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夹河之战,血流成河
关灯
小
中
大
翌日清晨,应天府的晨光刚穿透云层,奉天殿内外便已挤满了文武百官。
自东昌之战天幕播放后,所有人都在翘首以盼——燕军经此挫败,究竟会如何反击?而今日,当第一道白光刺破天际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只见漫天血色如河水般涌动,最终凝结成八个狰狞大字,刺得人眼生疼:靖难最惨烈一战——夹河之战。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指尖不自觉地收紧——“最惨烈”三字,让他瞬间想起白沟河之战的尸山血海。
马皇后悄悄握住他的手,低声道:“别太担心,棣儿有分寸。
”朱棣与徐妙云站在武将班首,两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夹河之战,是靖难中扭转颓势的关键一战,也是燕军伤亡最惨重的一战,今日天幕披露,必是惊心动魄。
【靖难之役进入战略僵持阶段——东昌之战后,中央军虽宣称“大捷”,却未能歼灭燕军主力;燕军虽损失主将张玉,却在朱棣的重整下迅速恢复战力。
双方在河北、山东一带陷入拉锯:燕军控制北平、保定、沧州等地,中央军则依托德州、真定、济宁等重镇,形成“三线防御”,企图以兵力优势拖垮燕军。
】 【为打破僵局,朱棣决定发动大规模南下作战——此次南下,燕军投入作战主力约7-8万人,均为经白沟河、东昌之战锤炼的百战精锐,骑兵占比达40%,配备大量强弓劲弩与轻型火炮;而中央军方面,集结了两大主力兵团:】 -真定兵团:由平安、吴杰、陈晖统领,兵力约10万人,下辖辽东铁骑、山西边骑等精锐骑兵,因此前深州阻击战中被燕军伏击,对燕军骑兵心存忌惮,战术上以“稳守”为主。
-德州兵团:由盛庸、何福统领,兵力约20万人,是中央军的绝对主力——东昌之战后,该兵团缴获燕军部分器械,又得到建文帝的粮草补给,士气高涨,企图脱离德州筑垒地域,向真定兵团靠拢,形成“两兵团夹击燕军”的态势。
【双方兵力对比悬殊:中央军总兵力约30万人,是燕军的4倍有余。
但燕军有两大优势:一是骑兵机动性强,能快速穿插迂回;二是将领配合默契,朱棣、朱高煦、朱能、张辅等人均久经战阵,战术执行力远超中央军(盛庸与何福因东昌之战的指挥权问题,已生嫌隙)。
】 天幕画面随之展开:左侧是中央军德州兵团的营垒,数十万士兵列阵操练,高大的“火车”战车(车身覆铁皮,两侧架弩箭,车前装尖刺)整齐排列,气势骇人;右侧是燕军的骑兵在平原上奔驰,朱棣与朱能、张辅等人在地图前商议战术,手指不断在滹沱河、夹河一带滑动;中间则是真定兵团的营垒,平安站在城楼上,眉头紧锁地望着燕军方向,眼神中满是警惕。
“30万对7万?这兵力差距未免也太大了!”蓝玉看着天幕上的兵力对比,忍不住惊呼出声,“这是在赌啊!就算燕军骑兵能打,可中央军有‘火车’战车,还有数十万步兵,用骑兵冲击整队的步兵和战车,要是突破不了一旦被围,后果不堪设想!” 傅友德也皱起眉头,语气凝重:“盛庸、何福虽有嫌隙,但德州兵团的兵力是燕军的三四倍,真定兵团又能随时支援。
殿下若不能速战速决,拖到中央军两兵团汇合,燕军就危险了。
” 徐达却摇了摇头,眼神中带着几分笃定:“你们放心,老四不会打无准备之仗。
他敢带7万人南下,定是找到了对付中央军的办法。
你们看,德州兵团脱离筑垒地域,这本身就是个错误——他们的‘火车’战车虽厉害,可在平原上机动性差,正好给了燕军骑兵迂回的机会。
” 文臣们则被中央军的规模吓住了。
李善长看着天幕上德州兵团的“火车”战车,脸色苍白:“30万兵力,还有如此精良的战车,建文朝的家底,竟还如此厚实。
燕王以7万对30万,能赢吗?” 宋濂叹了口气:“天幕开篇就说这是‘靖难最惨烈一战’,想来燕军虽能赢,却也要付出惨重代价。
只是不知,这一战后,建文朝的兵力,还能支撑多久。
” 朱元璋听着群臣的议论,目光落在天幕上朱棣的身影上,语气带着几分骄傲:“棣儿这孩子,最擅长以少胜多。
白沟河10万对40万都能赢,今日7万对30万,未必不能再创奇迹。
咱倒是想看看,他这次又能拿出什么好办法。
” 【为应对中央军的兵力优势,朱棣制定“疑兵牵真定,主力击德州”的战术,具体部署如下:】 1.疑兵牵制真定兵团 【朱棣命李远、薛禄率领5000骑兵,伪装成燕军主力,向真定方向移动:】 -战术一:沿途多设营垒,遍插燕军旗帜,制造“燕军主力围攻真定”的假象; -战术二:派小股骑兵袭扰真定周边的州县,烧毁中央军的粮草囤积点,迫使平安、吴杰不敢轻易出兵支援德州; -战术三:故意泄露“燕军主力将从真定南下,截断德州兵团退路”的假情报,让平安坚信燕军的目标是真定,而非德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平安果然上当——因深州阻击战的阴影,他认定燕军骑兵擅长伏击,遂下令真定兵团坚守城池,不得擅自出兵,仅派少量骑兵侦查,彻底失去了与德州兵团汇合的
