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杭州服装人的二十年

关灯
人这一辈子,就像钱塘江的水,看着平静,底下暗流涌动。

    二十年,说起来长,过起来快。

    一眨眼,我从那个在杭州庆春路摆地摊的毛头小子,变成了别人嘴里的“汪总”。

    回头看看这条路,坑坑洼洼,有晴有雨,但每一步,都算数。

     2003-2006上半年:校园创业初体验——地摊上的经济学 那会儿我在浙江水利水电学校读书,家里条件一般,学费生活费得自己琢磨。

    穷学生能干啥?脸皮厚点,摆地摊呗。

    我没卖别的,就卖衣服。

    为啥?衣服是刚需,学生娃都爱俏,进点T恤、牛仔裤,本钱小,周转快。

     我蹬个三轮车,从四季青批点货,拉到庆春路夜市,塑料布一铺,就是个摊位。

    第一天,脸红得跟猴屁股似的,不敢吆喝。

    后来想通了,面子不值钱,赚到学费才硬气。

    慢慢练就了“火眼金睛”,一看学生走过来,就知道他大概喜欢啥款式,哪个价位能接受。

    这就叫最早的“用户画像”和“精准营销”,课本上可学不来。

     这段经历给我最深的烙印就两条:第一,钱难赚,屎难吃,但只要是靠自己双手,不丢人。

    第二,做生意,得离钱近,离人近。

    衣服这东西,最贴近人和钱。

     2006年7月-2008年3月:职场起步与电商试水——银行窗后的冷暖 毕业了,总不能一辈子摆地摊。

    看着同学都进银行、考公务员,觉得那才是“正经工作”。

    我也挤破了头进了深圳发展银行庆春路分行,当信用卡经理。

    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坐在玻璃窗后面,感觉人生巅峰了。

     可干久了,发现不是味儿。

    每天求爷爷告奶奶办卡,看人脸色,业绩压力大得像山。

    但这段经历对我帮助巨大:第一,练就了一张厚脸皮和一副好口才,被拒绝一百次,第一百零一次还能笑着开口。

    第二,真正理解了“信用”的价值。

    信用卡就是基于信任的透支,这为我后来做微商强调“信任”打下了底子。

    第三,看到了消费信贷的潜力,老百姓敢借钱花了,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期间,淘宝开始火了。

    我业余时间试着开了个网店,倒腾点四季青的服装,没成大气候,但让我第一次摸到了电商的门框,知道了“流量”、“转化率”是啥玩意儿。

     2008年3月-2009年5月:晋升主管,创业扎根——带团队初体验 后来跳槽到光大银行信用卡部当主管,带团队。

    从自己干到带着别人干,是道坎儿。

    你得会分钱,会激励,会扛事。

    团队里老油条、新嫩芽都有,怎么拧成一股绳?光靠忽悠不行,得分清每个人的诉求,还得自己冲在前面。

    这为我后来创业带队伍,积累了最初的管理经验。

     但心里那团火没灭。

    看着窗外的杭州城,每天都在变,电商越来越热,我觉得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