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济南之战?盛庸铁铉?
关灯
小
中
大
燕军的“忠臣标杆”。
】 天幕画面随着文字同步展开:燕军攻城时的惨烈场景、朱棣单骑入城的谨慎模样、铁板落下时的惊险瞬间、城墙悬挂神牌的肃穆画面、盛庸夜袭营寨的混乱景象,一一呈现在众人眼前,仿佛将所有人都拉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济南城下。
“好!好一个铁铉!好一个盛庸!”天幕文字刚停,李善长便激动地站了起来,花白的胡须因兴奋而微微颤抖,“果然是我大明的忠臣良将!以济南一座孤城,抵挡住燕军数万主力,还能设计挫败燕王殿下,实在难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宋濂也跟着点头,语气中满是赞叹:“铁参政此举,既显智谋,又守孝道——悬挂高皇帝神牌,既阻止了朱棣炮击,又彰显了对太祖皇帝的忠诚,实乃两全之策!盛将军夜袭营寨,更是打破了燕军不可战胜的谣言,此乃建文朝之幸,大明之幸啊!” 文臣们纷纷附和,看向朱棣的眼神里多了几分轻蔑——在他们看来,即便朱棣此前打赢了白沟河、铧山之战,最终还是栽在了济南,可见“叛逆”终究难成大器。
“不对!这里面有问题!”王弼猛地一拍桌子,震得面前的茶杯都倒了,茶水洒了一地。
他指着天幕上“朱棣单骑入城”的画面,怒声反驳,“燕王殿下是什么人?他从少年时就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什么阴谋诡计没见过?怎么可能轻易相信敌人的诈降?还单骑入城,这根本不符合他的性格!” 傅友德也皱着眉头,语气带着质疑:“没错,还有粮草问题。
殿下向来重视后勤,白沟河之战后,他既然决定追击李景隆,定会提前安排粮草补给,怎会在济南城下陷入粮草短缺的困境?再者,平安、吴杰的兵力本就被孟善牵制在真定,怎么可能有余力去骚扰殿下的后方?这里面绝对有问题” 徐达则盯着天幕上“悬挂朱元璋神牌”的画面,眼神凝重:“陛下的神牌,乃国之重器,岂能随意悬挂在城墙之上?铁铉此举,看似‘尽孝’,实则是在拿高皇帝的威严做赌注——若燕军真的不顾一切炮击,神牌受损,他担得起这个责任吗?再者说,济南根本就不是什么南下的必经之路。
依我看,这更像是文官为了美化铁铉,刻意编造的情节。
” 武将们纷纷点头,支持王弼、傅友德的观点。
在他们看来,朱棣谨慎用兵向来是以歼灭中央军主力为上策,怎么可能会去白费心思和气力去攻打一座战略地位并没有那么重要的城池,更不可能会犯“单骑入城”“忽视后勤”这样的低级错误,《明史》的记载,未免太过牵强。
朱棣站在殿中,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他看着天幕上自己“狼狈逃回”的画面,拳头紧紧攥起——他很清楚,自己不可能去打济南,更不会中什么“诈降计”。
这些记载,分明是后世文官为了抹黑他、美化建文朝而编造的谎言! “父皇!”朱棣猛地转向朱元璋,语气带着一丝急切,“儿臣不可能去过济南!所谓《明史》的记载,全是假的!儿臣恳请父皇明察!” 朱元璋没有立刻回应,只是盯着天幕,眉头皱得越来越紧。
他了解朱棣的性格,知道自己这个儿子虽然大胆但绝不鲁莽,却绝不是愚蠢之人,“单骑入城”这样荒谬的事,确实不像是他会做的。
可《明史》……看样子,咱的大明亡了,灭亡大明的王朝,怎么可能会记载这个死敌王朝光辉的历史,官修史书,后世又岂能随意质疑?朱元璋的心里,开始对所谓的“正史”产生了动摇。
马皇后看着朱棣急切的模样,心里也泛起了嘀咕。
她悄悄拉了拉朱元璋的衣袖,小声道:“重八,棣儿的话,或许有几分道理。
天幕既然特意提到《明史》的记载,想必后面还有下文,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
” 就在群臣争论不休之际,天幕突然再次亮起。
这一次,黑色字迹的语气变得锐利,如同利刃般戳破了《明史》记载的利刃: 【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错!大错而特错!】 【后世学者在整理《奉天靖难记》(燕军将领私人撰写的靖难史料)、《明太宗实录》(永乐朝官修实录)、《燕录》(靖难亲历者回忆录)等一手史料时发现,所有燕军方面的文献,均未提及“朱棣围攻济南”一事
