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春风再启程

关灯
苏城的三月,春风终于吹散了最后一丝寒意。

    文明博物馆前的广场上,柳枝抽出嫩黄的新芽,去年种下的向日葵种子已破土而出,冒出点点新绿。

    陈砚站在广场中央,看着工人正悬挂“全球协作成果展”的横幅,红色的布料在风里舒展,映着远处太阳能发电站的蓝色光伏板,格外醒目。

     “陈城主,展架都搭好了,就等各地的展品送来了。

    ”林晚秋快步走来,手里拿着一份清单,指尖点着其中一项,“非洲区的阿米娜说,今天就会把稻种和番茄样品寄过来;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已经在路上了,还带了德国木工坊做的木梳成品;美洲区的戴维斯更着急,上周就把储能电池的模型送来了,说要放在展区最显眼的位置。

    ” 陈砚接过清单,目光扫过密密麻麻的展品名称——从非洲的稻穗到美洲的电池,从欧洲的木作到东北区的麦粒,每一项都藏着协作的故事。

    “把‘广寒1号’的稻种和冬小麦的样品放在C位,旁边摆上各地的种植照片,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到协作的成果。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再留一块互动区,放些小木梳和稻种,让孩子们也能感受这份成果。

    ” 林晚秋点点头,转身去安排。

    陈砚走到广场边缘,看着不远处的农田——合作社的农户们正忙着春耕,白色的育苗棚在田里连成一片,老周戴着草帽,正指挥工人往棚里运营养土。

    去年冬天储备的稻种已经晒好,装在编织袋里,堆在田埂边,等着播撒到新翻的泥土里。

     “陈城主!”老周远远看到陈砚,挥手喊道,“广州据点的技术员来了,正在调试播种机,说今年要帮咱们实现半机械化种植,能省不少人力!” 陈砚快步走过去,看到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年轻人正围着播种机忙碌,手里拿着扳手,不时调整机器的参数。

    “这是广州来的小吴,去年培育‘广寒1号’的团队成员。

    ”老周介绍道,“他说今年要把播种、施肥、收割的技术都教给咱们,让苏城的农业再上一个台阶。

    ” 小吴放下扳手,擦了擦额头的汗:“陈城主,这台播种机是咱们联合研发的,能精准控制播种密度,比人工播种效率高三倍,还能减少种子浪费。

    等会儿调试好了,咱们先在试验田试种,效果好的话,就推广到其他据点。

    ” 陈砚蹲下来,看着播种机的出料口——细小的稻种从口子里均匀落下,在土里扎下浅浅的痕迹。

    “太好了,有了这台机器,今年的春耕就能省不少事。

    ”他转头对老周说,“别忘了给东北区和西北区留几台,他们那边的水田刚扩建好,正需要播种机。

    ” 老周笑着应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上面记满了春耕计划:“我早就跟他们沟通过了,等咱们试种成功,就派技术员过去指导,把机器和技术一起送过去。

    对了,昨天东北区的李建国发来消息,说他们的小麦已经开始返青,长势比去年还好,还拍了照片给我看呢。

    ” 陈砚接过老周的手机,屏幕上是东北区的麦田——绿油油的麦苗在春风里舒展,像一片无边无际的绿毯,几个农户正背着喷雾器,给麦苗喷洒营养液。

    “不错,看来他们把种植技术学扎实了。

    ”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汽车喇叭声。

    陈砚抬头望去,一辆印着“欧洲木作协作组”标志的货车朝广场驶来,车身上画着精致的木梳图案,正是玛丽团长和汉森先生带来的展品。

    车门打开,玛丽穿着米色风衣,手里提着一个棕色的皮箱,汉森则抱着一个木质展架,两人脸上都带着笑意。

     “陈城主,我们来了!”玛丽快步走过来,递给他一个精致的木盒,“这是德国木工坊做的木梳成品,用的是咱们苏城的工艺,还刻了‘全球协作’的字样,希望能成为成果展的亮点。

    ” 陈砚打开木盒,里面的木梳泛着温润的光泽,梳背上刻着细小的花纹,中间是“全球协作”四个汉字,旁边还缀着一朵小小的向日葵图案。

    “太精致了,这肯定能吸引很多人。

    ” 汉森放下展架,笑着说:“我们还带了木工工具的模型,想在互动区教孩子们做小木梳,让他们从小感受木作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