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稻种播新历
关灯
小
中
大
地把种子埋进土里,小宇则在旁边浇水,林慧站在一旁指导他们,夕阳洒在他们身上,画面温馨而美好。
“爸爸,你回来了!”念念看到陈砚,欢快地跑过来,拉着他的手,“我们在种向日葵,阿米娜说,向日葵代表希望,等它们开花了,我们就拍照片寄给非洲的小朋友。
” 陈砚蹲下来,摸了摸念念的头:“好啊,等向日葵开花了,咱们一起寄照片。
对了,爸爸今天跟美洲区的叔叔合作,要给西北区的发电站装储能系统,以后那里就算阴天,也能有电了。
” 小宇睁大眼睛,好奇地问:“爸爸,什么是储能系统啊?是不是像电池一样,能存电?” 陈砚笑着点头:“差不多。
就像你平时把零花钱存起来,等需要的时候再用,储能系统就是把白天发的电存起来,晚上或者阴天的时候用。
” 小宇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跑去浇水了。
林慧走过来,递给陈砚一杯温水:“今天忙了一天,累了吧?晚饭我炖了鸡汤,还炒了你爱吃的青菜。
” 陈砚接过水杯,喝了一口,心里满是暖意。
他看着院子里的向日葵苗,看着不远处的居民楼里亮起的灯光,忽然觉得,自己曾经在铁皮棚里憧憬的生活,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有温暖的家,有并肩作战的伙伴,有充满希望的未来。
晚饭时,林爷爷说起白天去木工坊的事,脸上满是欣慰:“现在的年轻人都愿意学老手艺,真好。
我今天教他们做木梳,有个小伙子学得特别快,还说要把木梳卖到全球去,让大家都知道咱们中国的木工手艺。
” 陈砚想起折叠木床的事,故意卖关子:“爷爷,过几天我给您看个好东西,保证您喜欢。
” 林爷爷好奇地问:“什么好东西啊?还跟我保密。
” 陈砚笑了笑:“到时候您就知道了。
对了,下个月欧洲区的文化展,咱们一起去巴黎,看看‘东方木作’专区,再看看那边的情况。
” 林爷爷眼睛一亮:“好啊!我还没去过巴黎呢,正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跟那边的匠人交流交流。
” 晚饭后,陈砚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看着全球联络群里的消息。
非洲区的代表发来了技术员搭建育苗棚的照片,阿米娜站在育苗棚前,手里拿着苏城的菜种,笑容灿烂;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发来了“东方木作”专区的布置图,里面有林爷爷的木工手记、传统木梳,还有几张木家具的照片;西北区的代表则发来消息,说已经准备好了安装储能系统的场地,就等苏城和美洲区的技术人员过来。
他点开文档,继续写苏城下一步的计划:加快“广寒1号”的育苗和推广,推进储能系统的生产和安装,筹备巴黎文化展的参展事宜,组织全球农业技术交流会……指尖在键盘上敲击,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计划都承载着对未来的期待。
窗外的月光洒在书桌上,照亮了文档上的文字。
陈砚看着屏幕,想起了三百二十七天前的那个夜晚,自己在铁皮棚里守着接收器,听着外面的风声,心里满是迷茫。
而现在,他不再迷茫,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无数人跟他一样,在为了人类文明的复苏而努力。
他关掉电脑,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通讯塔。
信号指示灯规律地闪烁着,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将苏城的消息传向全球。
春风拂过窗棂,带来了院子里向日葵苗的清香,也带来了远方的希望。
陈砚深吸一口气,心里充满了信心。
他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但只要大家同心协力、互相扶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属于苏城的故事,属于人类文明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们,正带着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带着这份对未来的坚定,朝着更光明、更温暖的远方,大步前行。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
“爸爸,你回来了!”念念看到陈砚,欢快地跑过来,拉着他的手,“我们在种向日葵,阿米娜说,向日葵代表希望,等它们开花了,我们就拍照片寄给非洲的小朋友。
” 陈砚蹲下来,摸了摸念念的头:“好啊,等向日葵开花了,咱们一起寄照片。
对了,爸爸今天跟美洲区的叔叔合作,要给西北区的发电站装储能系统,以后那里就算阴天,也能有电了。
” 小宇睁大眼睛,好奇地问:“爸爸,什么是储能系统啊?是不是像电池一样,能存电?” 陈砚笑着点头:“差不多。
就像你平时把零花钱存起来,等需要的时候再用,储能系统就是把白天发的电存起来,晚上或者阴天的时候用。
” 小宇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跑去浇水了。
林慧走过来,递给陈砚一杯温水:“今天忙了一天,累了吧?晚饭我炖了鸡汤,还炒了你爱吃的青菜。
” 陈砚接过水杯,喝了一口,心里满是暖意。
他看着院子里的向日葵苗,看着不远处的居民楼里亮起的灯光,忽然觉得,自己曾经在铁皮棚里憧憬的生活,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有温暖的家,有并肩作战的伙伴,有充满希望的未来。
晚饭时,林爷爷说起白天去木工坊的事,脸上满是欣慰:“现在的年轻人都愿意学老手艺,真好。
我今天教他们做木梳,有个小伙子学得特别快,还说要把木梳卖到全球去,让大家都知道咱们中国的木工手艺。
” 陈砚想起折叠木床的事,故意卖关子:“爷爷,过几天我给您看个好东西,保证您喜欢。
” 林爷爷好奇地问:“什么好东西啊?还跟我保密。
” 陈砚笑了笑:“到时候您就知道了。
对了,下个月欧洲区的文化展,咱们一起去巴黎,看看‘东方木作’专区,再看看那边的情况。
” 林爷爷眼睛一亮:“好啊!我还没去过巴黎呢,正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跟那边的匠人交流交流。
” 晚饭后,陈砚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看着全球联络群里的消息。
非洲区的代表发来了技术员搭建育苗棚的照片,阿米娜站在育苗棚前,手里拿着苏城的菜种,笑容灿烂;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发来了“东方木作”专区的布置图,里面有林爷爷的木工手记、传统木梳,还有几张木家具的照片;西北区的代表则发来消息,说已经准备好了安装储能系统的场地,就等苏城和美洲区的技术人员过来。
他点开文档,继续写苏城下一步的计划:加快“广寒1号”的育苗和推广,推进储能系统的生产和安装,筹备巴黎文化展的参展事宜,组织全球农业技术交流会……指尖在键盘上敲击,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计划都承载着对未来的期待。
窗外的月光洒在书桌上,照亮了文档上的文字。
陈砚看着屏幕,想起了三百二十七天前的那个夜晚,自己在铁皮棚里守着接收器,听着外面的风声,心里满是迷茫。
而现在,他不再迷茫,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无数人跟他一样,在为了人类文明的复苏而努力。
他关掉电脑,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通讯塔。
信号指示灯规律地闪烁着,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将苏城的消息传向全球。
春风拂过窗棂,带来了院子里向日葵苗的清香,也带来了远方的希望。
陈砚深吸一口气,心里充满了信心。
他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但只要大家同心协力、互相扶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属于苏城的故事,属于人类文明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们,正带着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带着这份对未来的坚定,朝着更光明、更温暖的远方,大步前行。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