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她熬夜刷题,我蒙题摸奖
关灯
小
中
大
县一中的早自习,有两种人。
一种是“从铃声开始就已经在做题的人”; 另一种,是“铃响了还在找笔的人”。
我和程溪,很不幸地代表了这两种极端。
1 早上六点五十,走廊里一片脚步声,大家抱着书往教室里挤。
我掐着点走进来,手里拎着一个馒头,嘴里含着最后两口。
刚踩进教室,第一眼就看见程溪。
她已经坐在位置上,书摊了两摞——左边一本数学、一本物理;右边一本英语单词书,边上还贴着五颜六色的小便利贴。
“早。
”我含着馒头跟她打招呼。
“早?”她瞟了我一眼,“现在才几分?” 我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六点五十一。
” “早自习六点四十五开始。
”她翻书,“你这叫晚。
” “晚六分钟而已。
” “高考的时候,每一道大题也就六分钟。
”她语气淡淡,“你每天迟到一次,等于白扔一道大题。
” 她算账的方式,总能把人算得无地自容。
我坐下,刚想把书从桌洞里掏出来,她已经开始背单词了。
“appeal,呼吁,吸引力……” 她背得很快,像是给大脑喂机油。
我也拿出英语书,翻到老师划的那一页。
背了几行之后,我眼睛开始往窗外飘—— 操场上的树叶随风晃,远处有几个住宿生在跑步,天边的云有一点橘黄色。
“你背完了?”程溪忽然问。
我吓一跳:“……差不多?” “你刚才盯着窗外看了整整三分钟。
”她头也不抬,“你背的是树还是单词?” “顺便观察一下世界。
” “世界不会考进试卷。
” 她翻页的声音“刷刷”响,像一把细小的刀。
2 班主任孙老师最近迷上一句话—— “高一刚开学,谁先适应,谁就先赢半步。
” 为此,他特意安排了一轮“单元小测”: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连着几天,每科一张卷。
卷子是教研组自己出的,难度适中,目的不在虐人,在“摸底”。
“大家不要太紧张。
”他在讲台上说,“又不是中考。
” 但他笑着笑着,语气一转: “不过,小测成绩会记入平时表现,关系到以后能不能进实验班。
” 教室立刻一紧。
尤其是中间那几排,大家开始下意识把桌子上的手机往书里塞。
程溪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手指明显顿了一下。
我能感觉到她整个人的气场“咔哒”一声拧紧。
那之后几天,她的状态就更夸张了。
早自习第一个来、晨跑回来先洗把脸再进教室; 课上提问永远举手的那几个之一; 晚自习下课铃响,她是最后一个收书的。
有一次晚自习,我趴在桌上打了个哈欠,她还在草稿本上演算一道数学题。
“你这人是不是不困?”我忍不住问。
“困。
”她揉了一下太阳穴,“但我比困更怕落后。
” “你初中不已经年级前几了吗?” “这儿不是初中。
”她冷冷,“这儿是县一中。
” “你就不能放松一下?” “我放松,你们就有机会追上来。
” 她这话,说得坦坦荡荡又狂妄到好笑——你们,包括我。
3 轮到英语小测那天,全班状态都出奇统一:紧张中带着一点兴奋。
原因很简单——英语老师第一次正式出卷,而且英语老师长得……挺有影响力。
她姓唐,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全班呼吸都顿了一下。
高跟鞋“哒哒”敲在走廊上,门口一亮,人进来了—— 及膝的包臀裙,简单的衬衫,领口系了一条细细的丝巾,黑发卷到肩上,嘴上涂了一点不扎眼的口红。
她一转身在黑板上写名字,腰线都自带曲线。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英语老师,唐婉。
” 她的声音带一点南方口音,尾音轻轻翘起,很好听。
教室里立刻有男生压低声音感叹:“这也太像电视剧了吧……” “安静。
”她回头扫了一眼,眼尾微挑,“上课前先做一个简单测试。
” 那是上周。
今天是第二次见她——第一次正式考试。
“我们这次测一测阅读和语法。
”唐婉抱着一摞卷子走进来,“看看大家的基本面。
” 她穿了一件淡粉色衬衫,袖口挽起来,手腕上带了一串细细的手链。
“放心,不难。
”她把卷子一份一份往下发,“都是书上讲过的。
” 讲过不等于会。
卷子发到我手上时,我下意识摸了摸裤兜——空的。
小罗盘放在宿舍枕头底下,没带出来。
这已经是我在县一中做出的第一个迷信决定:考试那玩意儿,不要老想着天意。
4 程溪前两天已经把《词汇手册》翻了三遍。
我知道,因为她每翻完一遍,就会很冷静地在封底画一条竖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背了半遍。
还背到后面开始给单词乱造词根: “appeal”=“apple+deal”,苹果交易; “construct”=“con(骗)+struct(结构)”,骗人的结构…… 记不住,就随便瞎编。
“你在亵渎英语。
”程溪某天早自习看不下去。
“我在给它增加一点人味儿。
” 现在卷子摊在面前,我先大致扫了一眼: 前面完形填空,中间语法选择,后面两篇阅读。
前两大题看起来尚可接受,阅读那两篇有点长。
“考试时间四十分钟。
”唐婉站在讲台上,“请同学们合理分配时间。
” 她说“合理分配时间”的时候,看了我们这边一眼。