】 天幕画面随着文字同步展开:燕军攻城时的惨烈场景、朱棣单骑入城的谨慎模样、铁板落下时的惊险瞬间、城墙悬挂神牌的肃穆画面、盛庸夜袭营寨的混乱景象,一一呈现在众人眼前,仿佛将所有人都拉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济南城下。
“好!好一个铁铉!好一个盛庸!”天幕文字刚停,李善长便激动地站了起来,花白的胡须因兴奋而微微颤抖,“果然是我大明的忠臣良将!以济南一座孤城,抵挡住燕军数万主力,还能设计挫败燕王殿下,实在难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宋濂也跟着点头,语气中满是赞叹:“铁参政此举,既显智谋,又守孝道——悬挂高皇帝神牌,既阻止了朱棣炮击,又彰显了对太祖皇帝的忠诚,实乃两全之策!盛将军夜袭营寨,更是打破了燕军不可战胜的谣言,此乃建文朝之幸,大明之幸啊!” 文臣们纷纷附和,看向朱棣的眼神里多了几分轻蔑——在他们看来,即便朱棣此前打赢了白沟河、铧山之战,最终还是栽在了济南,可见“叛逆”终究难成大器。
“不对!这里面有问题!”王弼猛地一拍桌子,震得面前的茶杯都倒了,茶水洒了一地。
他指着天幕上“朱棣单骑入城”的画面,怒声反驳,“燕王殿下是什么人?他从少年时就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什么阴谋诡计没见过?怎么可能轻易相信敌人的诈降?还单骑入城,这根本不符合他的性格!” 傅友德也皱着眉头,语气带着质疑:“没错,还有粮草问题。
殿下向来重视后勤,白沟河之战后,他既然决定追击李景隆,定会提前安排粮草补给,怎会在济南城下陷入粮草短缺的困境?再者,平安、吴杰的兵力本就被孟善牵制在真定,怎么可能有余力去骚扰殿下的后方?这里面绝对有问题” 徐达则盯着天幕上“悬挂朱元璋神牌”的画面,眼神凝重:“陛下的神牌,乃国之重器,岂能随意悬挂在城墙之上?铁铉此举,看似‘尽孝’,实则是在拿高皇帝的威严做赌注——若燕军真的不顾一切炮击,神牌受损,他担得起这个责任吗?再者说,济南根本就不是什么南下的必经之路。
依我看,这更像是文官为了美化铁铉,刻意编造的情节。
” 武将们纷纷点头,支持王弼、傅友德的观点。
在他们看来,朱棣谨慎用兵向来是以歼灭中央军主力为上策,怎么可能会去白费心思和气力去攻打一座战略地位并没有那么重要的城池,更不可能会犯“单骑入城”“忽视后勤”这样的低级错误,《明史》的记载,未免太过牵强。
朱棣站在殿中,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他看着天幕上自己“狼狈逃回”的画面,拳头紧紧攥起——他很清楚,自己不可能去打济南,更不会中什么“诈降计”。
这些记载,分明是后世文官为了抹黑他、美化建文朝而编造的谎言! “父皇!”朱棣猛地转向朱元璋,语气带着一丝急切,“儿臣不可能去过济南!所谓《明史》的记载,全是假的!儿臣恳请父皇明察!” 朱元璋没有立刻回应,只是盯着天幕,眉头皱得越来越紧。
他了解朱棣的性格,知道自己这个儿子虽然大胆但绝不鲁莽,却绝不是愚蠢之人,“单骑入城”这样荒谬的事,确实不像是他会做的。
可《明史》……看样子,咱的大明亡了,灭亡大明的王朝,怎么可能会记载这个死敌王朝光辉的历史,官修史书,后世又岂能随意质疑?朱元璋的心里,开始对所谓的“正史”产生了动摇。
马皇后看着朱棣急切的模样,心里也泛起了嘀咕。
她悄悄拉了拉朱元璋的衣袖,小声道:“重八,棣儿的话,或许有几分道理。
天幕既然特意提到《明史》的记载,想必后面还有下文,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
” 就在群臣争论不休之际,天幕突然再次亮起。
这一次,黑色字迹的语气变得锐利,如同利刃般戳破了《明史》记载的利刃: 【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错!大错而特错!】 【后世学者在整理《奉天靖难记》(燕军将领私人撰写的靖难史料)、《明太宗实录》(永乐朝官修实录)、《燕录》(靖难亲历者回忆录)等一手史料时发现,所有燕军方面的文献,均未提及“朱棣围攻济南”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