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济南之战?盛庸铁铉?

关灯


    更令人震惊的是,根据燕军行军路线记载与将领任免记录,白沟河之战后,朱棣从未率军前往济南!】 【《明史》记载的“济南之战”,存在三大致命漏洞:】 【1.时间矛盾:《明史》称朱棣围攻济南“三个月”,但根据燕军史料记载,白沟河之战结束于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元年)八月,朱棣率军返回北平的时间是同年十月,期间仅两个月,且其中一个月用于追击李景隆至铧山,根本没有“三个月围攻济南”的时间。

    】 【2.兵力矛盾:《明史》称燕军“伤亡三万”,但燕军在白沟河之战后,总兵力仅六万左右,若再损失三万,根本无力返回北平,更不可能在后续的战役中继续与中央军对抗。

    而燕军史料记载,从白沟河之战到返回北平,燕军总伤亡仅一万余人,且多为追击途中的非战斗减员。

    】 【3.地理矛盾:济南位于德州以西,而李景隆溃逃的方向是德州以南的济宁,朱棣追击的路线是“白沟河→德州→济宁→铧山”,全程沿运河向东,从未向西前往济南。

    《明史》称朱棣“追击李景隆至济南”,完全不符合实际的地理方位。

    】 【既然朱棣从未去过济南,那么《明史》记载的“济南之战”,究竟是怎么回事?当时的朱棣,究竟在何处?他又在做什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夜间的下回分解。

    】 天幕文字戛然而止,白光瞬间熄灭,只留下奉天殿内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僵在原地,脸上写满了震惊与疑惑——朱棣没去过济南?那《明史》的记载是怎么来的?盛庸、铁铉对抗的是谁?朱棣当时又在做什么? “怎么回事?怎么断在这里了!”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龙椅都跟着晃动了一下。

    他站起身,脸色铁青,语气中满是怒火,“说了一半就停,这天幕到底想干什么?!” 朱标也懵了,他原本以为“济南大败”能让朱棣元气大伤,甚至可能动摇朱元璋对朱棣的信任,可天幕突然说“朱棣没去过济南”,这让他所有的期待都落了空。

    他看着殿中沉默的群臣,心里满是慌乱——如果济南之战是假的,那建文朝所谓的“转机”,岂不是也成了笑话? 朱棣的情绪则从愤怒转为疑惑。

    他知道自己没去过济南,可天幕提到的“燕军史料”,他却从未见过。

    自己当时究竟在做什么?为什么后世会编造出“济南之战”的谎言?无数个问题在他的脑海里盘旋,让他恨不得立刻知道夜间的“下回分解”。

     “这天幕也太过分了!”蓝玉气得直跺脚,“关键时候断更,这不是吊人胃口吗?不行,咱得等着,今晚一定要看看,这济南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 徐达也叹了口气,道:“看来《明史》的记载,确实有问题。

    只是不知道,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盛庸、铁铉既然没对抗过棣儿,那他们对抗的是谁?难道当时还有另一支燕军?” 文臣们则彻底沉默了。

    李善长、宋濂等人看着天幕消失的方向,脸色苍白——如果《明史》的记载是假的,那后世之人他们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建文忠臣”,岂不是也成了虚构的形象?文臣的无能,他们不是接受不了,他们接受不了的是被撕开文臣无能这一遮羞布下的真面目。

    这让他们根本无法接受。

     马皇后看着混乱的朝堂,心里也满是疑惑。

    她走到朱元璋身边,轻声劝道:“重八,别生气了。

    天幕既然说夜间会继续播放,咱们就等晚上再说。

    现在最重要的是稳住心神,别让群臣乱了阵脚。

    ”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怒火。

    他看向群臣,语气严肃:“今日天幕之事,不得外传。

    所有人都留在宫中,等候夜间天幕播放。

    谁敢私下议论,扰乱人心,以谋逆论处!” “遵旨!”群臣齐声应和,可每个人的心里,都像压了一块石头——济南之战的真相,朱棣的去向,建文朝的谎言,所有的疑问,都要等到夜间才能解开。

     奉天殿内的气氛,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凝重。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夜幕降临,等待着天幕揭开那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真相。

    而这场关于“济南疑案”的风波,也才刚刚开始。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历史天幕:永乐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