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汉阳新厂

关灯
邓名目光扫过二人: “眼下幕府初创,人手匮乏,二位身兼数局主事,已是辛劳。

    ” “各局内部的要员僚属,可由你们各自选拔得力、信得过的人选充任,报我知晓即可。

    ” “待日后根基稳固,人才众多后,自当挑选贤能人手,替各位分担压力。

    ” 周培公连忙单膝跪地拱手道: “谢主公信重!为主公分忧,乃臣下本分。

    ” “今蒙委此重任,深荷隆恩,敢不殚精竭虑,以报知遇!至于这权柄职责……” 周培公嘴角含笑,眼中闪着一丝忍不住的得意: “能者多劳,固是古训。

    权柄愈重,报效愈深。

    ” “此乃培公之幸,岂有推诿之理?幸甚至哉!” “先生快快请起!.邓名赶紧把他扶了起来。

     邓名当然看到了他眼中忍不住的小得意,内心不由得心道: “这小子…倒是有些直率。

    刚手上有权,便有些骄傲起来了。

    ” “眼下正是用人之际,但日后还需敲打制衡一番才行…” 邓名沉思了一会,这军机局,自然只能由他来亲领。

     营造局和火器局,他可以把以前随军的老工匠提拔上来。

     他突然想到了卡特琳娜,如果她愿意的话。

     聘请她来做火器局局长也不是不可以。

     不过想想还是算了。

    毕竟她只是一个外国人。

     这才意识到好久没去见她了。

     上次见到她的时候,还是刚打完武昌之战. 她马上就在城里面选址作为泰西商行的联络站的那时候。

     邓名又把心思回到司法局和考功局的用人选拔上面来。

     思来想去,这两局可由袁象兼任或者推举。

     另外还得把民政司法和军政司法分开来。

     至于船运局。

     武昌之战后,之前在汉阳和汉口。

     也缴获了一些商船和战船,百十余艘,且大小不一。

     这些船只虽多,却型号杂乱、损坏不一。

     亟需一个专门机构来统一管理、维修和改造。

     船运局因此应运而生。

     若要真正建立起一支足以纵横长江的“长江水师”。

     不仅要修复旧船,更需大量招募工匠并大规模建造专为战争设计的新式舰船。

     邓名深知,水师建设绝非一日之功,从木料采伐、舰船设计,到工匠管理、船只建造,千头万绪。

     必须有一个专职机构来统筹全局。

     只是,这船运局的主事人选,成了当务之急。

     它需要的人,不仅要精通造船技艺,更要懂得管理调度,还需足够的忠诚。

     正当邓名为此踌躇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人选出现了。

     此人名为杜昌荣,年近六旬,是武昌本地人。

     祖上三代皆在洪武年间设立的武昌官办船厂效力。

     他本人更是在船厂中从学徒一步步做到大匠头,技艺精湛,对各类船型了如指掌。

     清军南下,船厂荒废,他被迫隐于市井,以修补渔船为生。

     听闻邓名光复武昌,并有意重整造船厂,这位老工匠心中沉寂多年的火苗重新燃起。

     他主动求见,不仅呈上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各类船图。

     更对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快速恢复造船能力,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略。

     邓名亲自考较之后,见其言谈扎实,经验老到。

     正是眼下最急需的实务干才,当即拍板。

     任命杜昌荣为船运局主事,授以都尉衔,全权负责舰只修缮、建造应事宜。

     老工匠临危受命,这废弃多年的武昌船厂,终于又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敲击声。

     既然幕府章程已大体定了下来,邓名便命人立即公布下去。

     “提督行辕幕府”建立的通告,消息也迅速扩散开去。

     - 江风裹挟着铁匠铺的叮当声与水营的号子声,吹入武昌船运局的衙署。

     这里,是邓名除陆军外最为倾注心血的地方。

     自船运局草创之初,他便下了严令: “凡原清廷麾下船舶工匠,一体收拢,善加优待,敢有欺压克扣者,军法从事!” 此令一下,原本因战乱星散的能工巧匠被迅速寻回、聚集。

     他不仅兑现了提高工钱、优厚待遇的承诺。

     更时常亲临船坞,与这些老师傅们商讨技艺。

     这一日,邓名站在了船坞旁,目光扫过正在建造的各式战船。

     他召来了新过来不久的船运局主事杜昌荣。

     指着一条新船的龙骨,提出了一个在旁人听来近乎异想天开的构想: “杜老,你看,若是在这木船水线附近的外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