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稻种播新历

关灯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苏城的水田上空。

    陈砚站在田埂上,脚下的泥土还带着夜露的湿润,指尖捻起一粒饱满的稻种——这是广州据点寄来的耐寒品种“广寒1号”,外壳泛着淡淡的金褐色,像裹了一层薄纱。

    合作社的老周蹲在旁边,手里拿着小铲子,正小心翼翼地划分育苗区,身后几个农户已经拉好了塑料育苗棚的支架,白色的棚膜在风里轻轻晃动,映着远处连绵的青山。

     “陈城主,您看这育苗床的湿度和温度,按您说的调好了。

    ”老周直起身,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昨天我让技术员测了土,咱们这水田的酸碱度刚好适合‘广寒1号’,就是北边那片田有点板结,已经安排人翻耕了,过两天就能育苗。

    ” 陈砚点点头,走到育苗棚边,伸手碰了碰棚内的温度计——22℃,正是稻种发芽的最佳温度。

    他想起广州据点寄来的信里说,这“广寒1号”是他们用三年时间培育的品种,能在10℃的低温下正常生长,去年在广州试种时,亩产比普通稻种高了三成。

    “老周,育苗的时候多留意,每天记录温度和发芽率,有问题随时跟我讲。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等秧苗长到三叶期,咱们组织一次现场会,让周边据点的人也来学学,到时候把‘广寒1号’的种植手册印多些,给他们带回去。

    ” 老周笑着应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里面是几株晒干的草药:“这是山上采的鱼腥草,技术员说煮水浇在育苗床里,能防病虫害,我先试了几畦,你看这芽长得多壮。

    ”陈砚凑过去一看,果然,那几畦育苗床里的稻种已经冒出了白白的芽尖,像一群睡醒的小虫子,正使劲往上钻。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汽车喇叭声。

    陈砚抬头,看见一辆印着“全球能源协作组”标志的越野车朝田埂驶来,车身上还沾着些尘土,显然是长途跋涉而来。

    车门打开,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男人跳下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的工具箱,脸上带着爽朗的笑:“陈城主,好久不见!” 是美洲区的戴维斯,上次在全球能源会议上见过一面。

    陈砚迎上去,握住他的手:“怎么突然过来了?南极风力发电站的事不忙吗?” 戴维斯拍了拍工具箱,眼里闪着光:“就是为了风力发电站的事!我们团队优化了发电站的储能系统,这次来是想跟苏城的技术部合作,把这套系统装到西北区的太阳能发电站里,这样就算遇到阴天,也能保证供电稳定。

    ”他说着,从工具箱里拿出一个平板电脑,点开里面的图纸,“你看,这是优化后的储能电池设计图,体积比原来小了三成,储能效率却提高了十五个百分点,咱们要是能批量生产,就能给更多地区供货。

    ” 陈砚接过平板,仔细看着图纸上的参数,心里一阵惊喜。

    西北区的太阳能发电站虽然已经并网,但遇到连续阴天时,供电还是会受影响,要是能装上这套储能系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太好了!我马上让技术部的人过来对接,咱们今天就开个研讨会,争取尽快把方案定下来。

    ”他转头对老周嘱咐了几句,便带着戴维斯往技术部走去。

     技术部的办公室里,几张桌子拼在一起,上面铺着密密麻麻的图纸和数据报表。

    技术员小李正对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屏幕上是太阳能发电站的实时监控数据。

    看到陈砚和戴维斯进来,小李连忙站起来:“陈城主,戴维斯先生,你们来得正好,我刚算出西北区发电站的月发电量,比预期高了8%!” 戴维斯凑到屏幕前,看着上面跳动的数据,忍不住拍手:“太棒了!要是装上咱们的储能系统,这个数字还能再涨!”他把平板放在桌上,打开储能系统的三维模型,“你们看,这个储能电池采用的是新型复合材料,重量轻,还能抗低温,就算在零下三十度的环境里,也能正常工作,特别适合西北区和南极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