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稻种播新历

关灯
” 技术部的几个人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有人问电池的充电速度,有人关心生产成本,戴维斯都耐心地一一解答,偶尔还在图纸上标注修改建议。

    陈砚坐在旁边,看着他们热烈讨论的样子,心里涌起一阵暖意——这就是协作的力量,不同地区的人带着各自的技术和经验,聚在一起解决问题,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

     研讨会一直开到中午,大家终于确定了合作方案:苏城负责生产储能电池的核心部件,美洲区提供技术支持,西北区则负责安装调试,争取下个月完成太阳能发电站的储能系统改造。

    散会时,戴维斯拍了拍小李的肩膀:“小伙子,你提出的电池散热方案很有意思,咱们后续可以深入研究一下,说不定能应用到南极的发电站里。

    ”小李不好意思地笑了,眼里满是兴奋。

     吃过午饭,陈砚想起林爷爷托付的事,便拿着林叔叔的折叠木床设计图,去了木工坊。

    木工坊在苏城的老街区里,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刻着“匠心坊”三个大字,是林爷爷亲手写的。

    推开木门,里面传来“沙沙”的刨木声,几个年轻的木工正围着一张木桌,认真地打磨木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城主,您来了!”负责木工坊的老郑放下手里的刨子,迎了上来,“您上次让我们做的木展柜,已经快完工了,您要不要看看?” 陈砚摇摇头,把设计图递给他:“老郑,你先看看这个。

    这是林叔叔生前画的折叠木床设计图,林爷爷希望咱们能把它做出来,放到文明博物馆的展区里。

    ” 老郑接过设计图,仔细翻看着,眉头时而皱起,时而舒展。

    “这设计很巧妙啊,”他指着图纸上的榫卯结构,“你看,这里用的是燕尾榫,不用一根钉子,就能把床架固定住,折叠起来还不占地方,特别适合末世时的移动生活。

    不过,图纸上有些细节不太清楚,比如床板的承重结构,还有折叠时的限位装置。

    ” 陈砚也凑过去看,确实,图纸上有些地方的线条比较模糊,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墨水晕开了。

    “林爷爷说,这是林叔叔二十岁时画的,当时条件有限,没能做出来。

    ”他想了想,“你能不能根据现有的技术,把这些细节完善一下?比如床板用多层实木板,增加承重,限位装置用黄铜配件,既耐用又好看。

    ” 老郑点点头,拿起铅笔在图纸上勾画起来:“我试试。

    明天我找几个经验丰富的木工一起研究,争取一周内做出样品。

    对了,林爷爷昨天还来这里,教我们做传统的木梳,说要放到‘东方木作’专区里,让外国人也看看咱们的手艺。

    ” 陈砚听了,心里暖暖的。

    林爷爷虽然年纪大了,却一直想着传承老手艺,这份心意让人敬佩。

    “等折叠木床做好了,咱们第一时间让林爷爷看看,给他一个惊喜。

    ” 从木工坊出来,陈砚接到了林晚秋的电话,说非洲区的阿米娜发来消息,苏城派去的技术员已经到了,正在帮他们搭建育苗棚,还说当地的居民特别热情,杀了羊招待技术员,让陈砚放心。

     “对了,陈城主,”林晚秋的声音里带着笑意,“阿米娜还说,她看到咱们带去的新菜种,特别喜欢,想让咱们多寄些过去,她打算在部落里开辟一片菜园,教大家种中国的蔬菜。

    还有,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发来邮件,说‘东方木作’专区的布置已经差不多了,邀请咱们下个月去巴黎参加文化展的开幕式。

    ” 陈砚听着这些好消息,脚步也轻快起来。

    走到广场时,他看到几个孩子在放风筝,风筝上画着苏城的太阳能发电站和农田,在蓝天上飞得很高。

    不远处,几个老人坐在长椅上聊天,手里拿着刚买的新鲜蔬菜,脸上满是笑容。

     傍晚时分,陈砚回到家,发现林慧正和念念、小宇在院子里种向日葵。

    念念手里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