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演练前夕

关灯
层,再焊中层和表层,每一层的焊缝宽度控制在2mm,最终破洞被完美修复,探伤检测显示“无内部缺陷”。

     伤员转运舱的研发,重点在“减震”和“恒温”。

    之前测试时,模拟伤员的假人在颠簸中头部晃动超过15°,不符合“无二次伤害”要求。

    蔚林峰想起动力甲的减震模块,在转运舱底部加装了4个液压减震器,舱内铺3cm厚的记忆棉,侧面加防护气囊,再测试时,假人头部晃动只有2°,达到医用标准。

    恒温系统则用了华国重工研发的“微型热泵”,能在-20℃到40℃之间保持舱内温度25℃±1℃,即使在边境严寒地区也能用。

     无人机中继站的问题在“信号穿透”。

    初期搭载的微型无人机,在密林里信号会被树叶遮挡,通讯半径只有2公里,达不到5公里要求。

    蔚林峰让林晓修改无人机的天线设计,换成“螺旋极化天线”,再在SCV上加装信号放大器,测试时无人机飞到5公里外的密林中,信号依旧稳定,延迟≤200ms,满足战场通讯需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六套配套装备全部组装完成,SCV的外观也有了变化——车身两侧加了模块化接口,六套装备能像“积木”一样快速装卸,最快3分钟就能换完一套装备。

    系统提示音响起:【SCV六套配套装备研发完成,获军方“战场适配认证”,影响力+;解锁“SCV-动力甲协同作战算法”,当前总影响力:!】 蔚林峰看着眼前的SCV,突然想起系统预警的外星虫子,对张磊说:“张工,给所有配套装备都涂一层‘抗腐蚀涂层’,用咱们之前研发的钛基陶瓷涂层,能防强酸强碱的那种。

    ”张磊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明白,现在就安排测试,刚好军工局也在催抗腐蚀材料的进度。

    ” 实验室外,夕阳正落下,SCV吊着快速工事模块缓缓移动,机械臂的动作精准而稳定。

    蔚林峰知道,这六套装备不仅是为了当下的战场,更是为了60天后可能到来的、来自外星的恐怖威胁——他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第一章测试场地:复刻边境战场环境军区某山地训练场的清晨,薄雾还没散尽,地面上的碎石沾着露水,远处的山坡上错落分布着模拟工事和废弃装甲车——这里的地形和边境某反恐热点地区几乎一致:海拔1500米,坡度35°,有密林、沟壑和裸露的岩石,正好用来测试SCV配套装备的“战场适应性”。

     “今天测试分六个科目,对应六套装备。

    ”李少校拿着测试方案,跟蔚林峰和团队交代,“每个科目都有时间限制和性能指标,比如物资吊运要在20分钟内把5吨弹药从山脚运到山腰,快速工事要在3分钟内展开防御墙,都得达标才算过。

    ” 蔚林峰点头,钻进SCV的驾驶舱——这次驾驶舱也做了改进,加装了“配套装备控制面板”,六套装备的状态(如吊运重量、工事展开进度、焊接温度)都能实时显示。

    他按下启动键,SCV的履带在碎石地上缓缓转动,液压臂抓起物资吊运模块的吊具,对准山脚的模拟弹药箱(5个1吨重的铁箱)。

     “开始!”李少校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

    SCV的机械臂精准夹住第一个弹药箱,吊离地面1米,然后沿着预设路线向山腰移动。

    山路颠簸,弹药箱轻微晃动,驾驶舱里的动态平衡传感器立刻报警,蔚林峰按下“自动平衡”键,辅助液压杆瞬间调整拉力,弹药箱稳稳回正。

     “不错!偏移量控制在3cm以内!”张磊在地面用激光测距仪监测,兴奋地喊,“比传统运输卡车快多了,卡车要40分钟,SCV现在才用了8分钟!” 20分钟后,最后一个弹药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