自东昌之战天幕播放后,所有人都在翘首以盼——燕军经此挫败,究竟会如何反击?而今日,当第一道白光刺破天际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只见漫天血色如河水般涌动,最终凝结成八个狰狞大字,刺得人眼生疼:靖难最惨烈一战——夹河之战。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指尖不自觉地收紧——“最惨烈”三字,让他瞬间想起白沟河之战的尸山血海。
马皇后悄悄握住他的手,低声道:“别太担心,棣儿有分寸。
”朱棣与徐妙云站在武将班首,两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夹河之战,是靖难中扭转颓势的关键一战,也是燕军伤亡最惨重的一战,今日天幕披露,必是惊心动魄。
【靖难之役进入战略僵持阶段——东昌之战后,中央军虽宣称“大捷”,却未能歼灭燕军主力;燕军虽损失主将张玉,却在朱棣的重整下迅速恢复战力。
双方在河北、山东一带陷入拉锯:燕军控制北平、保定、沧州等地,中央军则依托德州、真定、济宁等重镇,形成“三线防御”,企图以兵力优势拖垮燕军。
】 【为打破僵局,朱棣决定发动大规模南下作战——此次南下,燕军投入作战主力约7-8万人,均为经白沟河、东昌之战锤炼的百战精锐,骑兵占比达40%,配备大量强弓劲弩与轻型火炮;而中央军方面,集结了两大主力兵团:】 -真定兵团:由平安、吴杰、陈晖统领,兵力约10万人,下辖辽东铁骑、山西边骑等精锐骑兵,因此前深州阻击战中被燕军伏击,对燕军骑兵心存忌惮,战术上以“稳守”为主。
-德州兵团:由盛庸、何福统领,兵力约20万人,是中央军的绝对主力——东昌之战后,该兵团缴获燕军部分器械,又得到建文帝的粮草补给,士气高涨,企图脱离德州筑垒地域,向真定兵团靠拢,形成“两兵团夹击燕军”的态势。
【双方兵力对比悬殊:中央军总兵力约30万人,是燕军的4倍有余。
但燕军有两大优势:一是骑兵机动性强,能快速穿插迂回;二是将领配合默契,朱棣、朱高煦、朱能、张辅等人均久经战阵,战术执行力远超中央军(盛庸与何福因东昌之战的指挥权问题,已生嫌隙)。
】 天幕画面随之展开:左侧是中央军德州兵团的营垒,数十万士兵列阵操练,高大的“火车”战车(车身覆铁皮,两侧架弩箭,车前装尖刺)整齐排列,气势骇人;右侧是燕军的骑兵在平原上奔驰,朱棣与朱能、张辅等人在地图前商议战术,手指不断在滹沱河、夹河一带滑动;中间则是真定兵团的营垒,平安站在城楼上,眉头紧锁地望着燕军方向,眼神中满是警惕。
“30万对7万?这兵力差距未免也太大了!”蓝玉看着天幕上的兵力对比,忍不住惊呼出声,“这是在赌啊!就算燕军骑兵能打,可中央军有‘火车’战车,还有数十万步兵,用骑兵冲击整队的步兵和战车,要是突破不了一旦被围,后果不堪设想!” 傅友德也皱起眉头,语气凝重:“盛庸、何福虽有嫌隙,但德州兵团的兵力是燕军的三四倍,真定兵团又能随时支援。
殿下若不能速战速决,拖到中央军两兵团汇合,燕军就危险了。
” 徐达却摇了摇头,眼神中带着几分笃定:“你们放心,老四不会打无准备之仗。
他敢带7万人南下,定是找到了对付中央军的办法。
你们看,德州兵团脱离筑垒地域,这本身就是个错误——他们的‘火车’战车虽厉害,可在平原上机动性差,正好给了燕军骑兵迂回的机会。
” 文臣们则被中央军的规模吓住了。
李善长看着天幕上德州兵团的“火车”战车,脸色苍白:“30万兵力,还有如此精良的战车,建文朝的家底,竟还如此厚实。
燕王以7万对30万,能赢吗?” 宋濂叹了口气:“天幕开篇就说这是‘靖难最惨烈一战’,想来燕军虽能赢,却也要付出惨重代价。
只是不知,这一战后,建文朝的兵力,还能支撑多久。
” 朱元璋听着群臣的议论,目光落在天幕上朱棣的身影上,语气带着几分骄傲:“棣儿这孩子,最擅长以少胜多。
白沟河10万对40万都能赢,今日7万对30万,未必不能再创奇迹。
咱倒是想看看,他这次又能拿出什么好办法。
” 【为应对中央军的兵力优势,朱棣制定“疑兵牵真定,主力击德州”的战术,具体部署如下:】 1.疑兵牵制真定兵团 【朱棣命李远、薛禄率领5000骑兵,伪装成燕军主力,向真定方向移动:】 -战术一:沿途多设营垒,遍插燕军旗帜,制造“燕军主力围攻真定”的假象; -战术二:派小股骑兵袭扰真定周边的州县,烧毁中央军的粮草囤积点,迫使平安、吴杰不敢轻易出兵支援德州; -战术三:故意泄露“燕军主力将从真定南下,截断德州兵团退路”的假情报,让平安坚信燕军的目标是真定,而非德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平安果然上当——因深州阻击战的阴影,他认定燕军骑兵擅长伏击,遂下令真定兵团坚守城池,不得擅自出兵,仅派少量骑兵侦查,彻底失去了与德州兵团汇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