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服装生意的合伙智慧

关灯
看,但消费者不买账!那价格自然也比普通的贵了不少。

    那批货啊,在店里跟祖宗似的供着,一个月卖不动几件。

    最后逼得没办法,搞了个“买一件SUDU,加19.9换购青花侠客”淘宝活动!亏得心都在滴血。

     看着那些辛辛苦苦设计的“侠客”被当作添头,保田拍着我肩膀安慰:“就当…就当为艺术献身了呗!”这献身的代价,直接让我俩吃了两个月的白水煮挂面加老干妈。

    创新?失败率本来就高!再好的创意,市场不认,那就是一堆漂亮的布料。

    学费交了,才能咂摸出市场的刁钻口味。

    消费者不关心你流了多少血汗,只关心能不能穿得好看又实惠。

     盘了店,规模稍稍扩大了一丢丢,原来俩人猫在楼道掰扯烧饼定下的规矩,就不够用了。

    摊贩变店主,那账就得正规点。

    记账那油腻腻的破本子,也换成了正经账本。

    我俩商量着,定了个分红比例:平时工资定低点,大头按季度利润分成。

    这看着挺合理的吧?可实际操作起来,鸡毛蒜皮都在里面飘。

     最大的争议点,就是“投资原创设计算不算成本”?我认为这该算公司成本,大家一起担风险。

    保田觉得这基本上是我个人的心血投入,更像是“研发经费”,应该单独拿出来算账,成了赚钱了大家一起分,失败了不能全摊给公司。

    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俩在店里关了门争得面红耳赤。

    争到后半夜,脑子都木了,还是得回到最初那半块烤红薯的情分上。

    保田揉着太阳穴嘟囔:“这样,汪哥,这次青花侠客亏的血本,算我一半!但这规矩咱得重新立!以后你的设计,先定预算!预算内算公司成本,再想做更精贵的,超了预算那部分,你自掏腰包补!”我也累得够呛:“行!就这么干!但也得有个说法,赚超了,得额外给我点补偿!”吵到后半夜,总算又憋出个新规矩。

    吵一次,规矩细一层。

    情分没断,但条条框框越来越多。

     合伙的规矩,就像那小树苗,得随着事业的盘子一起长大。

    光有当初的感情不够用,该较真的时候,就得算清楚明白。

    吵不散的情分,比一团和气更有韧性。

     磕磕绊绊,也遇到过暖心窝子的事儿。

    有阵子厂子那边进度拖了,新货上不来,铺子里全是卖剩下的青花侠客和一些老款。

    生意冷淡得很,我和保田在店里守着,大眼瞪小眼,愁得都快长毛了。

    突然,那天下午来了几个年轻人,穿着SUDU最早期的“剑”字T恤和破洞做旧的“江湖款”,大咧咧在店里逛。

    我和保田刚开始还没回过味。

     为首那个高高瘦瘦的小伙子冲我咧嘴一笑:“老板,还记得我们不?就是当年在南站,平安夜裹着军大衣在你摊上买武侠卫衣那几个!那会儿刚毕业穷得叮当响,就图你这衣服便宜又有劲儿!”他指着旁边穿“破洞”款的朋友:“这老哥,穿着你那件改出来的破洞T,愣是追到了他媳妇儿!非说衣服旺桃花!”几句话说得我和保田鼻子发酸,仿佛又回到了那刮着北风啃红薯的日子。

    几个老客在店里说说笑笑,我发现我们种下的种子,可能在别人的春天里发芽开花了。

    回头客的一句“当年”,抵得上百万广告费。

    做品牌,做的就是人心。

     靠着这些小感动撑着,SUDU总算一点一点在杭州的小圈子里冒了点头。

    有天接到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城西一个文创市集的负责人,说看过我们“武侠风”的东西,挺有意思的,邀请我们固定周末去市集摆摊。

    我们专门搭了小展位,灯光打得亮堂堂,还打印了几张“武林秘籍风”的大海报。

    穿着自家新款的“侠气”系列,往那一站,还真像那么回事。

    保田当年练就的“唱收唱付”在市集噪音里又派上了用场,那嗓门能把旁边卖手工饼干的姑娘吓一跳。

    嘿,效果出奇的好!周末两天市集的收入,比在店里坐一星期还高!更重要的是,名片发出去一沓又一沓,四季青档口的客流量明显上来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5年,我坐在还算敞亮的办公室里,回看这些年蹬三轮、打游击、租铺子、搞原创、被坑被骗、也被人暖到心坎的路,跟梦似的。

    那件沾着油污的旧军大衣还在仓库角落挂着,像个褪色的战旗。

     这一辈子,跟咱蹬这三轮车到底有啥区别?开头那会儿,蹬一步都得使吃奶的劲儿,腿肚子打颤,腰杆挺直了都怕翻沟。

    后来上了点路,劲儿顺了,但也得一直瞪着,不能停。

    旁边还得有个保田这样的活宝儿,能跟你一块哼哧哼哧使劲蹬,也能在岔路口跟你掰扯该往哪拐。

    车轱辘咯噔一下,肉得跟着颤一下。

    好不容易上了平路,以为能松松劲儿吧,抬头一看,前面坡更陡…奶奶的,没个头儿! 创业就是不停地蹬,蹬在风里雨里,蹬在算计和情分交织的路子上,蹬在梦想和现实夹缝里。

    没人知道下个坡在哪儿,下一个坎是啥样。

     但我现在心里透亮了一点:管他坡陡坡缓沟深沟浅,只要那个给你暖手的人还在,只要还记得当初为啥要蹬起这破车,只要这车斗里还装着点自己觉得值钱的东西,不管是实在的货还是那点虚头巴脑的“江湖侠气”,这车就能一直往前咕噜。

     前头有更大的风,也可能有更大的雨。

    可经历过南站那能割耳朵的北风、汽车尾气、城管的吆喝、顾客的砍刀、同伴的算计,也尝过红薯那点烫嘴的甜、回头客带来的暖、老陶那顿实在饭的老姜味儿…… 这心里啊,反倒越来越硬气,越来越明白。

     风声呜咽,车轮滚滚。

    我和保田这辆破三轮,它还得往前蹬。

     至于蹬到哪?谁在乎呢!上路了,就别总惦记着终点。

    路上的坑坑洼洼、风霜雨雪,还有搭车的、捣乱的、帮扶过的各色人等,才真正糊成了你这个人样儿。

     喜欢服装品牌主理人请大家收藏:()服装品牌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