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暗访萧何与收服韩信

关灯
离开丰邑后,扶苏的心境已与出咸阳时大不相同。

    那偶然听闻的几个名字,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几颗石子,涟漪虽暂未扩大,却让他看到了水下潜藏的暗流与礁石。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观察民生百态,而是开始有意识地探寻、评估那些在原本历史轨迹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

     他的第一站,选择了沛县。

    并非直接去找刘邦,而是将目标锁定在了萧何身上。

    根据零碎的信息和未来的认知,萧何此时应是沛县功曹,掌管文书、狱讼,乃一县之干吏,且素有名声,被称为“办事公允,精于律法算学”。

    这样的人,若能为其所用,无论是对于理清地方政务,还是未来推行新政,都将是极大的助力。

     扶苏没有惊动沛县官府,而是通过黑冰台的渠道,查清了萧何的日常行踪与喜好。

    得知萧何公务之余,常去县城一家较为清静的书简店翻阅律令条文。

     这一日午后,扶苏扮作游学士子,独自一人(护卫在远处警戒)走进了那家书简店。

    店内光线偏暗,竹简的墨香与陈旧气息混合在一起。

    果然,在一排律法相关的竹简前,站着一位年约三旬、面容清癯、目光沉静的男子,正凝神翻阅着一卷秦律,手指偶尔在竹简上轻轻划过,似在推敲。

     扶苏不动声色地走到他身旁,也随手拿起一卷律法,假装阅读,实则用眼角余光观察。

    只见萧何眉头微蹙,似乎对律条中某处表述有所疑虑,低声自语:“此条关于田宅诉讼,时限规定过于严苛,若遇灾年或路途遥远之民,岂非天然失理?” 扶苏心中一动,此人果然并非只会照本宣科的庸吏,而是有自己的思考。

    他趁机搭话,用略带疑惑的语气道:“这位先生所言极是。

    律法之本,在于定分止争,若因时限而致民冤屈,岂非背离初衷?” 萧何闻声抬头,见扶苏气度不凡,谈吐亦有见地,便拱手道:“在下萧何,沛县一小吏。

    适才妄议律法,让兄台见笑了。

    ” “萧功曹过谦了。

    ”扶苏微微一笑,还礼道,“在下苏复,自咸阳游学至此。

    适才听功曹之言,深有同感。

    律法固需严谨,亦需兼顾情理。

    不知功曹以为,当今天下大势,除律法之外,还有何亟待完善之处?” 扶苏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更广阔的层面。

    萧何起初有些谨慎,但见“苏复”言辞恳切,见识不俗,便也渐渐放开,谈及了赋税征收中的弊端、地方胥吏的贪腐、以及信息传递的迟缓对政令执行的影响。

    他所言皆切中时弊,且往往能提出一些切实的改进想法,虽限于眼界,未能如扶苏般高瞻远瞩,但其务实与干练,已让扶苏心中赞叹。

     “苏兄见识广博,所言‘格物致知’,以实学强国之道,令萧何茅塞顿开。

    ”一番长谈后,萧何对扶苏已然颇为佩服,“只是此道推行,非一日之功,需上下同心,更需……稳定的时局与强有力的支撑。

    ” 萧何最后这句话,隐约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