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夏风传暖意

关灯
苏城的六月,蝉鸣已在树梢间蔓延,正午的阳光透过梧桐叶隙,在柏油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陈砚刚从西北区的太阳能发电站回来,车窗外的农田里,“广寒1号”的秧苗已插满水田,翠绿的叶片在风里轻轻摇曳,像一片涌动的绿浪。

    副驾驶座上放着一份报表,上面显示西北区储能系统的调试已完成80%,预计下周就能全面投入使用——这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三天。

     “陈城主,前面就是合作社了,老周说新收的小麦已经晒好了,等着您去看看。

    ”司机小李的声音打断了陈砚的思绪。

    他抬头望去,合作社的晒谷场上果然铺着一层金黄的小麦,几个农户正拿着木耙翻晒,阳光洒在麦粒上,折射出细碎的光,空气里满是麦香。

     车刚停下,老周就快步迎了上来,手里还拿着一个装满麦粒的布袋:“陈城主,您可算来了!这冬小麦比去年早收了五天,亩产还多了两百斤,您看看这麦粒,多饱满!”他倒出几粒麦粒在陈砚掌心,圆润的麦粒泛着浅黄,捏在手里沉甸甸的。

     陈砚捻起麦粒仔细看着,心里一阵欢喜。

    去年这个时候,苏城还在担心粮食不够吃,如今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给周边据点支援。

    “老周,把这些小麦留一部分做种,剩下的除了供应苏城,再给东北区和西南区各送一批,他们那边的土壤适合种冬小麦,让他们也试试咱们的品种。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对了,‘广寒1号’的秧苗长势怎么样?有没有遇到病虫害?” 老周笑着点头:“放心吧,技术员每天都去田里巡查,还教农户用鱼腥草煮水浇田,到现在没发现一点问题。

    昨天广州据点还发来消息,说他们的‘广寒1号’也开始分蘖了,估摸着秋天能有个好收成。

    ”他指着远处的水田,“您看,那片田是咱们试种的‘稻麦轮作’区,等水稻收了,就种冬小麦,这样一年能收两季,粮食就更充足了。

    ” 陈砚顺着老周指的方向望去,水田与麦田交错分布,翠绿与金黄相映,像一幅色彩明快的画。

    他想起末世时,自己曾在断壁残垣中寻找发霉的粮食,如今这样的景象,是那时想都不敢想的。

     两人正说着,陈砚的手机响了,是技术部的小李打来的。

    “陈城主,戴维斯先生带着美洲区的技术团队到了,他们还带来了储能电池的核心部件,说想今天就开始安装调试。

    ” “好,我马上过去。

    ”陈砚挂了电话,对老周嘱咐了几句,便匆匆赶往技术部。

    刚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爽朗的笑声——戴维斯正拿着一个储能电池,跟技术部的人讲解安装要点,他的工装袖口沾着机油,脸上却满是兴奋。

     “陈城主,你来得正好!”戴维斯看到陈砚,连忙招手,“咱们的储能电池已经测试过了,在零下二十度的环境里也能正常工作,现在就差安装到发电站了。

    我跟团队商量好了,明天一早就去西北区,争取三天内完成所有调试。

    ” 陈砚走过去,看着桌上的储能电池——比他想象中小很多,外壳是银灰色的复合材料,上面印着“苏城-美洲协作款”的字样。

    “辛苦你们了,我已经让西北区那边做好准备,咱们明天一起过去。

    ”他转头对小李说,“把安装手册再核对一遍,确保每个步骤都没问题,别到了现场出岔子。

    ” 小李点点头,手里拿着手册,跟美洲区的技术人员一起核对起来。

    陈砚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心里很是感慨——从最初的技术交流,到现在的联合生产,苏城与美洲区的协作越来越紧密,而这,正是全球能源互助的意义所在。

     傍晚时分,陈砚接到了林晚秋的电话,说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已经抵达苏城,准备明天跟他商量巴黎文化展的参展事宜,还带来了“东方木作”专区的最新布置图。

    “对了,陈城主,玛丽团长还带了一个好消息,说巴黎文化展期间,会有全球二十多个地区的代表参加,他们都想跟咱们合作,引进苏城的农业技术和木工手艺。

    ” “太好了,明天我亲自去接她。

    ”陈砚挂了电话,心里满是期待。

    巴黎文化展不仅是展示东方木作的机会,更是苏城与全球各地深化合作的契机。

     第二天一早,陈砚去车站接玛丽团长。

    刚到候车厅,就看到一个穿着米色风衣的女人站在人群中,手里提着一个棕色的皮箱,正是玛丽。

    她看到陈砚,笑着走过来,递给他一本精致的画册:“陈城主,这是巴黎文化展的宣传册,‘东方木作’专区的位置特别好,就在展厅的中心,我相信一定会吸引很多人。

    ” 陈砚接过画册,翻开一看,里面有“东方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