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文脉延新脉,新火照长鸣
关灯
小
中
大
苏城的秋日总带着清透的蓝,陈砚站在“文明博物馆”的穹顶下,指尖拂过玻璃展柜里的旧物——那台曾接收过第一缕昆仑电波的卫星接收器,外壳上的划痕依旧清晰,像在诉说着三年前地下停车场里的微光时刻。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林晚秋抱着一卷泛黄的图纸,图纸上是苏城最初的地下据点布局,铅笔线条早已被岁月晕开。
“欧洲区的文物今天上午到了,”林晚秋将图纸铺在展台上,指着角落的标注,“你看,当年咱们在这放发电机,现在这里成了博物馆的‘能源记忆展区’。
玛丽团长说,这批文艺复兴画作复制品,要和咱们的《苏城重建手札》放在一起,让后人知道文明既要回望过去,也要扎根当下。
” 陈砚点头,目光落在展柜里另一件展品上——半块发霉的压缩饼干,玻璃下方的卡片写着:“末世第三百二十七天,苏城据点的第一份口粮”。
他想起那天夜里,几个人围着这半块饼干,你推我让,最后分成小块分给了孩子和老人。
如今,博物馆的“民生展区”里,早已摆满了苏城居民自己种的稻米、老周合作社的有机蔬菜,还有孩子们手绘的“我心中的苏城”画作,鲜艳的色彩与旧物的斑驳形成鲜明对比。
“爸爸!你快来!”念念的声音从“未来展望区”传来,她正拉着非洲区代表团的小成员阿米娜,在互动屏幕前操作。
屏幕上是全球据点共同绘制的“文明复苏地图”,点击苏城的坐标,就能看到从地下据点到新城的三维变迁;点击非洲区的沙漠地带,则会弹出耐旱防护林的生长数据。
“阿米娜说,她们那里的孩子,现在也能吃到咱们培育的玉米了!”念念的眼睛亮得像星星。
陈砚走过去,看着阿米娜在屏幕上标注新的绿洲位置,小姑娘的汉语带着生涩的口音,却格外认真:“我们团长说,明年要送一批孩子来苏城上学,学习农业技术,回去种更多的树,让沙漠变成草原。
”陈砚蹲下身,摸了摸她的头:“苏城的学校永远欢迎你们,等你们来了,我带你们去看玉米地,去科技馆看草莓怎么生长。
” 正说着,阿凯匆匆赶来,手里拿着平板电脑:“陈哥,西北区传来消息,他们在清理旧城市遗址时,发现了一批末世前的图书馆藏书,大部分是科技类书籍,需要咱们派专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林晚秋抱着一卷泛黄的图纸,图纸上是苏城最初的地下据点布局,铅笔线条早已被岁月晕开。
“欧洲区的文物今天上午到了,”林晚秋将图纸铺在展台上,指着角落的标注,“你看,当年咱们在这放发电机,现在这里成了博物馆的‘能源记忆展区’。
玛丽团长说,这批文艺复兴画作复制品,要和咱们的《苏城重建手札》放在一起,让后人知道文明既要回望过去,也要扎根当下。
” 陈砚点头,目光落在展柜里另一件展品上——半块发霉的压缩饼干,玻璃下方的卡片写着:“末世第三百二十七天,苏城据点的第一份口粮”。
他想起那天夜里,几个人围着这半块饼干,你推我让,最后分成小块分给了孩子和老人。
如今,博物馆的“民生展区”里,早已摆满了苏城居民自己种的稻米、老周合作社的有机蔬菜,还有孩子们手绘的“我心中的苏城”画作,鲜艳的色彩与旧物的斑驳形成鲜明对比。
“爸爸!你快来!”念念的声音从“未来展望区”传来,她正拉着非洲区代表团的小成员阿米娜,在互动屏幕前操作。
屏幕上是全球据点共同绘制的“文明复苏地图”,点击苏城的坐标,就能看到从地下据点到新城的三维变迁;点击非洲区的沙漠地带,则会弹出耐旱防护林的生长数据。
“阿米娜说,她们那里的孩子,现在也能吃到咱们培育的玉米了!”念念的眼睛亮得像星星。
陈砚走过去,看着阿米娜在屏幕上标注新的绿洲位置,小姑娘的汉语带着生涩的口音,却格外认真:“我们团长说,明年要送一批孩子来苏城上学,学习农业技术,回去种更多的树,让沙漠变成草原。
”陈砚蹲下身,摸了摸她的头:“苏城的学校永远欢迎你们,等你们来了,我带你们去看玉米地,去科技馆看草莓怎么生长。
” 正说着,阿凯匆匆赶来,手里拿着平板电脑:“陈哥,西北区传来消息,他们在清理旧城市遗址时,发现了一批末世前的图书馆藏书,大部分是科技类书籍,需要咱们派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