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严父认错,一家和睦

关灯
说,你成了‘成祖’,咱这个‘太祖’成了啥?” 他思索片刻,对马皇后说:“妹子,你让人把《祖训录》拿来,咱现在就加一条——后世之君,不得给老四上‘成祖’庙号,只能称‘太宗’。

    谁要是敢违反,就是忤逆祖宗,剥夺其皇位!” 马皇后连忙让人去取《祖训录》,朱棣看着朱元璋认真的模样,忍不住笑道:“父皇,既然您这么在意,那日后儿臣登基,干脆自己写一部《太宗明录》《太宗祖训》,把靖难的经过和治国的理念都记下来,也免得后世子孙乱改历史。

    ” “臭小子,你敢?!”朱元璋瞪了他一眼,随即忍不住笑了出来,“《实录》是国史,哪能让你自己写?传出去,人家还以为你要篡改历史呢!不过,你要是真怕后世乱改,倒可以让史官如实记载,咱在祖训里也加上一条,史官修史必须如实,不得隐瞒或篡改,违者斩!而且你写祖训,那咱的祖训录呢,咋地,你想跟爹平起平坐啊” 朱棣连忙点头:“儿臣不敢,儿臣听父皇的。

    ” 奉天殿内的气氛,从未如此轻松过。

    烛火摇曳,映着一家三口的身影,温馨而和睦。

    曾经属于朱标的太子之位,曾经属于朱标一家的天伦之乐,如今都转移到了朱棣身上。

    马皇后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既有对朱标的惋惜,也有对朱棣的期许——她知道,这是大明最好的选择。

     与此同时,东宫之内,太子朱标与太子妃吕氏正坐立不安。

    自从朱元璋下令废黜太子朱标立朱棣为太子的旨意传出后,朱标便一病不起,整日躺在病榻上,神色萎靡。

    吕氏则守在一旁,焦虑地等待着宫中的消息。

     “殿下,您别急,陛下或许只是召燕王商议国事,不一定是关于储位的事。

    ”吕氏强装镇定,为朱标掖了掖被角。

     朱标摇了摇头,眼神空洞:“不可能。

    父皇既然已经下了废储的旨意,今日召老四入宫,定是要确定他的太子之位。

    我这个太子,早就名存实亡了。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在这时,一名太监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脸色苍白,声音颤抖:“殿下!太子妃!不好了!奴才在奉天殿外听太监们说,陛下……陛下给燕王跪下了!还说……还说当年立允炆为皇太孙是错的,要跟燕王认错!” “什么?!”朱标猛地从床上坐起来,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父皇……父皇给老四跪下了?还认错?” 吕氏也吓得浑身发抖:“这……这怎么可能?陛下可是天子,怎么会给燕王跪下?还说立允炆是错的……那允炆怎么办?我们母子怎么办?” 朱标只觉得胸口一阵剧痛,气血翻涌,一口鲜血猛地喷了出来,溅在床幔上,染红了一片。

    他指着殿外,嘴唇颤抖,却说不出一句话,随后眼前一黑,重重地倒在了床上。

     “殿下!殿下!”吕氏惊慌失措地扑上前,抱住朱标的身体,大声哭喊,“快!快传太医!传太医啊!” 东宫之内瞬间乱作一团,太监宫女们慌慌张张地跑去传太医,吕氏坐在床边,看着昏迷不醒的朱标,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她知道,朱标这一病,恐怕再也起不来了——朱元璋对朱棣的认可,已经到了屈膝的地步,他们母子,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了。

     而奉天殿内,朱元璋还不知道东宫的变故。

    他看着朱棣,语气郑重:“老四,从今日起,你就入东宫居住,总领朝政。

    明日早朝,咱会正式昭告天下,立你为太子。

    你要记住,你肩上的担子,不仅是咱朱家的江山,更是天下百姓的福祉。

    ” 朱棣站起身,恭敬地行了一礼:“儿臣定当不负父皇所托,不负天下百姓!” 夜色渐深,奉天殿的灯火依旧明亮。

    朱棣与徐妙云走出殿外,晚风带着初秋的凉意,却吹不散他们心中的暖意。

    朱棣牵着徐妙云的手,抬头望向星空,眼神坚定——属于他的时代,已经正式拉开序幕。

    而东宫之内,朱标的昏迷,吕氏的惊慌,却预示着一场新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历史天幕:永乐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