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硕果满山河

关灯
批太阳能储能一体化设备已经成功安装在非洲的五个部落,当地的居民第一次用上了电灯,还能用电动水泵灌溉农田。

    “陈城主,非洲区的居民都特别高兴,说有了这些设备,生活方便多了。

    阿米娜还说,要邀请咱们去参加下个月的非洲丰收节,一起庆祝稻子丰收。

    ” “太好了,我们一定去!”陈砚笑着说,“等丰收节结束,咱们再跟非洲区签订新的合作协议,在更多部落安装储能设备,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 转眼到了“东方木作文化节”的举办时间。

    陈砚带着林爷爷、老郑等一行人,与玛丽、汉森一起前往德国。

    飞机降落在德国机场时,秋阳正好,远处的教堂尖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汉森笑着说:“欢迎来到德国,我相信这次文化节一定会圆满成功。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德国的“东方木作体验馆”前,早已挂满了红色的灯笼和木作展品,来自全球各地的匠人聚集在这里,有的在演示木梳制作,有的在讲解榫卯结构,还有的在交流木作工具的改进方法。

    林爷爷作为开幕式嘉宾,现场演示了木梳制作,他的动作娴熟而优雅,引得周围的人纷纷拍照记录,不时发出赞叹。

     “这木梳做得真精致,能卖给我一把吗?”一个来自法国的匠人问道。

     林爷爷笑着摇头:“这把不卖,不过我可以教你做,等你学会了,就能带回去教给你们地区的人。

    ” 法国匠人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一定要学会!” 在文化节的“全球木作匠人联盟”签约环节,来自欧洲、非洲、美洲、亚洲等二十多个地区的匠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承诺共同传承和创新木作技艺。

    陈砚站在签约台旁,看着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心里满是欣慰——东方木作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座连接全球匠人的桥梁,能让这门手艺在全球绽放光彩,是对老一辈匠人的最好致敬。

     文化节圆满结束后,陈砚带着一行人回到苏城。

    刚下飞机,就接到了老周的电话,说东北区的面点加工厂已经开工,用苏城的小麦粉做的馒头和包子,在东北区特别受欢迎,订单已经排到了下个月。

    “还有非洲区的阿米娜,昨天发来消息说,他们的稻子已经开始收割,想请咱们派个技术员去指导稻米加工,还说要给咱们寄新米尝尝。

    ” “太好了,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陈砚挂了电话,心里满是成就感。

    他看着远处的苏城,秋阳把城市染成了暖黄色,街道上,居民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在广场上放风筝,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

     回到家时,念念和小宇早就等在门口,手里拿着刚画好的画。

    “爸爸,你看,这是我画的东方木作文化节,有林爷爷做木梳,还有很多外国叔叔阿姨在学木作!”念念举着画,兴奋地说。

     小宇也递过自己的画:“爸爸,这是我画的非洲丰收节,有阿米娜姐姐,还有很多非洲小朋友在稻田里跳舞,咱们一起去参加好不好?” 陈砚接过画,仔细看着,眼眶微微发热。

    他知道,孩子们画的不仅是一幅图,更是人类文明在协作中不断发展的美好愿景。

     晚饭后,陈砚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看着全球联络群里的消息。

    非洲区的阿米娜发来消息,说稻子收割顺利,新米已经准备好,就等技术员去指导加工;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发来消息,说“东方木作匠人联盟”的成员越来越多,计划明年在全球举办木作技艺大赛;美洲区的戴维斯则发来消息,说太阳能储能一体化设备的订单越来越多,想跟苏城合作建第二个海外生产基地。

     他点开一个新的文档,开始写苏城下一步的计划:派技术员去非洲区指导稻米加工、协助欧洲区筹备全球木作技艺大赛、与美洲区合作建设第二个海外储能设备生产基地、扩大小麦粉和大米的出口规模……指尖在键盘上敲击,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计划都承载着对未来的期待。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

    陈砚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忽然想起了三百二十七天前的那个夜晚,自己在铁皮棚里守着接收器,听着外面的风声,心里满是迷茫。

    而现在,他不再迷茫,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无数人跟他一样,在为了人类文明的复苏而努力。

     他关掉电脑,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通讯塔。

    信号指示灯规律地闪烁着,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将苏城的消息传向全球。

    秋风拂过窗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