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同心待春来

关灯
苏城的十二月,初雪如絮般落在青石板路上,却没让这座城失了暖意——文明博物馆前的广场上,“全球协作暖冬行动”的红色横幅在雪中格外醒目,志愿者们正将棉衣、粮食和储能设备打包,准备发往西北区和非洲区。

    陈砚站在打包点旁,手里捧着一件厚实的棉衣,指尖触到棉絮的柔软,心里也泛起暖意。

     “陈城主,第一批物资都准备好了!”林晚秋快步走来,手里拿着一份物资清单,“给西北区的抗寒棉衣、取暖器,给非洲区的稻种、蔬菜种子,还有给两地的储能设备,都已经装车,明天一早就出发。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欧洲区的玛丽团长也寄来了一批羊毛围巾,说要一起送给西北区的居民;美洲区的戴维斯则托人带了十台小型风力发电机,给非洲区的偏远部落用。

    ” 陈砚接过清单,目光扫过一行行条目——从御寒的衣物到生存的种子,从稳定的能源到生活的工具,每一项物资都藏着全球协作的温度。

    “把咱们合作社新磨的大米和面粉多装些,西北区的冬天长,让居民们能多吃几顿热乎饭。

    ”他转头对志愿者说,“再检查一遍储能设备的包装,别让雪水渗进去,影响使用。

    ” 志愿者们应声忙碌起来,广场上的积雪被踩出一串串脚印,却没人在意寒意——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认真,手里的动作也格外轻柔,像是在呵护易碎的希望。

    陈砚走到一辆货车旁,看着工人将一台小型风力发电机搬上车,金属外壳在雪光下泛着冷光,却能在非洲的草原上撑起一片光明。

     “陈城主!”远处传来老周的声音,他裹着厚厚的棉袄,手里提着一个布包,快步走来,“这是咱们培育的耐寒菜种,有白菜、萝卜,还有咱们苏城特有的菠菜种,给西北区和非洲区各装了一半,让他们冬天也能种上菜。

    ”他打开布包,里面的菜种装在牛皮纸袋里,袋口贴着标签,写着种植温度和注意事项。

     “想得真周到。

    ”陈砚接过布包,心里满是感慨——老周总是这样,把每一件事都做得细致入微,从春耕到冬储,从种子到粮食,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苏城的农业,也守护着全球协作的希望。

     正说着,一辆印着“全球能源协作组”标志的越野车冲破雪雾驶来,车身上积着薄雪,车门打开时,戴维斯裹着羽绒服跳下来,手里还抱着一个银色的金属盒。

    “陈城主,我来晚了!”他搓着手走近,哈出的白汽在冷空气中散开,“这是新型抗寒储能电池的测试报告,在零下四十度的环境里连续工作了七十二小时,性能完全没问题,给西北区的设备都装了这种电池,保证冬天不断电!” 陈砚接过金属盒,打开一看,里面的报告上满是数据,最后一页贴着一张照片——雪山脚下,储能设备在雪中运转,屏幕上显示着稳定的供电参数。

    “太好了,有了这种电池,西北区的居民就能安心过冬了。

    ”他转头对林晚秋说,“把测试报告复印一份,随物资一起寄给西北区的技术人员,让他们也了解电池的性能。

    ” 林晚秋点点头,转身去安排。

    戴维斯跟着陈砚走到打包点旁,看着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忍不住感叹:“苏城的协作精神真让人佩服,从能源到粮食,从文化到物资,你们总是能想到最前面。

    我们美洲区的玉米种子也准备好了,明天就发过来,让苏城明年春天试种。

    ” “太好了,咱们的试验田已经留好了,就等着你的玉米种。

    ”陈砚笑着说,“等春天来了,咱们再一起研究玉米和大豆的套种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让苏城的粮食品种更丰富。

    ” 傍晚时分,陈砚接到了小李从西北区打来的电话,说他们已经做好了接收物资的准备,当地的居民还特意清扫了仓库,生好了火炉,就等物资arrive。

    “陈城主,西北区的雪下得大,我们跟当地的居民一起修了一条临时车道,保证物资能顺利送到。

    戴维斯先生的新型电池我们也测试过了,特别好用,比之前