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道中察微与各方心绪

关灯
萧何的马车不疾不徐地行驶在官道上。

    离沛县越远,沿途的景致与风物便愈发呈现出与泗水郡不同的面貌。

    他并未因旅途劳顿而闭目养神,反而时常撩开车帘,仔细观察着沿途的村落、田畴、驿站以及往来商旅。

     他注意到,越是靠近三川郡(洛阳一带),官道修缮得越发平整宽阔,显然是下了大力气维护。

    往来车辆中,标有“少府”、“治粟内史”或是各大官营工坊标记的辎重车队明显增多,装载着成包的雪盐、打造好的曲辕犁部件、甚至还有一些他未曾见过的、以油布覆盖的方形物件(或许是改良后的石炭炉或马具)。

    这些都是“格物”新政正在切实推行、并逐渐影响物资流转的直观证据。

     然而,他也敏锐地捕捉到一些不和谐之处。

    在一处驿站歇脚时,他听到几个押送粮秣的军吏低声抱怨,说是指定经由漕运北上的军粮,在某个转运节点被耽搁了数日,理由是“船只调度不便”。

    又有一次,他远远看到一队疑似少府的官船在码头卸货,但卸下的货箱规格、数量,与船上吃水线似乎有些微的不符,只是距离太远,难以确认。

     这些零碎的见闻,如同散落的珠子,在他脑海中与沛县码头的异常、彭城韩信的调查、以及自己即将履新的“漕运审计”职责串联起来。

    他愈发确信,漕运系统内部绝非铁板一块,存在着不小的隐患,甚至可能已经形成了某种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连军国大事所需的粮秣都敢延误。

     “积弊已深,非猛药不能治啊……”萧何在心中暗叹,同时也感到肩上的压力又重了几分。

    长公子调他入京,恐怕正是看中了他身处地方、熟悉基层弊病而又未被中枢官僚气息浸染的特质,要他去做那把刮骨疗毒的“利刃”。

     旅途闲暇时,他除了整理思路,也开始有意识地与两名护卫交谈。

    这两人寡言少语,但举止干练,眼神锐利,绝非普通军士。

    萧何猜测他们应是黑冰台之人,便不着痕迹地询问一些关于咸阳官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