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去四季青开档口

关灯
颤巍巍起飞了! SUDU星座系列的新品刚在四季青档口的衣架上摆出点睥睨天下的气势,杭城刮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扫荡”风暴,代号“冬雷”,专治各种不服管的流动摊点。

    那天庆春路夜市的霓虹还没来得及闪亮呢,穿制服的身影已经像一大片黑压压的云,扑了过来!我死命抱着刚从三轮车上卸下来的最后两件羊羔绒外套,耳朵里清清楚楚灌进百米外晓峰变了调、带着哭腔的尖叫——他那摊子,被三四个执法人员连人带货掀了个底儿朝天,那件印着“三生万物”LOGO的卫衣,在冰冷湿滑的水泥地上翻滚着,像只被折了翅膀的鸟。

    这场风暴席卷五天,汽车东站天桥下的林夕、新塘路口的南希,一个接一个失守。

    我们四个曾经日进斗金的“黄金摊位”,营业额眼看着掉到了每天200块的生命线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清晨的四季青档口里,一股要把人憋疯的焦躁味。

    保田鞋都没脱就蹲在一堆摇摇欲坠的库存箱子上,脸青得吓人,手里那本账薄都快捏碎了——档口的批发订单量,跟雪崩似的塌了70%!端茶的茉莉手一抖,“啪嚓”一声,杯子摔得粉碎:“刚…刚又有三个夜市老板打电话吵着退货!”一贯镇定的她,声音里第一次带上了颤音。

     南希的电脑上屏幕上是淘宝店铺后台的订单页面,她兴奋的指着一条信息说:“有门儿了!后台刚出了一单!”我们凑过去一看,卖了一件星座基础款T恤! 金额不多,但那行小字像颗火种,硬是把沉在冰水里的心燎了一下。

    就这一下子!仿佛被这小小的火苗烫醒了。

    档口瞬间变身战时指挥部:林夕直接把美院写生的那个大画板征用了,在墙角划拉出巴掌大的地方当“摄影棚”。

    三盏学校上晚自习用的破台灯把简易衣架上的SUDU样衣围起来当主角。

    没反光板?晓峰灵机一动,蹿出去跑夜市旁边那卖烤红薯的老刘头那儿,硬是“顺”来几大张烤红薯用的银色铝箔纸!举着凑合用!这相当于把四季青那个守旧的批发据点,愣是改造成了支撑淘宝小店的大后方堡垒!玩的就是个就地取材,有啥用啥! 打那时候起,兵分几路:保田是先锋大将,主攻四季青市场内的硬骨头!他拿着那点宝贵的淘宝订单当敲门砖,一个铺面一个铺面去啃。

    那些做传统批发做到油滑精明的老店主们,个个像躲在烟雾缭绕里的老狐狸,就冷眼看他像个愣头青。

    他嗓子说得冒火:“每单线上走货,直接从你们仓库发,我们只抽20%,保证一周内结清货款!”他把他爹温州小鞋厂那点看家本事“赊销压货”的套路,披了件互联网分销的马甲又亮出来了:拿我们SUDU正火速蹿红的线上流量当诱饵,承诺帮他们上网“卖货”;靠我们在大学里建的那点信用分,打包票解除他们的疑虑。

    当最难缠、连秦哥也得给面子的批发商刘胖子终于被说动,在那份薄如蝉翼的代理协议上划拉下名字的那个晚上,保田整个人跟抽了骨头似的瘫在了档口冰凉的地砖上,手里还死死攥着茉莉临时拟出来的风险对赌协议条款。

     嘿!神了!我们那小小的淘宝店像是被踩了油门,订单“噌噌噌”往上翻!短短几天,硬是突破了日销500件这道看似不可能的门槛!更暖人心窝的是晓峰那灵光一闪的“校园扫楼战法”!他联系了二十几个家庭条件确实挺紧巴的同学,每人发给十件咱们压箱底的清仓样衣,让他们直接钻男生女生宿舍楼里去卖!“一件提成十五块!”这招棋下得妙极了!库存清了,同学们挣到生活费了,SUDU在校园的口碑更响了,一箭三雕! 等到风声紧的“冬雷行动”渐渐平息,我们带着在淘宝战场磨练出的新招式和升级版的SUDU系列,重整旗鼓杀回夜市。

