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秋实迎初心,星辰照远路

关灯
喜。

    西北区的太阳能发电站用了储能系统后,供电一直很稳定,要是能批量生产,就能解决更多地区的用电问题。

    “太好了!我已经跟几个地区的代表沟通过了,他们都想要储能系统,咱们尽快制定生产计划,争取下个月就开始批量生产。

    ”他转头对小李说,“把生产所需的材料清单列出来,跟供应商对接好,别耽误了生产。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李点点头,手里拿着笔记本,跟美洲区的技术人员一起核对清单。

    陈砚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心里很是感慨——从能源互助到联合生产,苏城与美洲区的协作越来越深入,而这,正是全球能源互助的初心所在。

     傍晚时分,陈砚接到了林晚秋的电话,说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已经抵达苏城,带来了巴黎文化展的后续报告,还说有几个欧洲地区的代表跟着一起来了,想跟苏城合作,引进木工手艺和农业技术。

    “对了,陈城主,玛丽团长还带了一个好消息,说‘东方木作’在欧洲特别受欢迎,已经有不少木工坊开始学习东方木作技艺,还想跟咱们的木工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 “太好了,我明天亲自去接她。

    ”陈砚挂了电话,心里满是期待。

    巴黎文化展的成功,让东方木作走向了全球,也让苏城与更多地区建立了联系,这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是件大好事。

     第二天一早,陈砚去车站接玛丽团长。

    刚到候车厅,就看到一个穿着米色风衣的女人站在人群中,身边围着几个西装革履的人,正是玛丽和欧洲地区的代表。

    玛丽看到陈砚,笑着走过来,递给他一本精致的相册:“陈城主,这是巴黎文化展的照片集,‘东方木作’专区的照片都在里面,您看看,多热闹。

    ” 陈砚接过相册,翻开一看,里面是“东方木作”专区的照片——林爷爷在现场演示木梳制作,老郑在讲解折叠木床的榫卯结构,游客们围着展台,认真地听着讲解,还有几个孩子在试着做小木凳,脸上满是专注。

    “太好了,这些照片拍得真不错。

    ” 玛丽笑着说:“这些代表都是来跟苏城合作的,有的想引进木工手艺,有的想引进农业技术,还有的想跟咱们合作建太阳能发电站。

    ”她指着身边一个高个子男人,“这位是德国区的代表汉森,他想跟咱们的木工坊合作,在德国建一个东方木作体验馆。

    ” 汉森走过来,伸出手:“陈城主,很高兴认识您。

    我在巴黎文化展上看到了东方木作,特别喜欢,想把这种手艺带到德国,让更多人了解东方文化。

    ” 陈砚握住汉森的手:“欢迎您!我们很乐意跟您合作,会派木工师傅去德国,帮您建体验馆,还会提供木作工具和材料。

    ” 汉森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代表德国区的居民谢谢您!” 一行人走出车站,坐上汽车,朝着苏城的木工坊驶去。

    木工坊里,林爷爷正带着几个年轻木工做木柜,看到玛丽和欧洲代表,连忙放下手里的工具,热情地打招呼:“玛丽团长,汉森先生,欢迎你们!” 汉森走到展台前,看着展台上的木梳、折叠木床,忍不住赞叹:“这些木作太精致了,比我们德国的木工手艺还巧妙。

    ”他拿起一把木梳,放在手里仔细看着,“这木梳的纹路真好看,是用什么木头做的?” 林爷爷笑着说:“这是用桃木做的,桃木结实耐用,还带着淡淡的香味。

    我们做木梳的时候,都是手工打磨,要磨十几遍才能这么光滑。

    ”他拿起一把没打磨好的木梳,递给汉森,“您试试打磨,感受一下手工木作的乐趣。

    ” 汉森接过木梳和砂纸,按照林爷爷的指导,慢慢打磨起来。

    虽然动作有些生疏,但他学得很认真,不一会儿,木梳的表面就光滑了不少。

    “太有意思了,手工木作真是一门神奇的手艺。

    ”汉森笑着说,“我一定要把这门手艺带到德国,让更多人喜欢上东方木作。

    ” 陈砚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

    东方木作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能让它在全球传播,是对老一辈匠人的致敬,也是人类文明交流的意义所在。

     中午,陈砚请玛丽和欧洲代表去家里吃饭。

    林慧已经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菜肴,有炖鸡汤、炒青菜、腊味饭,还有念念特意做的小饼干。

    “玛丽阿姨,汉森叔叔,这是我做的饼干,你们尝尝!”念念端着一盘饼干,递到他们面前,眼里满是期待。

     玛丽拿起一块饼干,尝了一口,笑着说:“真好吃,比我在巴黎吃的饼干还香。

    念念真是个能干的孩子。

    ” 汉森也拿起一块饼干,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