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夹河之战,血流成河

关灯
时机。

    】 2.主力隐蔽南下,重创德州兵团前锋 【在李远牵制真定兵团的同时,朱棣率燕军主力(约7万人)从天津出发,沿沧州、献县一线南下,避开中央军的侦查,直扑德州兵团的必经之路——滹沱河下游的夹河(今河北武邑县境内)。

    】 【德州兵团此时正由盛庸、何福率领,向真定方向移动。

    为确保行军安全,盛庸派部将庄得、楚智率领5000精锐骑兵(德州兵团的核心机动力量)作为前锋,沿滹沱河两岸侦查前进。

    】 【朱棣得知消息后,当即命朱能、张辅率领1万骑兵设伏:】 -伏击地点选在滹沱河支流的芦苇荡中,此处河道狭窄,骑兵难以展开; -朱能率部埋伏在东岸,张辅率部埋伏在西岸,待中央军前锋进入河道后,两岸同时杀出; -燕军骑兵使用火箭(箭杆绑火药筒),点燃芦苇荡,迫使中央军前锋陷入混乱。

     【此战,燕军大获全胜:斩杀中央军前锋主将庄得,俘虏副将楚智以下将领10余人,歼灭骑兵约3000人,缴获战马2000余匹。

    德州兵团的机动骑兵遭受重创,为后续夹河大战埋下伏笔——盛庸、何福失去了快速侦查与反击的力量,对燕军主力的动向一无所知。

    】 天幕画面将伏击战的惨烈展现得淋漓尽致:芦苇荡中,火箭腾空而起,火光瞬间吞噬河道;朱能手持长枪,一枪挑杀庄得;张辅率军包围楚智,楚智虽奋勇抵抗,却因寡不敌众,最终被俘;中央军骑兵在火海中四散奔逃,惨叫声不绝于耳。

     【洪武三十四年(建文二年)三月二十日,燕军主力与德州兵团在夹河两岸正面相撞,靖难最惨烈的一战,正式打响。

    】 1.首日:中央军战车列阵,燕军骑兵受挫 【盛庸、何福得知前锋被歼,虽惊怒交加,却也被迫在夹河东岸列阵迎战。

    德州兵团摆出“战车大阵”:】 -前沿:1000辆“火车”战车首尾相连,形成长约5里的防线,战车两侧的弩手、火铳手严阵以待; -中军:5万长枪兵、大盾兵排成密集方阵,紧跟战车防线,负责抵御燕军骑兵的冲击; -后军:剩余兵力分为左、右两翼,隐蔽在战车防线后方,准备随时支援。

     【朱棣见状,下令朱高煦率领3万骑兵正面冲击——他试图以骑兵的冲击力,突破中央军的战车防线。

    但中央军的“火车”战车极为坚固,燕军骑兵的冲锋不仅未能突破防线,反而被战车两侧的弩箭、火铳射杀,伤亡惨重。

    朱高煦亲自率军冲锋,肩部被弩箭射中,被迫后撤。

    】 【首日激战,燕军伤亡约5000人,中央军伤亡约3000人。

    燕军初战受挫,朱棣意识到:正面冲击无法突破战车防线,必须改变战术。

    】 2.次日:燕军新型战术——步骑结合,骑兵迂回 【朱棣连夜召开军事会议,与朱能、张辅、谭渊等人制定新型战术,将燕军分为三部分:】 -中军(谭渊、李彬统领):约2万人,以步兵为主,正面牵制中央军战车大阵,佯装进攻,吸引中央军注意力; -左翼(朱能统领):约1.5万轻骑兵,负责侦查中央军左翼防线,制造烟尘(点燃干草),迷惑中央军,寻找防线弱点; -右翼(朱棣、朱高煦统领):约2.5万精锐骑兵,分为两部分——朱棣亲率1万亲卫骑兵,在中军、左翼的掩护下,迂回到中央军右翼后方;朱高煦率1.5万骑兵,隐蔽在左翼附近,待朱棣迂回成功后,发起总攻。

     【同时,张辅率领5000特殊训练的步兵(手持特制大型标枪,枪头带铁钉倒刺,枪尾连绳索),埋伏在中央军左翼防线附近的树林中,等待战机。

    】 【三月二十一日清晨,战斗再次打响:】 -中军谭渊率部发起进攻,步兵手持盾牌,缓慢推进,与中央军战车防线的弩手、火铳手展开对射,吸引了中央军的大部分注意力; -左翼朱能率部点燃干草,烟尘弥漫,中央军左翼守军误以为燕军主力来袭,连忙调集兵力防御,防线出现松动; -张辅抓住时机,率5000步兵冲出树林,将特制标枪投向中央军左翼的战车——标枪的铁钉倒刺牢牢勾住战车,步兵拖拽绳索,硬生生将几辆战车拉开缺口; -朱棣率亲卫骑兵从中央军右翼后方突袭,骑兵如尖刀般插入中央军后军,斩杀后军主将数人,中央军后军顿时陷入混乱; -朱高煦率部从左翼发起进攻,与张辅的步兵汇合,通过战车缺口涌入中央军防线,与中央军步兵展开肉搏。

     【此战,燕军成功突破中央军左翼与后军防线,中央军战车大阵出现多处缺口。

    混乱中,中央军骑兵将领皂旗张(本名不详,因战旗为黑色而得名)挺身而出,收拢溃散的骑兵,组织反击,数次击退燕军的进攻,为中央军重整防线争取了时间。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次日激战,燕军伤亡约8000人,中央军伤亡约一万五千余人。

    中央军虽守住了核心防线,但战车损失过半,士气开始低落。

    】 3.第三日:决战时刻——意志力的较量,中央军崩溃 【三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