    气场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保田在四季青档口最显眼的地方,挂了块小小的液晶屏,上面跳动着淘宝店铺实时销量数据。

    数字像春天解冻的溪水,哗啦啦上涨。

     当庆春路夜市再次被滚滚人潮塞满的那晚,碟片哥摸着自己刚剃得锃亮的青皮脑袋,望着我们摊位前火爆的场景,眼圈有点发红,喉头滚动着喃喃自语:“当年老子几百张碟让人端了老窝,一滴眼泪没掉……可今儿看着你们这帮小兔崽子……真他妈的……有点儿忍不住……”他使劲用袖子抹了把眼睛,那件黑皮夹克袖口还蹭上了点灰。

     夜市又热了,咱的摊子更是被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

    保田的重心还在四季青那个货源兼线上中控台的主战场。

    我呢?又变回了那个带着速写本的“地推员”。

    耳朵竖得老高,捕捉着摊位前顾客们七嘴八舌、原生态的意见:“哎,你这卫衣后背那‘降龙十八掌’挺酷,就是印花再大点儿才够劲!”、“这‘一阳指’T版型还不错,就是太长,改短点多利落!”……这些零碎的火花,被我当场摁进速写本里。

     收工回来,在四季青那个不再冷冰冰的档口里,我和保田、茉莉几个脑袋凑在简易的破方桌前,对着那些潦草的草图线条和关键词,唾沫横飞地讨论着,一个个新鲜的方案就这么撞了出来。

    顾客想要更大胆的设计?更贴身的版型?更纯粹的中国风?瑶姐的服装厂就成了我们最硬的后方兵工厂,缝纫机一响,图纸上的火花就变成了件件实实在在的衣裳! 回头看看这来路,哪一步不是边踩坑边往前拱?从冰凉的台阶发懵,到夜市里练胆抗冻,再到档口风云变换,最后摸上淘宝这艘快船。

    这路数让我琢磨出一个味儿:做生意也好,活人也罢,都跟我爸刷那面发霉的墙一个理儿——一遍不行,两遍盖不住,就得咬牙糊第三遍!每一次觉得“这次行了吧”?不行!市场这妖风就没停过,吹裂了还得补,落灰了就得再刷一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所谓成长,就是“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别指望靠一个爆款吃老本儿,别指望人情能永远保值,碟片哥罩你的军大衣也得还,更别指望当年帮过你的人情能永远当后路。

    关键是什么?是你自己那杆能画出“侠客行”的笔没扔,心里那个“坚持自己的路”的针脚没散,身边能陪你一起数硬币、能像茉莉那样关键时刻抖落出补充协议、能像保田那样连他爹的窝儿都敢掏出来赌一把的兄弟还在!这锅混着缝纫机油、油漆点子和糖炒栗子香气的杂烩汤,熬下去,总能熬出自己的味儿来。

     这路数,看着像耍杂技,实则是笨功夫。

    像我爸说的——糊三遍才结实的漆,才扛得住这世上的风霜。

    咱这人生,这不刚糊到第二遍么?糊结实点,等第三遍的时候,画个更大的景儿! 回头想想,这一路磕绊,像极了那件衣服:针脚是歪歪扭扭摸索着的路,线头是剪不断的现实麻烦,胸口后背的图案是打不死的念想。

    钱,有时是冷的,像老家冬天堂屋地下的水泥板子,硌得你脚底板生疼;可人心这玩意儿,它暖起来,能抵一整个杭城的冬夜寒风。

     风吹得脑门子疼。

    但说来也怪,后来钱塘江边再大的风浪,好像都没吹冷过当年蹲在水校后门台阶上,那两张被圆珠笔涂花的纸带给心里头的那股子燥热。

    那叫创业?或许吧。

    其实更像个啥也没穿的憨瓜,想给自己缝件能御寒、能挡风、还有点自己模样的衣裳。

    穿得好不好看另说,重点是,这衣裳是自个儿一针一线搓出来的。

     喜欢服装品牌主理人请大家收藏:()服装品牌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