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演练前夕

关灯
军区作战会议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贴满了红色便签——那是边防部队、特种部队反馈的“战场痛点”:山地运输弹药耗时久、临时工事搭建慢、装甲车辆受损后维修难、重伤员转运易二次受伤、密林通讯信号弱、火力支援阵地展开迟。

     “这六类问题,就是SCV配套装备的研发方向。

    ”王将军指着便签,语气坚定,“蔚总,我们需要六套模块化装备,能快速装卸在SCV上,分别解决‘运、建、修、救、通、援’六大需求,而且要和CMC300动力甲协同,形成‘机甲-机械-单兵’的作战体系。

    ” 蔚林峰点头,脑海里立刻调出系统界面——之前解锁的“SCV模块化适配协议”里,刚好有六套装备的基础框架:【1.物资吊运模块(承重5吨,适配弹药箱/食品箱);2.快速工事模块(折叠钛钢结构,3分钟展开10米防御墙);3.装甲维修模块(集成微型焊接机+零件库);4.伤员转运舱(恒温+减震,容纳2名重伤员);5.无人机中继站(搭载3架微型无人机,通讯半径5公里);6.火力支援支架(固定轻机枪/火箭筒,AI辅助瞄准)】。

     “先从物资吊运模块开始。

    ”蔚林峰把图纸铺在桌上,“SCV现有液压臂是单点受力,吊运5吨物资容易侧翻,需要加装‘双液压吊点’和‘动态平衡传感器’。

    ”李铁山凑过来,手指点在液压臂图纸上:“我觉得还得加个‘防晃绳’,山地运输时风大,光靠传感器不够稳。

    ” 团队立刻分工:张磊负责传感器选型(最终选了军工级压力传感器,精度0.1N),李铁山带着工人改造液压臂,在原有臂杆两侧各加一根辅助液压杆,形成“三角支撑”;林晓则在电脑上编写“动态平衡算法”,当传感器检测到偏移超过5°时,辅助液压杆自动调整拉力,防晃绳同步收紧。

     三天后,第一台物资吊运模块组装完成。

    SCV吊着5吨重的模拟弹药箱(装满砂石)在工厂空地测试,当蔚林峰操控SCV转向时,传感器检测到偏移4.8°,辅助液压杆瞬间发力,弹药箱稳稳回正,防晃绳只轻微晃动了一下。

    “成了!”李铁山拍着大腿,“这玩意儿在山路上肯定稳!” 比吊运模块更难的是快速工事模块。

    系统给出的折叠钛钢结构,展开后是10米长、2米高的防御墙,理论展开时间3分钟,但实际组装时,钛钢折叠关节总卡壳——因为关节处的弹簧强度不够,低温下容易失效(边境冬季温度常低于-30℃)。

     “得换记忆合金弹簧。

    ”蔚林峰拿着失效的弹簧,“军工局有TC4钛镍记忆合金,在-50℃到100℃之间能保持弹性,而且强度是普通弹簧的3倍。

    ”张磊立刻联系军工局,第二天就拿到了样品,李铁山用精密车床把弹簧加工成适配的尺寸,再涂覆之前动力甲用的“二硫化钼-石墨烯涂层”,减少摩擦。

     第二次测试在-30℃的恒温实验室里进行。

    SCV的机械臂抓起折叠防御墙,按下展开按钮——钛钢结构“咔嗒咔嗒”展开,关节处没有丝毫卡顿,2分48秒就完全展开,比理论时间还快12秒。

    张磊用拉力计测试防御墙的抗冲击强度,10kg重的钢球从3米高处落下,防御墙只留下一个浅坑,形变率0.2%,远低于军方要求的1%。

     “接下来是装甲维修模块。

    ”蔚林峰打开模块的零件库,里面装着微型钛钢零件、特种焊条和一台便携焊接机,“SCV的机械臂要能精准焊接装甲车的破损处,精度得达到0.05mm,和之前修机床的精度一样。

    ”他让团队找来一辆报废的装甲车,在装甲板上开了一个5cm的破洞,SCV的机械臂搭载焊接机,按照系统给出的“多层堆焊方案”,先焊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