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战前部署

关灯
内蒙古某综合训练场的清晨,零下12℃的寒风卷着沙尘,却没吹散重装守城营的忙碌身影。

    蔚林峰裹着加厚作训服,手里攥着演练导调组给的《阵地部署图》,图纸上用红笔圈出的“防御核心区”,正对应着场地上刚浇筑完的混凝土碉堡——这是按边境某实际哨所1:1复刻的阵地,从3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围墙到地下1.5米的弹药库,连碉堡射击孔的倾角(30°)都与原型分毫不差。

     “蔚总,这边走,咱们先看装甲连的装备集结区。

    ”守军营长赵刚是个皮肤黝黑的东北汉子,说话带着爽朗的底气,他指着不远处的装甲车群,“这是咱们营的‘铁拳头’——6辆04A步战车,2018年刚列装的,全重21吨,正面装甲能扛12.7mm穿甲弹,还能浮渡,等会儿让你看看它的机动性。

    ” 蔚林峰跟着赵刚走到一辆04A步战车旁,车长李锐正趴在履带旁,手里拿着扭矩扳手检查履带板螺栓:“赵营,履带张力调好了,每颗螺栓扭矩都按标准拧到350N?m,刚才试了5公里越野,没掉一块履带板。

    ”他指着步战车的炮塔,“上面的100mm线膛炮,刚校过零,1500米打固定靶,误差能控制在0.2密位以内,比老款的04式精度提升了30%。

    ” 场地另一侧,炮兵连正在标定炮位。

    4辆89式122mm自行榴弹炮呈“前二后二”的菱形部署,炮长们围着炮管,用光学水平仪校准炮身:“炮管俯仰角0°,方位角358°,基准线误差0.1密位!”每校准一门,就用红色喷漆在地面画圈标记,确保射击时炮身稳定。

    蔚林峰注意到,榴弹炮旁还停着2辆炮兵侦察车,车顶的雷达正缓慢旋转——赵刚解释:“这是炮兵定位雷达,能实时捕捉炮弹轨迹,3秒内就能修正射击参数,比人工计算快10倍。

    ” 上午10点,装备检修进入关键阶段,每个装备点位都成了“精细化工坊”。

    在防空连的阵地,3辆红旗-17A防空导弹发射车并排停放,导弹技师王鹏正用万用表检测导弹供电系统:“蔚总你看,这是导弹的固态发射机,2018年的新款,比老款的真空管发射机轻了50公斤,反应速度还快了0.5秒——敌方飞机要是超低空突防,咱们从发现到发射,最多12秒就能搞定。

    ” 他打开导弹舱盖,露出4枚待发的防空导弹:“每枚导弹都要测‘导引头灵敏度’,刚才测的3号弹,能捕捉到10公里外、雷达反射面积0.1㎡的目标,跟无人机大小差不多,专门防蓝军的低空突袭。

    ”蔚林峰凑近看,导弹弹体上贴着一张检修标签,上面密密麻麻写着“电池电压28.5V”“导引头误差0.05°”等数据,每个数据后都有检修员的签名。

     装甲连的检修更细致。

    李锐带着战士们给04A步战车的发动机换机油,油桶上标注着“-35℃专用机油”——赵刚说:“演练要模拟边境冬季环境,机油要是凝了,步战车就是废铁。

    ”换完机油,他们又用内窥镜检查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