我拿起笔,从前往后一题一题做。
前面几道,凭着
一种是“从铃声开始就已经在做题的人”; 另一种,是“铃响了还在找笔的人”。
我和程溪,很不幸地代表了这两种极端。
1 早上六点五十,走廊里一片脚步声,大家抱着书往教室里挤。
我掐着点走进来,手里拎着一个馒头,嘴里含着最后两口。
刚踩进教室,第一眼就看见程溪。
她已经坐在位置上,书摊了两摞——左边一本数学、一本物理;右边一本英语单词书,边上还贴着五颜六色的小便利贴。
“早。
”我含着馒头跟她打招呼。
“早?”她瞟了我一眼,“现在才几分?” 我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六点五十一。
” “早自习六点四十五开始。
”她翻书,“你这叫晚。
” “晚六分钟而已。
” “高考的时候,每一道大题也就六分钟。
”她语气淡淡,“你每天迟到一次,等于白扔一道大题。
” 她算账的方式,总能把人算得无地自容。
我坐下,刚想把书从桌洞里掏出来,她已经开始背单词了。
“appeal,呼吁,吸引力……” 她背得很快,像是给大脑喂机油。
我也拿出英语书,翻到老师划的那一页。
背了几行之后,我眼睛开始往窗外飘—— 操场上的树叶随风晃,远处有几个住宿生在跑步,天边的云有一点橘黄色。
“你背完了?”程溪忽然问。
我吓一跳:“……差不多?” “你刚才盯着窗外看了整整三分钟。
”她头也不抬,“你背的是树还是单词?” “顺便观察一下世界。
” “世界不会考进试卷。
” 她翻页的声音“刷刷”响,像一把细小的刀。
2 班主任孙老师最近迷上一句话—— “高一刚开学,谁先适应,谁就先赢半步。
” 为此,他特意安排了一轮“单元小测”: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连着几天,每科一张卷。
卷子是教研组自己出的,难度适中,目的不在虐人,在“摸底”。
“大家不要太紧张。
”他在讲台上说,“又不是中考。
” 但他笑着笑着,语气一转: “不过,小测成绩会记入平时表现,关系到以后能不能进实验班。
” 教室立刻一紧。
尤其是中间那几排,大家开始下意识把桌子上的手机往书里塞。
程溪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手指明显顿了一下。
我能感觉到她整个人的气场“咔哒”一声拧紧。
那之后几天,她的状态就更夸张了。
早自习第一个来、晨跑回来先洗把脸再进教室; 课上提问永远举手的那几个之一; 晚自习下课铃响,她是最后一个收书的。
有一次晚自习,我趴在桌上打了个哈欠,她还在草稿本上演算一道数学题。
“你这人是不是不困?”我忍不住问。
“困。
”她揉了一下太阳穴,“但我比困更怕落后。
” “你初中不已经年级前几了吗?” “这儿不是初中。
”她冷冷,“这儿是县一中。
” “你就不能放松一下?” “我放松,你们就有机会追上来。
” 她这话,说得坦坦荡荡又狂妄到好笑——你们,包括我。
3 轮到英语小测那天,全班状态都出奇统一:紧张中带着一点兴奋。
原因很简单——英语老师第一次正式出卷,而且英语老师长得……挺有影响力。
她姓唐,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全班呼吸都顿了一下。
高跟鞋“哒哒”敲在走廊上,门口一亮,人进来了—— 及膝的包臀裙,简单的衬衫,领口系了一条细细的丝巾,黑发卷到肩上,嘴上涂了一点不扎眼的口红。
她一转身在黑板上写名字,腰线都自带曲线。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英语老师,唐婉。
” 她的声音带一点南方口音,尾音轻轻翘起,很好听。
教室里立刻有男生压低声音感叹:“这也太像电视剧了吧……” “安静。
”她回头扫了一眼,眼尾微挑,“上课前先做一个简单测试。
” 那是上周。
今天是第二次见她——第一次正式考试。
“我们这次测一测阅读和语法。
”唐婉抱着一摞卷子走进来,“看看大家的基本面。
” 她穿了一件淡粉色衬衫,袖口挽起来,手腕上带了一串细细的手链。
“放心,不难。
”她把卷子一份一份往下发,“都是书上讲过的。
” 讲过不等于会。
卷子发到我手上时,我下意识摸了摸裤兜——空的。
小罗盘放在宿舍枕头底下,没带出来。
这已经是我在县一中做出的第一个迷信决定:考试那玩意儿,不要老想着天意。
4 程溪前两天已经把《词汇手册》翻了三遍。
我知道,因为她每翻完一遍,就会很冷静地在封底画一条竖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背了半遍。
还背到后面开始给单词乱造词根: “appeal”=“apple+deal”,苹果交易; “construct”=“con(骗)+struct(结构)”,骗人的结构…… 记不住,就随便瞎编。
“你在亵渎英语。
”程溪某天早自习看不下去。
“我在给它增加一点人味儿。
” 现在卷子摊在面前,我先大致扫了一眼: 前面完形填空,中间语法选择,后面两篇阅读。
前两大题看起来尚可接受,阅读那两篇有点长。
“考试时间四十分钟。
”唐婉站在讲台上,“请同学们合理分配时间。
” 她说“合理分配时间”的时候,看了我们这边一眼。
我拿起笔,从前往后一题一题做。
前面几道,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