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秋实迎初心,星辰照远路
关灯
小
中
大
确实好吃,苏城的食物真美味,以后一定要常来。
” 林爷爷坐在一旁,看着大家,笑着说:“等咱们的木工体验馆在德国建好,我就去德国,教大家做木梳、做木床,让他们也感受一下东方木作的魅力。
” 饭后,陈砚带着玛丽和欧洲代表去了文明博物馆。
展区里的灯光柔和,“东方木作”专区前围满了游客,大家看着展台上的木作展品,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不时发出赞叹。
玛丽走到林爷爷的木工手记展台前,看着里面的老照片,感慨道:“这些老手艺能传承下来,真是不容易。
以后咱们要多举办这样的展览,让更多人了解东方文化。
” 陈砚点点头:“我们计划明年在全球举办‘东方木作巡回展’,第一站就去德国,跟汉森先生的体验馆一起开展,让更多人喜欢上东方木作。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汉森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一定全力配合!” 接下来的几天,陈砚陪着玛丽和欧洲代表考察了苏城的农业基地、太阳能发电站和木工坊,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忍不住拍照记录,说要把这些美好的景象分享给欧洲的居民。
期间,戴维斯带着技术团队从美洲区回来,带来了好消息——储能系统的批量生产已经启动,第一批储能电池下周就能出厂,将运往西北区、东北区和欧洲区。
“陈城主,咱们的储能系统太受欢迎了,有十几个地区的代表都跟咱们签订了订单,以后咱们的生产规模还要扩大。
”戴维斯兴奋地说,“我跟团队商量好了,下一步要优化储能系统的储能容量,让它能储存更多电,满足更多地区的需求。
” 陈砚笑着说:“太好了,咱们继续合作,争取让全球更多地区用上稳定的电力。
” 转眼到了“广寒1号”的收割现场会。
试验田里,收割机在金色的稻田里穿梭,发出“隆隆”的声响,饱满的稻穗被卷入收割机,金黄的米粒从出料口流出,装了满满一麻袋。
周边据点的代表们围着收割机,认真地看着,不时向技术员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广州据点的技术员站在田埂上,拿着话筒,向大家介绍“广寒1号”的培育过程:“这‘广寒1号’是咱们用三年时间培育的品种,能在低温环境下生长,抗病性强,亩产比普通稻种高三成。
去年冬天,我们冒着严寒把稻种送到苏城,就是希望能让更多人吃上香喷喷的米饭……” 代表们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称赞。
东北区的李建国站在人群中,笑着对身边的人说:“咱们有了这么好的稻种,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粮食问题了,这都是托了苏城的福,托了全球协作的福啊!” 现场会结束后,不少代表当场就跟苏城签订了合作协议,希望引进“广寒1号”的稻种和种植技术。
陈砚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成就感——从单一的种植,到全球农业协作,苏城的农业发展,正在带动更多地区走向丰收。
傍晚时分,陈砚回到家,发现林慧正和念念、小宇在院子里收向日葵。
金黄的向日葵花盘沉甸甸的,里面装满了饱满的葵花籽。
念念手里拿着一个小篮子,正小心翼翼地把葵花籽剥下来,放进篮子里。
“爸爸,你回来了!”念念看到陈砚,欢快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把葵花籽,“这是咱们种的向日葵,葵花籽可饱满了,炒着吃肯定香。
” 陈砚接过葵花籽,放在掌心看着:“不错,这葵花籽真好。
今天的收割现场会很成功,有很多据点都跟咱们签订了合作协议,以后‘广寒1号’就能在更多地区种植了。
” 小宇睁大眼睛,好奇地问:“爸爸,非洲区的阿米娜姐姐能种上咱们的稻子吗?我想让她也吃上香喷喷的米饭。
” 陈砚笑着点头:“当然能,等咱们的稻子收完,就给阿米娜姐姐寄稻种,让她也种水稻,到时候咱们就能一起吃米饭了。
” 小宇高兴地跳起来:“太好了,我要给阿米娜姐姐画一幅画,画咱们一起在稻田里吃饭的场景。
” 林慧走过来,递给陈砚一杯温水:“今天忙了一天,累了吧?晚饭我炖了鸡汤,还炒了你爱吃的青菜,等会儿就可以吃饭了。
” 陈砚接过水杯,喝了一口,心里满是暖意。
他看着院子里的向日葵,看着不远处的居民楼里亮起的灯光,忽然觉得,自己曾经在铁皮棚里憧憬的生活,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有温暖的家,有并肩作战的伙伴,有充满希望的未来。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
