能拿下济南,便可打通南下南京的陆路通道,彻底扭转靖难之役的战局。

    】 【当时驻守济南的将领,为中央军都督盛庸与山东参政铁铉。

    李景隆溃败后,两人收拢残部,决心死守济南。

    朱棣率领燕军主力抵达济南城下后,随即发起猛攻:】 【1.首轮攻城:燕军以云梯、撞车为主要器械,每日从黎明至黄昏,轮番进攻济南城墙。

    盛庸、铁铉亲自登城指挥,率领士兵用滚木、礌石、热油反击,燕军死伤惨重,连续十日未能突破城墙。

    】 【2.诈降诱敌:铁铉见燕军攻势猛烈,心生一计——派使者前往燕军大营,向朱棣递交降书,声称“济南百姓畏燕军威势,愿献城投降,但百姓胆小,恐见大军恐慌,恳请燕王单骑入城受降,以安民心”。

    朱棣认为济南城久攻不下,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实乃上策,遂信以为真。

    】 【3.铁板惊魂:约定受降当日,朱棣仅带五名亲卫骑兵,从西门进入济南城。

    刚行至城门洞下,城门上方突然落下一块重达千斤的铁板,“砰”的一声砸在地面,险些砸中朱棣的坐骑。

    朱棣惊觉中计,立刻策马转身,亲卫骑兵拼死抵挡城门两侧射出的箭矢,最终仅朱棣一人一骑逃回燕军大营,其余五名亲卫全部战死。

    】 【4.炮轰受阻:诈降失败后,朱棣怒不可遏,下令调来数十门洪武铁炮,对准济南城墙轰击。

    眼看城墙即将被轰塌,铁铉又出奇策——连夜命人将朱元璋的“神牌”(即皇帝灵位,用檀香木制成,上书“大明太祖高皇帝之位”)悬挂在济南城墙的各个垛口与城楼之上。

    朱棣见城墙挂满父亲的神牌,因“孝道”与“君臣之礼”,不敢下令炮击,只得被迫停止炮攻。

    】 【5.夜袭扰营:盛庸趁燕军士气低落之际,率领数千精锐步兵,在夜间悄悄出城,分三路偷袭燕军大营。

    燕军因连日攻城疲惫,又未料到中央军会主动出击,营地瞬间陷入混乱。

    虽最终击退盛庸部,但燕军又损失数千士兵,粮草营帐也被烧毁不少。

    】 【据《明史》记载,朱棣围攻济南长达三个月,期间发起大小进攻数十次,均被盛庸、铁铉击退。

    随着时间推移,燕军的困境逐渐显现:】 【-粮草短缺:燕军千里追击,本就补给线过长,济南久攻不下,粮草消耗殆尽,后方又受到中央军将领平安、吴杰的骚扰,粮草运输多次被截断。

    】 【-士气低落:燕军自靖难起兵以来,虽偶有小败,却从未遭遇如此持久的攻坚战,士兵伤亡超过三万,不少士兵因思乡与恐惧,开始出现逃亡现象。

    】 【-援军威胁:建文帝朱允炆得知济南战况后,派大将军吴高率领五万大军,从辽东出发,驰援济南,意图与盛庸、铁铉夹击燕军。

    】 【为避免陷入“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朱棣在与张玉、朱能等核心将领商议后,不得不下令撤军,率领燕军主力返回北平。

    盛庸、铁铉则乘胜追击,收复了德州、沧州等此前被燕军占领的城池,暂时遏制了朱棣南下的势头。

    】 【《明史》将济南之战定义为“靖难之役的重要转折点”——此战不仅是朱棣起兵以来首次遭遇重大挫败,打破了燕军“战无不胜”的神话,更给了建文帝政权喘息的时间,盛庸因功被擢升为“平燕将军”,总领中央军北伐事宜;铁铉则被擢升为山东布政使,继续镇守济南,成为建文朝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