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歧路彷徨(下)

关灯
决心如铁,但冰冷的现实立刻如寒潮般袭来。

    陈望环顾这间除了书籍几乎一无所有的陋室,北上的第一步——盘缠与物资,便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他那点微薄的积蓄,即便加上预支的些许俸禄,也仅够维持二人在洛阳最低限度的生活,遑论支撑漫长而危险的旅途。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屋角那几卷被摩挲得边缘起毛的书籍上。

    那是父亲留下的唯一遗产,是他寒窗十载的精神食粮,是他在这个倾颓世界里最后的象牙塔。

    尤其是那卷用前朝好纸抄录的《汉书》,纸质坚韧,墨迹如新,在书肆中或许能换得一笔不小的数目。

     指尖抚过冰凉的竹简和微糙的纸面,陈望的心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窒息般的痛楚蔓延开来。

    卖掉它们,无异于亲手斩断与过去、与那个崇尚诗书的文明世界的最后联系。

    他闭上眼,仿佛能看到父亲在灯下督促他诵读“士不可不弘毅”的身影。

    然而,当木鞮那双清澈而带着惶恐的眼睛在他脑海中浮现时,当周横“华屋着火”的论断和难民营的惨状再次灼烧他的神经时,那点文人的清高与不舍,便在生存的迫切需求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活下去,才能谈及其他。

    ”他对自己说,声音沙哑,带着一种近乎残忍的决绝。

    他小心翼翼地抽出那卷《汉书》和几卷相对不那么紧要的经书注疏,用一块干净的葛布仔细包好。

    这不是变卖,他试图说服自己,这是一种转换,是将死的文字,转化为生的希望。

     接下来是更为棘手的地图。

    秘书监的库房是他唯一可能接触到详细北疆图籍的地方。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监守自盗,这是读圣贤书者最为不齿的行为。

    负罪感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他的心。

    但北行的渴望压倒了一切。

    他回想起库房角落那个堆放“废弃舆图”的竹篓,那里或许有被遗忘的、过时的,但对他而言可能至关重要的线索。

     机会在一个雨水淅沥的夜晚降临。

    雨声掩盖了细微的动静,也让守卫松懈。

    陈望借口白日校书时可能将一份重要注疏遗落在库房,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对时机的把握,他像影子一样溜了进去。

    霉味和尘埃扑面而来。

    在昏暗的油灯下,他心跳如鼓地翻检着那个竹篓,指尖触到粗糙的皮质和脆弱的纸卷。

    他不敢贪多,迅速抽出几卷看起来最为古旧、标注着并州、幽州地名的残图,又将几件小巧而不起眼、蒙尘已久的青铜镇纸和残砚塞入怀中,然后迅速逃离了那个让他倍感压抑的地方。

     回到家中,紧闭房门,在跳跃的油灯光下,他展开那几卷“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