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冬日暖阳与根基初筑

关灯
凛冬已至,北风呼啸着掠过关中平原,卷起枯黄的草屑与尘土,给咸阳城披上了一层灰蒙蒙的寒意。

    往年这个时候,无论是宫闱深处还是寻常巷陌,人们都要开始为抵御漫长的严寒做准备,富贵之家依靠燃烧昂贵的木炭,而贫苦百姓则往往只能蜷缩在四面透风的茅屋中,依靠单薄的衣物和彼此的体温苦苦煎熬。

     然而,今年的冬天,似乎有了一些不同。

     在扶苏的全力推动和嬴政的默许下,由天工苑主导、少府及地方官府配合的“保暖三策”,开始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周边县乡悄然推行。

    首要的,便是“火炕”与“火墙”。

     天工苑派出了一批由公输哲弟子带领的工匠小队,分赴各乡里。

    他们并非强行摊派,而是选择了几个村庄作为示范点,由官府提供部分材料和技术指导,帮助村民修建火炕和火墙。

     起初,许多农人抱着怀疑和观望的态度。

    毕竟,在屋内砌一座中空的土炕,再连接屋外的灶台,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

    但当第一户敢于尝试的人家,在工匠的指导下成功砌好火炕,并在寒冷的冬夜点燃灶火后,奇迹发生了! 灶膛里的火焰并不需要多么旺盛,那热力却顺着炕体内的烟道均匀扩散,不过半个时辰,整个土炕便变得温暖如春!睡在暖烘烘的炕上,屋外的寒风呼啸似乎也不再那么可怕。

    更妙的是,连接火炕的“火墙”(利用砌筑在中空墙体内的烟道取暖)也让整个屋子的温度提升了不少,不再是往日那种刺骨的阴冷。

     “暖……真暖和啊!”第一个体验火炕的老农,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工匠的手不住道谢,“这炕……这真是神仙给的福气啊!”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在乡邻间传开。

    观望者纷纷心动,主动请求官府派工匠指导。

    工匠小队顿时变得异常忙碌,他们简化工艺,编制出通俗易懂的搭建口诀,甚至培训了一些手脚麻利的本地青年作为助手,推广的速度逐渐加快。

     与此同时,扶苏授意少府,开始有组织地勘探和开采渭北一带露天的石炭(煤)矿脉。

    相比于木炭,石炭燃烧更持久,热量更高,且成本低廉。

    天工苑改进了传统的炉具,设计出更适合石炭燃烧、带有简易烟囱的“石炭炉”,与火炕、火墙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当然,石炭燃烧产生的烟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