” 林爷爷坐在一旁,看着大家,笑着说:“等咱们的木工体验馆在德国建好,我就去德国,教大家做木梳、做木床,让他们也感受一下东方木作的魅力。
” 饭后,陈砚带着玛丽和欧洲代表去了文明博物馆。
展区里的灯光柔和,“东方木作”专区前围满了游客,大家看着展台上的木作展品,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不时发出赞叹。
玛丽走到林爷爷的木工手记展台前,看着里面的老照片,感慨道:“这些老手艺能传承下来,真是不容易。
以后咱们要多举办这样的展览,让更多人了解东方文化。
” 陈砚点点头:“我们计划明年在全球举办‘东方木作巡回展’,第一站就去德国,跟汉森先生的体验馆一起开展,让更多人喜欢上东方木作。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汉森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一定全力配合!” 接下来的几天,陈砚陪着玛丽和欧洲代表考察了苏城的农业基地、太阳能发电站和木工坊,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忍不住拍照记录,说要把这些美好的景象分享给欧洲的居民。
期间,戴维斯带着技术团队从美洲区回来,带来了好消息——储能系统的批量生产已经启动,第一批储能电池下周就能出厂,将运往西北区、东北区和欧洲区。
“陈城主,咱们的储能系统太受欢迎了,有十几个地区的代表都跟咱们签订了订单,以后咱们的生产规模还要扩大。
”戴维斯兴奋地说,“我跟团队商量好了,下一步要优化储能系统的储能容量,让它能储存更多电,满足更多地区的需求。
” 陈砚笑着说:“太好了,咱们继续合作,争取让全球更多地区用上稳定的电力。
” 转眼到了“广寒1号”的收割现场会。
试验田里,收割机在金色的稻田里穿梭,发出“隆隆”的声响,饱满的稻穗被卷入收割机,金黄的米粒从出料口流出,装了满满一麻袋。
周边据点的代表们围着收割机,认真地看着,不时向技术员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广州据点的技术员站在田埂上,拿着话筒,向大家介绍“广寒1号”的培育过程:“这‘广寒1号’是咱们用三年时间培育的品种,能在低温环境下生长,抗病性强,亩产比普通稻种高三成。
去年冬天,我们冒着严寒把稻种送到苏城,就是希望能让更多人吃上香喷喷的米饭……” 代表们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称赞。
东北区的李建国站在人群中,笑着对身边的人说:“咱们有了这么好的稻种,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粮食问题了,这都是托了苏城的福,托了全球协作的福啊!” 现场会结束后,不少代表当场就跟苏城签订了合作协议,希望引进“广寒1号”的稻种和种植技术。
陈砚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成就感——从单一的种植,到全球农业协作,苏城的农业发展,正在带动更多地区走向丰收。
傍晚时分,陈砚回到家,发现林慧正和念念、小宇在院子里收向日葵。
金黄的向日葵花盘沉甸甸的,里面装满了饱满的葵花籽。
念念手里拿着一个小篮子,正小心翼翼地把葵花籽剥下来,放进篮子里。
“爸爸,你回来了!”念念看到陈砚,欢快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把葵花籽,“这是咱们种的向日葵,葵花籽可饱满了,炒着吃肯定香。
” 陈砚接过葵花籽,放在掌心看着:“不错,这葵花籽真好。
今天的收割现场会很成功,有很多据点都跟咱们签订了合作协议,以后‘广寒1号’就能在更多地区种植了。
” 小宇睁大眼睛,好奇地问:“爸爸,非洲区的阿米娜姐姐能种上咱们的稻子吗?我想让她也吃上香喷喷的米饭。
” 陈砚笑着点头:“当然能,等咱们的稻子收完,就给阿米娜姐姐寄稻种,让她也种水稻,到时候咱们就能一起吃米饭了。
” 小宇高兴地跳起来:“太好了,我要给阿米娜姐姐画一幅画,画咱们一起在稻田里吃饭的场景。
” 林慧走过来,递给陈砚一杯温水:“今天忙了一天,累了吧?晚饭我炖了鸡汤,还炒了你爱吃的青菜,等会儿就可以吃饭了。
” 陈砚接过水杯,喝了一口,心里满是暖意。
他看着院子里的向日葵,看着不远处的居民楼里亮起的灯光,忽然觉得,自己曾经在铁皮棚里憧憬的生活,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有温暖的家,有并肩作战的伙伴,有充满希望的未来。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